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温州市语文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
《中考语文温州市语文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温州市语文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了洋》
(3)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4)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范仲淹《岳阳楼记》)
(5)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6)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7)辛弃疾《破阵子》这首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8)《陋室铭》一文中揭示全文主旨,统领全篇的句子是
3.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撰写(zhuà
n)
真知灼见(zhuó
)
颠沛流离(fè
i)
B.修缮(shà
挟有仇隙(xì
接踵而至(zhǒng)
C.迄今(qì
鳞次栉比(jé
) 茫无崖际(yá
)
D.丰腴(yú
) 弥足珍贵(mí
) 冲耳不闻(chōng)
4.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人能活到150岁,这将不是童话里的美妙
(2)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在东亚文化研究学界享有
(3)这是一本好书,今天读来仍对我们颇有
(4)第十一届全国书市10月12日在南京揭开
A.遐想盛誉启发大幕
B.幻想盛名启迪帷幕
C.奇想盛名启示序幕
D.理想盛誉启迪帷幕
5.下面一段语意连贯,须处添加一句话,最恰当的一句是(
辩论时,发言者要善于听取对方的发言,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的片面、论据的不足,使自己的发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A.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B.从而理清自己的思路,
C.从而了解对方的情况,D.从而抓住对方的要害,
6.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一进球场就看到许多面国旗和一片欢呼声。
B.小王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D.弟弟不但很瘦,而且精神饱满。
7.2002年4月27日,温州市教育局动员全市120多万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做文明学生,建文明校园,创文明城市”主题活动。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5字)
宣传标语:
8.读下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国人口增长情况(不超过30字)。
答: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三篇文章,解答第9题至22题。
(一)
(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
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2)勤,是一种美德。
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珍惜时间,勤于学习。
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
古今中外凡有建树的人,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用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3)勤出成果。
。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20岁起就开始漫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搜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前后花了58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由此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4)①勤出智慧。
②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他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为雄辩的对手所压倒。
③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
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④我国宋代学者朱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一篇小文章他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
⑤可是他不懈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
⑤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
反应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能变得很聪明。
(节选自《说“勤”》)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0.第(3)自然段中“由此可见”的“此”指代什么?
(2分)答:
11.文章第(4)自然段共6句话,请选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2.第(3)自然段作者用了四个事实论据论证“勤出成果”这一观点,请你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不可以引原文材料作答,字数不超过60个)(4分)
事实论据:
(二)
①教室里,同学们正专心听老师讲课,忽然窗外传来“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大家再也无法专心学习了。
②建筑工地上,一会儿,装卸钢材发出了金属撞击声,一会儿,电锯飞转响起刺耳的尖叫声,其中还混杂着震耳欲聋的电钻声,吵得附近的居民心绪不宁,坐卧不安。
③噪声不同于音乐,音乐动听迷人,噪声是令人讨厌、令人心烦的声音。
噪声污染,常常是经济发展、城市兴起的“副产品”。
④科学家把声音的强度用分贝来表示。
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是0~10分贝,手表的声音、落叶时的沙沙声是20分贝,两个人的轻声耳语是30分贝,一般居室里的声音是40分贝,农村里安静的夜晚也有30—40分贝,公共汽车的响声、闹市区的噪声是80~90分贝,织布车间是100分贝,喷气式飞机的噪声高达120~140分贝。
⑤一般居民区里的噪声,白天不超过45分贝,夜晚不超过35分贝,人们感到环境还是比较安静的,有点声音也不会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一般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噪声不超过80分贝的时候,人们还可以忍受。
超过80分贝的噪声,就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
长期生活在噪声达90分贝的环境中,人的健康就会受到损害。
噪声对人的危害主要有:
⑥首先会影响睡眠和休息,因而也影响学习和工作。
睡眠是人的最好的休息,对恢复体力、保持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噪声直接影响人的睡眠质量,造成人精神困倦,心情烦躁,使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⑦第二是影响听力。
人长期生活在高噪声的环境里,会造成噪声性耳聋,起初是暂时性耳聋,天长日久,就可能成为永久性耳聋。
有调查说,美国纽约的20多岁的小伙子,听力竟比不上非洲70岁的老人,因为美国小伙子生活在闹市区,噪声干扰严重,而非洲老人生活在安静的大自然中。
⑧第三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使人患各种疾病。
大量的动物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把大白鼠放在实验箱里,播放达到165分贝的强噪声,健康活泼的大白鼠的行为马上失去控制,烦躁不安,失去常态,甚至到疯狂蹿跳,互相撕咬,最后发生抽搐,僵直地倒下。
实验还证明,170分贝的噪声,大约6分钟就会使接受实验的豚鼠有半数死亡。
⑨现代城市的噪声时时刻刻在破坏着我们安静的生活,控制噪声,减少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正成为人类十分重视并且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火车的噪声很大,主要是因为它巨大的车轮与钢轨强烈摩擦产生的。
人们已经研制出磁悬浮列车,这种列车在行驶时是悬浮在轨道上前进的,减少了摩擦,噪声当然就降低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说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帮助人类有效地解决噪声污染。
1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3分)
14.文章第④自然段列举了众多的数字,这些数字是按
的顺序排列的,这样排列的作用是
(2分)
15.细读文章⑤至⑧自然段,简要回答噪声对人的主要危害。
(3分)
16.本文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上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地方很多,请找出两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点标出体现语言准确的修饰、限制性词语。
(l)
(2)
17.除了文章第③自然段中提到的“磁悬浮列车”的例子外,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过的知识,再提出两条控制或降低噪声的具体措施。
(1)
(2)
(三)
摸书
①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
她认真地对我说:
②“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
③“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
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我说。
④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
⑤“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⑥她真有趣。
我说:
⑦“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⑧她大叫:
“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
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⑨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
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⑩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吃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一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
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
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
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
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
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11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
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
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
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
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
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上。
12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
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
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
“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