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0882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9课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选修6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桃花源里人家──西递

 

1.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价值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认为皖南古村落“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它们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这个评价,极为概括地点出了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突出价值之所在。

 

2.徽商

 

〔材料一〕明清时期,徽商作为一支重要商帮,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贾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明代万历时人谢肇在《五杂俎》中曾说: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是徽州的古名,山右为山西的别称。

谢氏将徽商与晋商称为商界两大劲旅,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所谓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帮集团。

明清时期的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个县。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但形成一个商帮集团,则在明成化、弘治年间①。

明嘉靖②以后直至清朝的乾隆、嘉庆时期③,徽商达于极盛。

清末,随着封建社会步入穷途末路,徽商也走向衰落;其间虽亦出现过个别令人刮目的“红顶商人”,但就整体而言,徽商已不能挽回其“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命运了。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第440页

 

〔材料二〕徽州古建的称绝于天下,古村落的繁盛,与明清时期徽州的纵横四海有关。

徽州向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生存环境的逼仄,大批中原士民的涌入,尤其是南宋建都临安之后,徽州的人口陡增,据统计,南宋时人口约五十万人,元代增至八十二万。

生存空间的狭窄加上人口的不断递增,生计便成为最为突出的矛盾,徽州士民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寄命于商”,外出谋生。

明代徽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引一徽州村妇之口直言道:

“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清末进士、歙县人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进一步指出:

“盖新安居万山,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矣。

”徽州人的经商历史始于东晋,兴于明清,从最初的零散四出经营到明代发展起闻名海内渐至“无徽不成镇”的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为徽州又赢得了“商贾之乡”的赞誉。

在明清的几百年间,徽州商帮的活动范围“几遍禹内”,所谓“山陬海涯无所不至”,甚至远涉外洋,经商异国。

此时的徽州商帮已具有了雄厚的资本,在盐、典、茶、木等行业中已形成了垄断。

徽商中上贾,已“藏镪百万”,中贾亦四五十万,连下贾也达二三十万。

以宗族为聚落的徽州宗法社会,渗入徽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社会之中,连徽商也无一例外地“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对于徽商资本的利用,一方面在家乡修建书院宗祠,一方面用以购置土地和建筑宅院。

这样既达到了光宗耀祖,又达到了光大门楣、奖掖后学的目的。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4页

 

【解读】徽州的古村落,在明代以前,虽有青山环抱、绿水长流,但村民稀少,房屋简陋,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只有到15至19世纪,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的村落才大兴土木,涌现大批豪宅,并将江南建筑艺术的精华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注释】①成化:

1465—1487年;弘治:

1488—1505年。

②嘉靖:

1522—1566年。

③乾隆:

1736—1795年;嘉庆:

1796—1820年。

 

3.徽州古村落及民居的建筑选址

 

在村落及民居的建筑选址和布局上,徽州古村落具有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即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的空间,以使建筑群落达成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

由于徽州地处皖南低山丘陵地带,为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此,徽州的古村落极富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幅凝固的山水国画与一曲民族乐音。

概言之,既有山之静谧,又有水之灵动之美。

徽州植根于民间的宗法观念和意识,深刻地影响到古村落的选址和格局。

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徽州风俗“泯于阴阳,拘忌废事,且昵鬼神,重费无所惮”。

清代徽州名士赵吉士亦认为“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

就选址而言,古代徽州几乎无村不卜,卜居成为村落选址的传统做法。

风水择地基于两大要素,即物质环境和精神象征两个方面。

前者关系到村落具体形态的发展以及总体环境的利弊条件,后者关系到村落及宗族、家族的兴衰。

民俗认为:

“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

”所以,山之厚、清、驻就成为理想的村落及民居的选址标准。

在徽州人风水观念中,村落的总体环境,应是前有朝山,后倚来龙山,所谓的狮象或龟蛇两山把守水口,溪河似金带环抱。

徽州流传有一首风水民谣云:

“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

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

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从这首民谣中可见,徽人在村落的选址上,还十分注重对水的需求和防范。

“所谓水者,取其势之高燥,无使水近,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第15—18页

 

【解读】徽州古村落的选址及民居的择基,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又受到堪舆学说(俗称风水学说)的影响。

徽州的丘陵低山和溪流遍布,为择基选址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余地,背山面水成为徽州古村落的最基本格局,这使村落极富山水之美。

而在朝向、环境、布局及群体整合等方面,又受到堪舆学说的影响,其中既含有迷信的因素,又有某些从实践经验之中总结出来的科学因素。

如王充在《论衡》中说:

“商家门不宜南向”,因为在“五行”学说中,“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故商家的大门不宜向南开。

徽州多经商之人,当地民宅的大门一般就都是朝向东、西、北三个方向,个别住宅因受地基的限制,不得不朝向南面时,也要设法偏开斜向,避开正南方向,这纯粹是一种迷信。

又如有关水口的问题,风水先生认为水即财富之气,留住了水就是留住了财气。

清代的堪舆著作《入地眼图说》卷七《水口》说:

“入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乾位),若来不见源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巽位),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

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之不竭。

”清代另一堪舆著作《地理大全·山结全书》亦云:

“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因此,徽州古村落都建有水口,其落水口处(水去处),通常都要建桥作为“关锁”,桥旁建有亭、堤、坝、塘、村,并广植树木,作为镇物,以便留住财气。

所谓留住财气之说,自然是种迷信,但水口的建设,使山与水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对于优化生态环境、提供生活、生产用水方便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

 

徽州古民居建筑始于巢居时代,经历史演变至明清方才基本定型,并且按徽州人文观念、自然地理及风俗习惯、技艺水平等,形成了较完美的建筑艺术和风格。

呈现出布局简洁、造型古朴、雕饰精致的独特韵味。

徽州古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式楼房,整体素雅、端庄,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隐于重重叠叠的山墙背后;山墙具有防火的功能,故又称为“防火墙”。

为了避免结构线条上的单调,防火墙的造型丰富多样,或作阶梯式,或作弓形、云形,舒展自如,别具一格。

另外对墙头也作了艺术化的处理,形成翘首长空的马头墙式,并饰以卷草如意类的纹饰。

登远处眺望,高低起伏的马头墙在建筑群落中参差错落,鳞次栉比,加之蝶状青黛小瓦叠伏而成的山脊,配以粉墙绰绰,在青山、绿水、蓝天下交相辉映,宁静安谧。

 

徽州民居的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

整个民宅以天井为中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四水归堂”之说,即言四方之财如屋檐的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宅院中来。

天井的设置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天井使入住者可以足不出户地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一览无余,而且,从徽州人以营商为“第一等生业”的传统观念出发,喻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

宅院中依据天井的位置及布局的形状,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凹型、口型、H型和曰型。

凹型,俗称三间式,一般为一明间两暗间,天井两侧各建有廊房,为一进两层的楼房,楼梯设在明间背后或是廊房的任何一侧,楼下明间做客厅,左右暗间为厢房。

口型,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其实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住宅相向的组合,楼下前一进的明间为正间,两旁为卧室,后一进的明间做客厅;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一天井。

H型,同样由两座凹型住宅的组合,与口型不同的是相背组合、前后各有一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屋。

曰型,也是三间两进,头一进与第一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一天井,各进之间两边均有廊房相连。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

在宗祠位置的选择上,特别注重风水,一般依据《宅谱指要》所载,选择“坐下龙脉,有形势,有堂局,有上砂,有结构,有明堂,有水口”等诸要素的综合吉地。

于是,宗祠在徽州古村落中的位置都是最佳地段,可谓占尽好山好水。

 

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

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作为活跃于明清之际的十大商帮之首,徽商已具有了雄厚的资本,这使得他们在家乡营建宏宇丽宅、园林台榭成为了可能。

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

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第20—25页

 

【解读】皖南古村落民居与平遥古城民居,都是典型的汉族传统民居,因而都遵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礼制,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而徽商与晋商又都具有雄厚的财力,故民宅装饰豪华,又多建有精美的园林,把民宅与园林结合在一起。

这是其共同点。

但两者又存在很大的区别,皖南地处江南农村,多山多水又多雨,故民宅都有天井,建筑小巧精致,且聚族而居,村中都建有祠堂、牌坊;平遥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城镇,既无山水可以借形,又干旱少雨,因此宅中便不建天井,房屋高大坚固,呈四合院的封闭形态,而且城中是杂姓而居,故而又少有祠堂、牌坊之类的建筑。

 

5.西递的街巷与古民居建筑

 

整个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着敬爱堂而过,曲折萦回、有条不紊地衬托着上村下村,缓缓地流经家家户户的门前。

西递街巷中的建筑平面,多为前店后库、前铺后户的格局,门面多数单开,形成店铺小型多样的特色。

据记载,西递明清鼎盛时,约有99条巷弄,九十多眼水井,店铺毗邻、车水马龙,好一派微缩的“清明上河图”中景象。

 

西递的古民居建筑,大多以内向方形,围绕以长方形天井的合院为基本单元的木构架封闭式砖墙围护建筑,有三间、前后三间、廊步三间、四舍、五间的二楼或三楼结构。

其内部布局以及装饰则各具匠心,石、砖、木雕艺术更是巧夺天工、琳琅满目。

门场、门罩、漏窗的砖、石雕各具神态,无一雷同;窗槛、裙板、阳裙、栏板、窗扇、网格、梁垫、斜撑以至木柱、栏杆的木雕,无不精雕细刻,形态各异,尤以浮雕、透雕技巧更为精湛。

 

西递古民居,一般都有前门后门。

后门连便厅或厨房,前门通正厅,又分为大门和正门,由大门进入墙院,再由正门进正厅堂。

大门外向左右侧壁均呈八字形,并筑有门楼,所以称为“八字门楼”。

大门置以浑厚、稳重的青石门坊,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