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0886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知识点集萃

(2018年版)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4.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6.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 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根本属性是运动

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3.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P24)

4.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P30)

5.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就事物才能相信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客观与主观统一)P42

8.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9.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P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即每具体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在矛盾的承担者、表现方式、发展过程、解决方式都是各不相同、各有特点的,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等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接、包含、渗透和转化的,特别是矛盾的普遍性富于特殊性中,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人与世界的关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只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4.真理的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特点:

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5.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P7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入。

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P83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第二,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7.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P92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两种历史观)P106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从单个人和集团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状况决定的。

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是由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从社会意识总体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看,只能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释。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与改革(重要动力)的作用P104;正确把握科学技术(杠杆)的社会作用。

P146

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忠,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

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党首先要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加以实现。

(2)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决策。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一.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即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二价值规律对商品流通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来实现的.

三.价值规律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就是劳动力价值——以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形式体现,它包括工人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培训培养工人所支付的价值,以及工人用以延续劳动力所需的价值(工人家庭所需的价值)。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之所以说它特殊,就是因为它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多的多的价值出来。

因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在于劳动力创造出的价值。

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利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

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是:

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干预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工业垄断;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国家垄断(五种形式)

2.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3.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实效)

4.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动因和影响

(1)跨国公司追求收益最大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客观上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助长剂和外在动因

(3)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必然是导致经济一体化

5.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实质

表现:

(1)资本主义国家科技仍在进步,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

(2)资本组合方式在变化,资本社会化趋向进一步增强

(3)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加剧,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国际垄断资本势力增强

(5)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

(6)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取得强势地位

(7)政治经济发展愈益不平衡,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在加深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