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0765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导学案.docx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导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导学案.docx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导学案

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

主备:

审阅:

班级:

________姓名:

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识记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地点及影响。

2.理解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学习重点:

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南京大屠杀。

学习难点: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生看课本相关内容,独立完成下列知识结构)

时间:

卢沟桥事变经过:

影响

时间:

全民族抗战开始南京大屠杀

简况:

淞沪会站:

全民族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二)、课堂探究:

(我自信,我参与!

探究题目

1、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我们的口号是:

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驱逐日寇出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日军进攻卢沟桥”发生在哪一年?

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2)材料中的“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初步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最终实现的时间是在哪一年?

 

2、日本右翼分子谎称日军攻击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的行为完全是为了“自存自卫”。

请你用具体史实加以驳斥。

 

巩固提升(相信你是最棒的!

(1)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淞沪会战

(2)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是()

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爱国统一战线      D.革命统一战线

(3)下列史实与国共合作无关的是()

A.黄埔军校   B.北伐战争    

C.东北抗日义勇军    D.抗日战争

(4)日本法西斯屠杀我国同胞30万人是在()

A.上海      B.天津      

C.广州      D.南京

(5)被日本右翼势力称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的时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学后记:

第7课新文化运动

课题

第7课新文化运动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以此导入新课。

授课

类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能力:

1.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新

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作用

3.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

地位和作用,树立积极进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斗

争精神。

 

教学

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贡献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2.科学地分析对传统文化的“革命”与“承继”问题。

教学

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手段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

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讲授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的

背景

1.政治上: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黑暗,中国人在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上: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上: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

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

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1.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口号:

“民主”“科学”

1)“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2)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

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

文化运动的发展。

3)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3.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

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1)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

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2)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4.前期:

时间:

1915——1919.5

内容:

提倡反对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5.后期:

时间:

1919.5——1923

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新文化运

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1.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2.陈独秀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论》

3.李大钊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观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

愚昧、迷信;

4.鲁迅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狂人日记》;

《文学改良刍议》;

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

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新文化运动的地位与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

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五.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意义:

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缺陷:

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

的地位和作用。

【真题训练】

1、“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出自(D)

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李大钊

2、新文

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B)

A、民权与平等B、民主与科学C、科学与平等D、自强与求富

3、如果老师让你查找有关新文

化运动的资料,下列刊物中你应该首选的是(A)

A、《新青年》B、《民报》

C、《万国公报》D、《时务报》

4、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它们(A)

A、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

5、“一九一七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这句话应出自(D)

A、陈独秀的《新

青年》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鲁迅的《狂人日

记》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6、材料阅读

材料一:

“西洋人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的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我们已经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

”——陈独秀

材料二:

“……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

”——李大钊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位先生”指什么?

(民主和科学)

(2)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3)“中国废了君主”是指什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4)上述材料的内容出现于什么运动中?

(新文化运动)

(5)材料二中的“新纪元”、“这种潮流”指什么?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6)材料二中,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这个潮流”是不可拒的?

(社会主义革命刚刚兴起,作为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遭到

旧制度的阻扰和破坏,所以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同时,他又代表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又是不可抗拒的。

(7)为了迎接“这个潮流”,李大钊是怎么做的?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板书设计:

 

第7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五.新文化运动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

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

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

“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第7课新文化运动

课题

第7课新文化运动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以此导入新课。

授课

类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能力:

1.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