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55317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7.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格式课件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格式课件下载.ppt(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商代中期,制陶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包括灰陶、白陶、印文硬陶器、原始瓷器。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商代中期遗址。

在其西墙外发掘的一处烧制陶器的手工作坊遗址,分布面积约达一万多平方米,其中有十几座残破的烧陶窑炉,显然是窑炉的集中场地;

另外还发现有经过淘洗的陶泥原料,制造陶器的用具和带有方格纹的陶印模。

这些说明商代已有专门的陶器手工作坊。

商代窑址,器形的变化:

商代中期陶器的口沿以卷沿为主,陶器底部以圜底为多,袋状足次之,圈足器较少。

陶纹,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

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

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

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

商代常见的几种陶纹,绳纹,方格纹,回纹,饕餮纹,云雷纹,商代中期的白陶,在我国南北方的不少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以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其烧成温度和质量都有提高。

而起源于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印文硬陶器,在制陶手工业的工艺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发明了使用含铁量更低杂质更少了瓷土作原料和器表施釉的新技术,于是创制出了原始青釉瓷器。

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为我国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代后期,实用陶器数量减少,是因为这时期的青铜器、白陶器、印文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等胎质坚硬的器皿得到了较多的使用。

因此精美的图案纹饰不但不再施用于陶器上,就是日用陶器的品种也有所减少,而且有些陶器的制作也比过去显得粗糙。

灰陶刻划三角纹双系罐,商,高14.5cm,口径10.1cm,足径9.4cm。

罐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圈足外撇,底部微向外凸。

腹部对称置双系,系中间有一小圆孔。

腹部刻划正反三角纹饰。

灰陶豆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高10.5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8.6厘米豆为敞口,口沿外卷,下附高圈足。

豆的腹及圈足部位饰弦纹和瓦棱纹,足部近底处饰有三个“十”字形镂孔。

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

灰陶盉,商,高12.3cm,口径8.2cm,足距4.8cm。

盉直口微外撇,肩部一侧置管状流,对应一侧为牺首形柄。

圜底,下承以三足。

肩、腹部分别饰二、四道弦纹。

此件灰陶盉为商代遗物,其造型规整,胎质较细腻,肩、腹部装饰简单的弦纹。

整个器物显得造型古朴,装饰简练。

盉是古代的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在商代的陶器和青铜器中都可见到。

盉的基本造型是深腹,圆口,前有流,后有柄。

陶壶(右图)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高22cm,口径7.4cm河南省郑州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饕餮纹陶斝(ji)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高27cm,口径19cm河南省郑州二里岗出土,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藏。

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

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

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盉(h)、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

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

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壶、尊、卣(yu)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等食器。

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oti)纹、蝉纹、曲折纹、夔(ku)纹等。

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

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

这件白陶壶原本破碎,现已修复。

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

其无论造型或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堪称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

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白陶几何纹瓿(b)商朝高20cm,口径18.5cm河南省安阳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表作品,它仿造青铜器的式样制作,是一件盛酒器。

造型为球形,敛口斜肩圆底,口沿外折,圈足外撇,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

陶瓿的装饰纹样全部由直线构成,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先用线条在瓿上划出网格花纹,然后在网格内填刻主题纹样,再用刀刻去主纹以外的胎土,使其微微凸起,而在凹处再刻饰云雷地纹,形成由凸雕的主纹与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的瑰丽图案;

颈部是夔纹,腹部为曲折纹饰组成的兽面纹,方菱作双眼,折线作鼻翼。

白陶刻纹豆,商,高12.5cm,口径22.7cm,足径15.2cm。

豆浅腹,口沿较宽。

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

通体雕刻纹饰。

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纹作辅助纹饰。

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厌甚精。

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很少。

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思考:

1、商代白陶迅速发展,为什么?

2、至西周时,白陶便消失了,为什么,夏商两代,白陶器多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形制以酒器为多,一般可能用于祭享,至西周,由于统治者好尚的转变以及印纹陶器和原始瓷器的流行,白陶便消失了。

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殷人尚白”礼记.檀弓上,印纹硬陶的崛起,印纹陶是指器表拍印花纹的陶器,主要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根据胎质和烧成火候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类。

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也要高,而且在器表拍印以几何图形为主的纹饰。

由于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所以印纹硬陶器的表里和胎质颜色多呈紫褐色、灰褐色、红褐色和黄褐色,其中紫褐色硬陶的烧成温度最高。

少数印纹硬陶的器表还显有在窑内高温熔化而成的光泽,好像施有一层薄釉似得。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的印纹硬陶数量较多,而且延续的时期也较长。

印纹陶罂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高27.4cm,口径19.5cm河南省郑州铭功路出土,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藏。

印纹陶罄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高31cm河南省郑州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原始瓷器的出现,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

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较,原始青瓷具有以下特点:

烧成温度比瓷器低,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物造型不甚规整,胎体厚薄不均,器表釉层不均匀,釉层较薄,釉色不稳定。

它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商代原始瓷器的烧制与使用在江南地区较多,黄河中下游较少。

原始瓷青釉弦纹罐商,高31.4cm,口径20cm,底径9.3cm。

罐口外折,短颈,溜肩,肩以下内收,平底。

肩与腹部的过度有明显的折角。

口内外饰弦纹,其中肩部饰凸起弦纹及锯齿纹共10道。

表面施青釉,釉层薄而不匀。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1)胎土原料不同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

瓷器以瓷土(高岭土)作胎,二者所含的矿物成分不同,理化性能也不一样。

(2)上釉的不同陶器表面一般不施釉,吸水性强、透气性强。

表面硬度和使用强度差。

瓷器一般施有高温釉,使器表面致密化、强度、硬度大幅度提高。

吸水率低于1%。

(3)烧结温度不同,陶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700-800度,工艺简单。

瓷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1400度,且工艺复杂。

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其质地坚硬细腻,叩之有清脆之声,胎骨渗水性弱,是以高岭土为胎烧制而成,烧制温度在1200度左右。

郑州商代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把中国烧造瓷器的历史提前到3600年前,说明了中国瓷器生产源远流长。

青釉瓷尊商代高27厘米,口径27厘米尊为大敞口,圆唇,束颈,折肩,深腹,腹下部内收,平底内凹。

尊肩部饰席纹,腹部饰篮纹,内外施青色泛黄釉,釉色光亮晶莹,有釉滴。

西周、春秋时期陶器的特点,1、这段时期灰陶的品种逐渐减少,器表的花纹装饰也日趋简单。

夏、商时期的各种陶器有二十多种,西周时期减少到十几种,春秋时期除墓内随葬明器外,真正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已不超过十种。

2、西周时期拍印的图案纹饰在陶器上已很少施用;

春秋时期的陶器表面除素面外,基本上都成了绳纹。

3、除了日用陶器皿外,又大量生产板瓦、筒瓦等建筑用陶的构件了。

四系弦纹陶罐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高20.9cm,口径13.5cm197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陶簋gu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高34cm,口径21c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印纹硬陶带柄罐(左图)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高12.4cm,口径17.4cm广东省番禺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硬陶兽形耳罐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高21.7cm,口径8.1cm1973年江苏省吴江县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原始瓷刻纹筒形罐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高27cm,口径19.5cm浙江省德清县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云雷纹兽首提梁壶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高19.8cm,口径7.2cm1979年江西省贵溪县崖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原始青釉瓷。

小口、直领,折肩、浅腹、实足。

肩部两侧有两个对称索形耳,肩与腹部饰弦纹与篦点纹。

通体施青褐色釉。

西周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

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

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青釉弦纹索耳盂周上海博物馆藏高6.7cm,口径12.1cm,袋状足的变化,4、另外陶工内部还有了更细的分工。

如一是陶人,用陶钧(制圆器所用的辘轳),所掌皆炊器;

二是旊(fng)人,用模型制陶,所掌皆礼器。

在周代可考的制陶之人为虞閼父。

一陶工之官,至妻帝室之女,且封为诸侯,固可推知当时陶器关系之重大。

周末,春秋时,越人范蠡弃官以遁后,开始在江苏宜兴创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