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课件)PPT资料.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6115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课件)PPT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道德经(课件)PPT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道德经(课件)PPT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道德经(课件)PPT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道德经(课件)PPT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课件)PPT资料.ppt

《道德经(课件)PPT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课件)PPT资料.ppt(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课件)PPT资料.ppt

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子学问渊博,虽说也办教育,但由于他生于乱世,242年中列国混战有483次之多,因此他“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3.晚年贡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

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

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

史称道教发源地。

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4.老子的最终结局的两种观点:

(1)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

(2)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得道后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于扶风(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

二、老子的著作道德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也叫老子或五千文,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

老子形而上学的“道”以自然认识史为依据,否决了“天命观”、“天道观”,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三、老子的哲学思想,道家哲学的关键词:

自然、无为、道自然:

事物本来的状态。

无为:

不改变自然。

道:

宇宙本原与规律,特征是以无为顺应自然。

“自然”是道家的终极关怀“自然、无为”是中国古代各个学派共享的理论资源。

道家与其他学派的区别,在于道家不仅将自然无为原则贯彻到各个领域,而且作为终极价值,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

1、什么是“道”,“道”是产生天地万物、时间空间的根源,既有物质世界本体的意义,也有万物运动之根本规律的意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25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章),“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并非一般的“道”;

“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1章)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

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的本体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2章)这里出现了“阴”、“阳”、“气”的概念客观世界的物质属性。

全句隐含了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的原理。

“道”的规律,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3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77章)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功成身退,天之道。

”(9章),2、道之“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1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4章),“道”由于其具有“生”、“蓄”之德而被喻为“母”“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地母”。

并把“道”创生天地万物的功能直接具体化为“玄牝”(女性生殖器),所谓“谷神不死,天地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

老子哲学具有“贵柔守雌”的思想特征,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母性生殖崇拜,是原始生殖文化观念在后世的折射,并且构成了道家思想中的母性崇拜意象。

“德”如何作用于万物,处“弱”把握事物变化的特点“弱者道之用。

”“柔弱胜刚强。

”(36章)“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7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8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章),守“静”保持事物的常态,“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37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61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16章)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复归于生命就叫常态(永恒),认识了常态就叫明白,不认识常态而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5章),无为成就万物的根本态度,“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7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38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3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8章),四、道在人类的表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只要遵循道的要求,君王、圣人就能在治理天下、教化民众的过程中,体现道的“玄德”,去泽被群生,同时也成就个人的“玄德”,即实现人生价值的超越。

相反,与道的精神相背离的就是“争”,它也是导致“战争”的根源。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1、“道”与治国之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修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是为玄德。

(10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65章),了解这两种方式也就是一个法则。

永远了解这个法则,就是深远的德。

这深远的德是如此的深和远,与物质复归到真朴,然后归于自然。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8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57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3章),反对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居,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30章)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31章),2、“道”与圣人之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

”(57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持,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64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6章)圣人要统治领导人民,必须在言辞上对人民谦逊,俯下身子与人民平等讲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