说明文顺序专项练习-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8884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顺序专项练习-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说明文顺序专项练习-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说明文顺序专项练习-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说明文顺序专项练习-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说明文顺序专项练习-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顺序专项练习-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说明文顺序专项练习-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顺序专项练习-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明文顺序专项练习-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周礼·

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

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

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

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

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

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

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cm。

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

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④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

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

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

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

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

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约6m~10m远,足可抵挡强敌十余人。

“虎头牌”内藏猛箭20余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

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无敌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

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

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兵器不易砍破射入。

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士兵用其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⑥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

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颇受好评。

此外,盾牌还是当今各国防暴警察的必备装备。

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久远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选自2009年《科学之友》第3期)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3分)

时间顺序(1分)。

先引用《山海经》等作品说明黄帝时代就有了这种防护兵器,再介绍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盾的材质和用途,接着介绍明清时期盾的功能,最后介绍盾在今天作为训练、表演的用具仍在使用的情况。

(2分)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章整体说明顺序的题。

一般来说,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的是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

按照实物的位置、形状和构造等方位顺序介绍的是空间顺序;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说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采用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

有的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我们分析时要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局部理解、整体把握。

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局部的说明顺序或段落、语句间的顺序关系。

 

中考(成都)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

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

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

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

)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

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

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

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

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

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

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

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

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

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

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

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

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

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1.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

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1分),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1分),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1分)。

(只有判断,无阐释不给分。

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文中段落能否调换顺序。

说明文一般讲究严谨的说明逻辑,即遵循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来说明事物(事理),当问到文章中段落间能不能调换顺序时,需要注意这些段落之间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或者说明顺序,以此为答题切入点来思考。

【课堂演练】

(一)2011·

中考(北京)

①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

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物质泄漏,这起核泄漏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慌。

核辐射对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人们又应该怎样认识它呢?

②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也称为放射性,指的是α、β、γ、Х等放射线这一类辐射。

③在发生核泄漏时,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也可通过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引起内照射伤害;

在各类辐射中,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会使人受到外照射伤害。

人体在遭受辐射后,由于照射剂量和时间长短不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大的风险是增加癌症、白血病、畸变、遗传性疾病的患病率,甚至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最典型的例子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①。

当时,由于风向的关系,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上,经研究发现,白俄罗斯的小孩患甲状腺癌的比例快速增加。

④由此看来,核辐射对人类有着极大地的危害,然而【甲】只有过量的核辐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乙】少量的核辐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合理使用还可以造福人类。

⑤现在,核辐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疗上,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放射线进行治疗,即用射线直接照射肿瘤部位,杀死癌细胞。

在生活中,许多食品利用辐射照射来进行保鲜,即通过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杀死寄生在食品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达到保鲜目的。

由于辐射照射食品时,食品仅仅受到放射源发生的γ射线的照射,不直接接触放射源,所以食品不会受到污染。

此外,这种技术也不会污染环境。

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确保食品安全的重点推广计划中,辐照技术作为一项绿色加工技术已被列入其中。

⑥人们在对核辐射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科学地看待它,应用它,而不会一说到核辐射就惊恐万分,谈“核”色变。

【注】①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了核泄漏事故,波及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1.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

答案示例:

【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位置,因为,其一,【甲】句与前面的“危害”一句直接相关;

其二,【乙】句与后面的“造福”一句直接相关;

其三,两句调换后语段表达的重点与原意不符。

(二)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选自(故宫博物院》) 

(2010年荆州中考题微型语段)

1、语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抓住表示空间变化的标志性词语即可得出答案。

(三)2011·

中考(襄阳)

实至名归话“襄阳”

高伟凡

①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②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

及至1951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300多平方千米。

时隔32年,国家开始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983年撤销襄阳地区,所辖各县划属已升格的裹樊市,使其规模骤然增至近2万平方千米。

③襄樊,乃两个小地方的统称,设市后也多为“襄阳”(地区)管“裹樊”(县级市),与周边县市从无称谓上的纠葛。

然而,当襄樊市取代襄阳地区后,周边县市变成下属,形成“襄樊”(市)管“襄阳”(县、区)的格局,难免平添“辈分”颠倒、“位子”坐错之感。

④——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

“襄阳”之称,始于西汉所设襄阳县,得名于县治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至今2200年。

由此,故治今称“襄阳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与这里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不注明发生地为“襄阳”。

东晋朱序守城抗击前秦,其母韩夫人率众女修城助战,令存“夫人城”。

因三国故事,襄阳更负盛名:

襄阳人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

“襄阳城”外,有“古隆中”“刘备马跃檀溪遗址”等。

⑤——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

唐代诗人孟浩然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