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甘薯病虫害共10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656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共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共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共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共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共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共10页.docx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共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甘薯病虫害共10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共10页.docx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共10页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甘薯病害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甘薯黑斑病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俗称黑膏药、黑疮。

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

此病不仅在大田为害严重,还导致烂苗床,烂窖,减产严重,而且病薯含有毒素,人食用后引起头晕,牲畜食后会引起中毒,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症状

甘薯黑斑病在育苗期、大田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生,主要为害薯苗和薯块。

用带病种薯育苗,或带有病土、病肥的苗床上育苗,都能引起种薯及幼苗发病。

薯苗受害多在苗的基部和其白色部分开始发病,初形成黑色圆形小斑点,稍凹陷,病斑逐渐扩展,以致包围整个薯苗基部形成黑根,湿度大时,根腐烂表面生有黑色刺毛状物。

地上部病苗衰弱,叶片发黄,发病严重时薯苗枯死。

病苗栽到大田后,病重的不能扎根,基部变黑腐烂,枯死,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病轻的在与表土层交接处长出少数侧根继续生长,但植株衰弱,结薯少而小。

薯块受害,多在伤口(虫口或自然伤口等)处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间凹陷,病健交界处轮廓清楚。

病部组织坚硬,薯肉呈墨绿色,味苦,变色组织可深入薯皮下2~5mm,有时深达20~30mm。

贮藏期间,病斑大,扩展快,常成大片包围整个薯块,使薯块腐烂,甚至造成烂窖。

潮湿时,病斑表面常产生灰色霉层和黑色刺毛状物,湿度大时,在刺毛状物顶端附有黄色腊状小点。

薯拐受害,常变褐色或黑褐色,中空或表皮龟裂,但薯拐上绿色秧蔓一般不发病。

发生特点

甘薯黑斑病菌是真菌,为子囊菌长喙壳菌(CeratocystisfimbriataEll.etHalsted)侵染所致。

甘薯黑斑病菌主要以厚壁孢子、子囊孢子、菌丝体等在贮藏病薯和大田及苗床土壤、粪肥中越冬,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病薯、病苗是病害近距离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土壤、肥料、流水、农具及鼠类、昆虫等都可传病。

病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此外,病原菌也可从芽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幼苗根基部的自然裂伤等处侵入。

育苗时,病薯或苗床中的病菌直接从幼苗基部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浇水而向四周扩展,使秧苗发病越来越重,甚至因种薯种苗腐烂造成烂苗床,严重影响育苗数量和质量。

栽植后,病苗病情持续发展,病重苗短期即可死亡,轻病苗上的病菌可蔓延到新结薯块上侵染,形成病薯。

收刨、运输过程中易造成大量伤口,至贮藏期间,温、湿度适宜,薯块大量发病,造成烂窖。

黑斑病的发生受温度、湿度及品种抗病性等影响较大。

土温在15~30℃都适合发病,温度低于8℃高于35℃病害停止发展。

贮藏期的发病温度最低为9~10℃,最适温度为23~27℃,种薯入窖初期,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温度高,病菌极易萌发侵入,常引起冬前烂窖。

苗床期湿度大,病苗基部产生菌量大,可随浇水向四周传播,引起再侵染。

大田期则随土壤湿度提高病害加重。

甘薯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薯皮厚,薯肉坚实,水分少,味较淡,愈伤组织形成快的品种抗病性强。

此外,连作病重,轮作病轻。

防治方法

根据黑斑病的传播途径,结合防治实际,应采用以繁育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的综合防治策略。

1、建立无病采苗圃和无病留种地

建立无病采苗圃和无病留种地的要求是:

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

(1)采用高剪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薯,收获时留下做种。

因为绿色部分带菌少,伤口愈合快,高剪苗再结合药剂浸苗,就能获得无病秧苗。

(2)留种地要选三年未栽甘薯的生地。

(3)施用无病净肥。

(4)留种地收获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运输工具及贮藏窖物应不带菌,必要时可用药剂消毒。

2、种薯的安全贮藏

做好安全贮藏,是防止种薯传病的关键措施。

贮藏期的病菌来源,主要是田间的带病薯块及旧窖中的残存病菌。

一旦贮藏期间的温、湿度适宜可促使病害发展。

因此薯块入窖后,初期应注意降温排湿,当气温下降时,应及时封窖防冻,严格控制窖温在10~14℃。

黑斑病发生严重的地区,种薯入窖前,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浸种5分钟,凉干后再入窖。

3、培育无病壮苗

(1)精选种薯育苗时,做到种薯三选,即出窖时选,浸种时选,苗床排种时选。

严格剔除病、虫、伤及受冻薯块。

(2)种薯消毒种薯消毒处理可采用温汤浸种和药剂浸种。

温汤浸种:

薯块在51~54℃温水中浸10分钟,可杀死附着在薯块表面及潜伏在种皮下的病菌。

由于种薯下水后要大量吸热降温,所以应将水温调节在56~58℃。

种薯下水后使水温降至51~54℃范围内,保持温度浸种10分钟,捞出后立即上苗床排种盖土。

温汤浸种适用于火炕育苗,并注意不同品种的耐热性,以免影响发芽。

药剂浸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浸种药剂种类。

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80%“402”乳油15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50%代森铵200~300倍液浸种10分钟。

浸种液一次配药可连续浸种薯10~15次,较温汤浸种简便易行。

药剂浸种不仅防病效果好,而且还有促进出苗及生长的作用。

(3)加强苗床管理育苗时尽量采用新苗床,旧苗床应清除全部旧床土,更换新土,并喷药消毒,且施用无菌净肥。

采用高温育苗时,种薯上床后,立即把苗床温度升到35~38℃,保持4天,以促进伤口愈合,控制病菌侵入。

此后苗床温度降至28~32℃,出苗后,保持苗床温度在25~28℃。

4、药剂浸苗

将薯苗捆成小捆,在药剂中浸秧苗基部,具有消毒防病作用。

(1)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薯苗5分钟;

(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浸薯苗2~3分钟;(3)10%双效灵水剂400~500倍液浸薯苗10分钟。

2、甘薯软腐病

甘薯软腐病俗称水烂病,是甘薯贮藏期发生普遍、扩展迅速、为害最重的一种传染性病害,常在贮藏期发生腐烂,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症状

薯块发病,初期组织软化,淡褐色,后变深褐色水渍状病斑,常呈大片组织湿腐状腐烂,皮层破裂处流出黄褐色汁液,整个薯块在短期内迅速腐烂并带有酸霉味,表面生有灰白色霉状物,霉状物顶端布满黑色球状小粒点。

发病严重时引起全窖薯块腐烂,后期病薯失水干缩成僵薯。

发生特点

甘薯软腐病病原为真菌,接合菌亚门黑根霉菌RhiopusnigrcansEhr.。

软腐病菌的腐生能力较强,分布极为广泛,寄主范围也较广,除甘薯外,还可为害多种作物的果实,花和贮藏器官。

病原菌以孢子囊经气流及农事操作等传播,一般从薯块端部或其它部位的伤口侵入。

侵入后,病菌产生的果胶酶,淀粉酶及纤维素分解霉,分解细胞中胶层及其它成分,使组织瓦解形成腐烂。

病害的发生与薯块的生活力强弱关系密切,薯块本身生活力旺盛,病害不会发生,只有薯块受冻后,生活力降低,病菌才容易侵入。

薯块伤口多,带蔓贮藏等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甘薯软腐病的防治应在适时收获、保证薯块质量的基础上采取以安全贮藏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适时收获,防止薯块受冻害一般甘薯15℃以下即停止生长,9℃以下会遭受冷冻害,因此收获期掌握在旬平均气温在14~15℃时为宜,霜降前收获完毕,当天收获当天入窖,以免夜间遭受冷冻。

2、精选种薯入窖凡带病、虫、伤及受冷、冻害薯块应严格剔除,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伤口,保证贮藏质量。

3、选好窖址,做好旧窖消毒贮藏窖应每年更新。

旧窖使用以前,须将旧窖壁铲去一层土见新,或用药剂消毒。

可用80%“401”或“402”乳油以30~40ml/m2喷洒消毒。

也可用硫磺熏蒸消毒。

消毒时应密闭两天,然后通气使用。

加强贮藏期管理应根据不同窖型掌握好窖内温、湿度及通气情况,甘薯入窖初期的15~20天内,薯块呼吸作用强,湿度大,应敞开窖门,散去水分,晚上或雨天应关闭窖门,待窖温稳定在10~14℃,应封闭窖门,冬季保持恒温,必要时应加覆盖物保温。

春季气温回升后,随气温变化逐渐开窖通风,防止后期病害发生。

3、甘薯茎线虫病

甘薯茎线虫病俗称糠梆子、糠心病、空梆子等,是甘薯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国内检疫对象,该病不仅在大田生长期直接为害薯块,造成减产,而且在贮藏期间病情持续发展,使整个薯块糠心,不堪食用甚至造成烂窖。

一般减产20~40%,重的减产50%以上。

除为害甘薯外,还可为害豆类、花生、马铃薯、荞麦、蓖麻、小旋花、马齿苋、黄蒿等多种作物和杂草。

症状

甘薯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症状主要表现在薯块上,其次是秧蔓基部。

1、育苗期发病轻的不易与健苗区别,发病重的出苗少,矮黄,主要是基部白色部分受害。

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渐变为青灰色斑驳,剖视茎基部,内有褐色空隙,髓部变褐色干腐,剪断后不流白浆或很少流白浆。

2、大田生长期生长前期秧蔓生长无明显病状,中后期在秧蔓近地面以上主蔓基部出现褐色裂隙,髓部由白色干腐变为褐色干腐,呈糠心状,重病株糠心达秧蔓顶端,叶片由基部向端部逐渐发黄,生长迟缓,甚至枯死。

薯块因感染源的不同,症状也有不同。

一种为糠心型:

为秧苗带病感染,薯块内部为白色粉末空隙,组织失水干腐,腐烂组织扩展至整个薯块内部,而成糠心,所以叫做糠梆子。

另一种症状为糠皮型:

为土壤传染。

线虫直接用吻针刺破外表皮侵入薯块,由四周向内,由下向上为害。

表现为皮层龟裂,皮下组织变褐发软,呈褐、白相间粉末状干腐,整个薯块表皮青灰色至暗紫色。

发病严重时,薯块呈现内部糠心、外部糠皮的混合型症状。

发生特点

病原线虫为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dipsaciKuhn和马铃薯茎线虫DitylenchusdestructorThorne。

甘薯茎线虫主要以卵、幼虫和成虫随收获的薯块在窖内越冬,也能以幼虫和成虫随病残体在土壤及粪肥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

病薯、病苗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