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与答案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03963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与答案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与答案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与答案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与答案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与答案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与答案讲解.docx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与答案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与答案讲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与答案讲解.docx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与答案讲解

简答题(答案仅供参考)

序题目与答案

1.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极其生理意义

流动性:

膜蛋白和膜脂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

主要由膜脂双层的动态变化引起,质膜的流动性由膜脂和蛋白质的分子运动两个方面组成。

膜质分子的运动:

侧向移动、旋转、翻转运动、左右摆动

膜蛋白的运动:

侧向移动、旋转

生理意义:

1、质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如物质跨膜运输、细胞信息传递、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化以及激素的作用等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2、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

不对称性:

质膜的内外两层的组分和功能有明显的差异,称为膜的不对称性。

膜脂、膜蛋白和糖在膜上均呈不对称分布,导致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即膜内外两层的流动性不同,使物质传递有一定方向,信号的接受和传递也有一定方向

生理意义:

1、保证了生命活动有序进行

2、保证了膜功能的方向性

2.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1、胆固醇:

相变温度以上,会降低膜的流动性;相变温度以下,则阻碍晶态形成。

2、脂肪酸链的饱和度:

不饱和脂肪酸链越多,膜流动性越强。

3、脂肪酸链的长度:

长链脂肪酸使膜流动性降低。

4、卵磷脂/鞘磷脂:

比例越高则膜流动性越增加(鞘磷脂粘度高于卵磷脂)。

5、膜蛋白:

镶嵌蛋白越多流动性越小

6、其他因素:

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

3.1.简述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的主要区别。

①细胞类型不同:

胞饮作用见于几乎所用真核细胞;吞噬作用对于原生动物是一种获取营养的方式,对于多细胞动物这种方式仅见于特殊的细胞(如巨噬细胞、嗜中性和树突细胞)。

②摄入物:

胞饮作用摄入溶液,吞噬作用摄入大的颗粒性物质。

③胞吞泡的大小不同,胞饮泡直径一般小于150nm,而吞噬泡直径往往大于250nm。

④摄入的过程:

胞饮作用是一个连续发生的组成型过程,无需信号刺激;吞噬作用是一个信号触发过程。

⑤胞吞泡形成机制:

胞饮作用需要网格蛋白形成包被、接合素蛋白连接;吞噬作用需要微丝及其结合蛋白的参与,如果用降解微丝的药物(细胞松弛素B)处理细胞,则可阻断吞噬泡的形成,但胞饮作用仍继续进行。

4.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

①.磷脂分子以疏水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外,形成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②.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蛋白具有方向性和分布的不对称性。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5.

1

RER和SER的区别

存在细胞

形状

结构

功能

RER

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发达。

囊状或扁平囊状,核糖体和ER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不可分割

膜上含有特殊的核糖体连接蛋白

参与蛋白质合成和修饰加工(糖基化,酰基化,二硫键形成,氨基酸的羟化,以及新生多肽链折叠成三级结构)

SER

在特化的细胞中发达

泡样网状结构,无核糖体附着

脂类和类固醇激素合成场所。

肝细胞SER解毒

2+Ca肌细胞储存富含G-6-P酶,糖原分解的场所

6.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和形态、分布特点

功能:

1、形成和包装分泌物

2、蛋白质和脂类的糖基化

3、蛋白质的加工改造

4、细胞内膜泡运输的形成

形态:

分为小泡、扁平囊(最富特征性)、大泡

分布特点:

1、在分泌功能旺盛的细胞中,GC很发达,可围成环状或半环状

2、GC的发达程度与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红细胞和粒细胞除外)

3、GC在细胞中的位置基本固定在某个区域

7.信号肽假说的主要内容。

分泌蛋白在N端含有一信号序列,称信号肽,由它指导在细胞质基质开始合成的多肽和核糖体转移到ER膜;多肽边合成边通过ER膜上的水通道进入ER腔,在蛋白合成结束前信号肽被切除。

指导分泌性蛋白到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决定因素是N端的信号肽,信号识别颗粒(SRP)和内质网膜上的信号识别颗粒受体(又称停泊蛋白DP)等因子协助完成这一过程。

8.简述质膜的主要功能

①.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②.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出;

③.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的跨膜传递;

④.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⑤.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⑥.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9.什么是膜的整合蛋白?

整合蛋白可能全为跨膜蛋白,为两性分子,疏水部分位于脂双层内部,亲水部分位于脂双层外部。

由于存在疏水结构域,整合蛋白与膜的结合非常紧密,只有用去垢剂才能从膜上洗涤下来,如离子型去垢剂SDS,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X100。

10.

简单扩散有什么特点?

2

①沿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方向扩散(由高到低);

②不需能量;

③没有膜蛋白协助

11.

协助扩散有什么特点

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

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

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

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已达饱和;

③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结合。

④载体有离子载体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12.

主动运输的能量来源有哪些途径?

①协同运输中的离子梯度动力;

②ATP驱动的泵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

③光驱动的泵利用光能运输物质,见于细菌。

13.

质子泵由哪三种类型?

+H使自身磷酸化,发生构象的改变来转移质子或其它离子,如植物细胞膜上的:

载体蛋白利用ATP①.P-type++2+++ATP酶(位于胃表皮细胞,分泌胃酸);H泵、动物细胞的Na-K-K泵、Ca离子泵,②.V-type:

位于小泡的膜上,由许多亚基构成,水解ATP产生能量,但不发生自磷酸化,位于溶酶体膜、动物细胞的内吞体、高尔基体的囊泡膜、植物液泡膜上;

+③.F-type:

是由许多亚基构成的管状结构,H沿浓度梯度运动,所释放的能量与ATP合成耦联起来,所以也叫ATP合酶。

位于细菌质膜,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14.

网格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先由1条重链和1条轻链形成二聚体,3个二聚体组成一个三脚蛋白复合体,许多三脚蛋白复合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5边形或6边形网孔的篮网状结构。

三脚蛋白复合体可自发进行装配,受钙调蛋白调控。

功能:

网格蛋白可引起质膜向内凹陷,最终形成有衣小泡,还能引起膜受体的聚集

15.

蛋白质上主要由哪两类分选信号?

①.信号序列:

是存在于蛋白质一级结构上的线性序列,通常15-60个氨基酸残基,有些信号序列在完成蛋白质的定向转移后被信号肽酶切除.

②.信号斑:

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的信号。

16.

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运输途径主要有那些?

①.门控运输:

如核孔可以选择性的运输大分子物质和RNP复合体,并且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细胞核。

②.跨膜运输:

蛋白质通过跨膜通道进入目的地。

如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在信号序列的引导下,通过线粒体上的转位因子,以解折叠的线性分子进入线粒体。

③.膜泡运输:

蛋白质被选择性地包装成运输小泡,定向转运到靶细胞器。

如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高尔基体分泌形成溶酶体、细胞摄入某些营养物质或激素,都属于这种运输方式。

17.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以吸收胆固醇为例)

1、LDL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特异结合,诱导尚未结合的LDL受体向有衣小窝处移动来与LDL受体结合

2、有衣小窝继续内陷,形成有衣小泡,LDL被摄入细胞

3、有衣小泡脱去网格蛋白衣被,与细胞内其他囊泡融合,形成内体

4、内体中LDL与受体分开

5、受体随囊泡返回细胞膜,LDL被溶酶体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进入细胞质

18.

那些蛋白质需要在内质网上合成?

3

①向细胞外分泌的蛋白、如抗体、激素;

②膜蛋白,并且决定膜蛋白在膜中的排列方式;

③需要与其它细胞组合严格分开的酶,如溶酶体的各种水解酶;

④需要进行修饰的蛋白,如糖蛋白;

19.

高尔基体具有那三个功能区隔?

①高尔基体顺面的网络结构,是高尔基体的入口区域,接受由内质网合成的物质并分类后转入中间膜囊。

②高尔基体中间膜囊,多数糖基修饰,糖脂的形成以及与高尔基体有关的糖合成均发生此处。

③高尔基体反面的网络结构,由反面一侧的囊泡和网管组成,是高尔基体的出口区域,功能是参与蛋白质的分类与包装,最后输出。

20.

蛋白质从ER到GC的膜泡转运机制。

COPⅡ有被小泡的结构和作用*

1、新合成的蛋白质到ER的末端,该末端没有核糖体附着,称ER出口

2、带有被转运蛋白的COPⅡ有被小泡通过ERGIC将蛋白质的从ER的末端转到GC顺侧

COPⅡ有被小泡:

五个亚基组成的复合体,作用

1、形成转运小泡

2、选择被转运的蛋白质

21.

简述溶酶体的功能

结构特征:

膜有质子泵,将H+泵入溶酶体,使其PH值降低。

膜上含多种载体蛋白。

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能有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降解

①.细胞内消化:

在高等动物细胞中,一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如内吞低密脂蛋白获得胆固醇;在单细胞真核生物中,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就更为重要了。

②.细胞凋亡:

溶酶体可清除,凋亡细胞形成的凋亡小体

③.自体吞噬:

清除细胞中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等。

④.防御作用:

如巨噬细胞可吞入病原体,在溶酶体中将病原体杀死和降解。

⑤.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如将甲状腺球蛋白降解成有活性的甲状腺素。

⑥.形成精子的顶体。

22.

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分裂期的动物细胞将会产生什么现象?

为什么?

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通过胞质收缩环的收缩实现,收缩环由大量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及其动力结合蛋白组成,细胞松弛素B特异性的破坏微丝的结构,抑制胞质分裂,因此形成双核细胞。

23.

细胞骨架由哪三类成分组成,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细胞骨架由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构成。

微丝确定细胞表面特征、使细胞能够运动和收缩。

微管确定膜性细胞器)的位置、帮助染色体分离和作为膜泡运输的导轨。

中间纤维使细胞具有张力和抗剪切力。

24.

细胞内主要由哪三类马达蛋白?

①.肌球蛋白(myosin),能向微丝的(+)极运动;

②.驱动蛋白(kinesin),能向着微管(+)极运动;

③.动力蛋白(dynein),能向着微管(-)极运动;

25.

从组装过程解释中间纤维没有极性的现象

①两个单体形成两股超螺旋二聚体;

②两个二聚体反向平行组装成四聚体,三个四聚体长向连成原丝;

③两个原丝组成原纤维;

④4根原纤维组成中间纤维。

由于IF是由反向平行的α螺旋组成的,所以和微丝微蛋不同的是,它没有极性。

26.

微管结构、特点、作用

4

微管:

呈中空的圆柱状结构,管壁由13条原纤维纵向排列而成,主要成分微管蛋白、微管结合蛋白

1、微管蛋白:

一般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主要有α和β两种亚单位。

22++、秋水仙素和长春碱的结合位点。

两个异二聚体相间排列成一条长、Ca每一个异二聚体都有GTP/GDP、Mg链即原纤维

2、微管结合蛋白微管结构和功能的必要成分

1)微管相关蛋白MAP:

稳定微管结构、促进微管聚合

2)微管聚合蛋白:

增加微管装配的起始点和提高起始装配速度

微管的功能:

1、参与鞭毛、纤毛、中心粒的构造

2、构成网状支架,提供机械支持并维持细胞形状

3、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4、维持内膜系统的定位

27.

为什么用秋水仙素处理培养的细胞,可以增加中期细胞的比例?

秋水仙素(colchicine)结合的微管蛋白可加合到微管上,但阻止其他微管蛋白单体继续添加,从而破坏纺锤体结构,导致染色体不能分开,因此中期细胞的比例增加。

28.

肌动蛋白的形态特点及组装

形态特点:

1、两种存在形式:

球形单体G-肌动蛋白,聚合纤维状多体F-肌动蛋白

2、G-肌动蛋白由两个亚基组成,有阳离子、ATP、肌球蛋白的结合位点

3、有固定的极性

组装:

G-肌动蛋白和盐即可自发聚合生成F-肌动蛋白丝。

单体存在是因为结合了隔离蛋白,无法自由聚合。

受到断裂蛋白、封端蛋白和某些真菌毒素的影响。

29.

动力蛋白介导细胞运动机制(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对运动)

肌球蛋白头部结合在肌动蛋白丝(微丝)上

1、初始状态,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紧密结合,肌球蛋白未结合ATP

2、结合ATP,肌球蛋白头部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开放,头部从肌动蛋白丝解离

3、ATP水解,ATP结合位点关闭,肌球蛋白头部变构弯曲

4、变构的肌球蛋白结合到新的肌动蛋白亚基,pi从ATP结合位点释放,结合牢固。

肌球蛋白头部构象恢复,带动颈部和尾部向肌动蛋白丝的(+)端移动

5、ADP释放,肌球蛋白回复初始状态

在肌纤维中,由肌球蛋白Ⅱ组成的微丝被固定,拉动由肌动蛋白丝组成的细丝朝(-)端移动,粗细肌丝的相对滑动引起了肌肉收缩

30.

简述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学作用

①.影响细胞的存活与死亡

②.决定细胞的形状

③.调节细胞的增殖

④.控制细胞的分化

⑤.参与细胞的迁移

31.

什么是紧密连接?

紧密连接又称封闭小带,存在于脊椎动物的上皮细胞间,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

相邻细胞之间的质膜紧密结合,5

没有缝隙,能防止溶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隙渗入体内,从而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32.

桥粒和粘合带处的细胞粘附分子属于哪一种类型,各连接那一类细胞骨架?

桥粒和粘合带处的细胞粘附分子均属于钙粘素。

桥粒与细胞内的中间纤维连接,粘合带与细胞内的肌动蛋白纤维连接。

33.

核膜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双层膜(外膜和ER相连,内膜上的特异蛋白和核纤层上的蛋白发生作用)、核周间隙(双层膜的缓冲区)、核孔复合体(一串大的排列的八角形蛋白质颗粒组成,中央是含水通道,允许水溶性物质出入)、核纤层(保持核膜外形、固定核孔位置、为染色质提供附着位点,与细胞周期中核膜的裂解和重建有关)

功能:

1、区域化作用。

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的翻译在时空上加以分离,保证内环境的稳定性,确保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2、控制着核-质间的物质交换。

选择性运输。

34.

核孔复合体的机构模型

核孔复合体主要有下列结构组分:

①胞质环:

位于核孔边缘的胞质面一侧,又称外环,环上有8条短纤维对称分布伸向胞质。

②核质环:

位于核孔边缘的核质面(又称内环),环上8条纤维伸向核内,并且在纤维末端形成一个小环,使核质环形成类似“捕鱼笼”的核篮结构。

③辐:

由核孔边缘伸向核孔中央,呈辐射状八重对称,该结构连接内、外环并在发挥支撑及形成核质间物质交换通道等方面起作用。

可进一步分为三个结构域:

柱状亚单位、腔内亚单位、环带亚单位。

④中央栓:

位于核孔的中心,呈颗粒状或棒状,又称为中央颗粒。

35.

简述核小体结构模型

①.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

1②.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由HA、HB、H、H各两分子形成。

4223③.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

④.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连接线DNA,连结线上有组蛋白H和非组蛋白。

136.

核仁的结构

裸露无膜、纤维丝构成的海绵状结构

1、核仁相随染色质和人周为染色质和核仁内染色质

2、纤维结构NOR转录的rRNA和核糖体蛋白构成了核仁的海绵体王家

3、颗粒成分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4、核仁基质无定形的蛋白质性液体

37.

试述组成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分别是什么并论述其主要功能

a.自主复制DNA序列:

DNA复制的起点确保chr在细胞膜周期中能够自我复制,为顺式作用元件的一种,从而保护chr在世代传递中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b.着丝粒DNA序列:

与染色体的分离有关,是两个相邻的核心区,80-90bpAT区和11bp保守区,确保chr在cell分裂时能被平均分配到两个cell中去。

c.端粒DNA序列:

真核cell染色体端粒DNA序列是由端粒酶合成后添加到染色体末端,保证染色体的独立性和遗传稳定性。

38.

异染色质有什么特点?

6

①.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无转录活性。

②.是遗传惰性区,含永不表达的基因。

③.复制时间晚于其它区域,在细胞周期中表现为晚复制,早凝缩,即异固缩现象。

39.试述由DNA到染色体的多级包装模型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这与组蛋白包装成核小体,在组蛋白H的介导下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直径约10nma、由DNA1个6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螺旋盘绕,每圈b是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在有组蛋白H存在的情况下,由直径1、螺线管进一步螺C11nm的螺线管。

螺线管是染色质包装的二级结构。

核小体,形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超螺线管进一步折叠、压d0.4um的圆筒状结构,称为超螺线管,这是染色质包装的三级结构。

旋化形成直径为的染色单体,即四级结构。

缩,形成长2-10um5倍倍压缩40倍压缩压缩压缩7倍b6超螺线管染色单体DNA核小体螺线管

40.

细胞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事件

G1期:

合成大量RNA和蛋白质,多种蛋白质发生磷酸化,胞膜的物质转运作用加强

S期:

DNA复制和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复制所需酶的合成,并进行中心粒的复制。

G2期主要进行RNA、ATP和与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合成,染色质开始凝集或螺旋化

前期:

①染色质凝缩,②分裂极确立与纺锤体开始形成,③核仁解体,④核膜消失。

中期:

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染色体两边的牵引力达到平衡。

后期:

动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

末期:

胞质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

41.

Cdk和cyclin对G1-S期的作用

CDK与cyclin结合后可发挥激酶活性。

在G1和S期交界时期形成的复合物称为S期活化因子,可促进一系列与DNA复制有关的蛋白的磷酸化,启动DNA复制,处于G1期的细胞核就可以进入S期。

这种S期活化因子是在细胞运行到G1期才开始的,到达S期中期含量最高,S期结束瞬间消失。

42.

让M期的细胞与间期的细胞融合,诱导间期细胞产生PCC,请描述各时期PCC的形态及形成原因。

①G1期PCC为单线状,因DNA未复制。

②S期PCC为粉末状,这与DNA由多个部位开始复制有关。

③G2期PCC为双线染色体,说明DNA复制已完成。

43.MPF在细胞M期的作用

43

CDK1激酶的活化过程。

CDK1激酶的激活首先是CDK要和周期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wee1、mik1激酶和CDK激酶催化CDK的第14位的苏氨酸(Thr14)、第十五位的酪氨酸(Tyr15)和第161位的苏氨酸(Thr161)磷酸化。

但此时的CDK仍不表现激酶活性(成为前体MPF)。

然后,CDK在磷酸酶Cdc25c的催化下,其Thr14和Tyr15去磷酸化,才能表现出激酶活性。

44.

简述减数分裂前期I细胞核的变化。

前期I分为细线期、合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5个亚期。

①细线期:

染色体呈细线状,凝集于核的一侧。

②偶线期:

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SC开始形成,并且合成剩余0.3%的DNA。

在光镜下可以看到两条结合在一起的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经过复制,含四个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

③粗线期:

染色体变短,结合紧密,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的时期。

④双线期:

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开始分离,交叉端化,部分位点还在相连。

部分动物的卵母细胞停留在这一时期,形成灯刷染色体。

⑤终变期:

交叉几乎完全端化,核膜破裂,核仁解体。

是染色体计数的最佳时期。

45.

7

细胞周期具有哪几个主要的检验点(checkpoint)?

①.G1期检验点:

DNA是否损伤,细胞外环境是否适宜,细胞体积是否足够大。

②.S期检验点:

DNA是否复制完成。

③.G2期检验点:

DNA是否损伤,细胞体积是否足够大。

④.M期检验点:

纺锤体是否连到染色体上。

46.细胞衰老过程中,其结构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①细胞核的变化:

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核仁不规。

②内质网的变化:

排列无序、趋于解体、总量减少。

③线粒体的变化:

数量随龄减少,体积随龄增大,多囊体出现。

④致密体(脂褐质)的生成:

是由溶酶体或线粒体转化而来的。

它是自由基诱发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的产物。

⑤膜系统的变化:

膜系统呈凝胶相或固相。

⑥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的变化:

数量随衰老明显增多。

⑦蛋白质合成的变化:

合成速率降低。

47.简述细胞凋亡的特点

又叫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是一种基因指导的细胞自我消亡方式,有以下特点

①.细胞以出芽的方式形成许多凋亡小体。

凋亡小体内有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还有凝缩的染色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因为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容物释放,不引起炎症。

②.线粒体无变化,溶酶体活性不增加。

③.内切酶活化,DNA有控降解,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

48.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及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单细胞丢失

细胞成群丢失

细胞膜完整性保持到晚期

细胞膜完整性早期即丧失

细胞膜内陷将细胞分割成凋亡小体

细胞肿胀,溶解

不发生炎症反应

发生炎症反应

被邻近正常细胞或吞噬细胞所吞噬

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溶酶体完整

溶酶体裂解

染色质凝聚呈半月状

稀疏呈网状

生物学意义:

1参与影响胚胎发育

2清除衰老、受损细胞,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3参与免疫应答过程

49..简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1)凋亡起始:

该时期特征主要为:

①骨架杂乱,细胞间接触消失,细胞间粘附力下降;②细胞质和核浓缩,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细胞膜发泡,染色质凝集,沿着核膜形成新月形帽状结构;③内质网腔膨胀,核糖体从内质网上脱落,伴随着这些变化凋亡小体逐渐形成。

(2)凋亡小体形成:

随着细胞膜内折,染色质断裂成片断,染色质片断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反折的细胞膜包围并逐渐分开,形成单个的凋亡小体。

(3)凋亡小体消失:

凋亡小体被邻近的细胞或巨噬细胞识别吞食及消化。

该过程一般较快,从凋亡开始到凋亡小体形成不过几分

8

50.

什么是Hayflick极限?

有什么理论依据?

“Hayflick”极限,即细胞最大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