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第七节.ppt
《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第七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第七节.ppt(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中国的民族与民俗,第七节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和傣族,
(一)概况藏族分布在中国辽阔的青藏高原上,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部分地区。
藏族先民自古繁衍生息在西藏高原。
据古藏文历史记载,西藏山南地区最早由氏族成员组成了称为“博”的部落。
“博”的居民即藏族的先祖,是西藏土著和“西羌”诸族融合而成的。
“藏”是汉语称谓,藏族自称“蕃”b(音“博”)。
一、藏族,
(一)概况藏语属汉藏语系。
藏族文字是参照梵文某些字母创制的,至今通用。
一、藏族,
(一)概况藏族以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苯教。
藏族的医药、天文、历算、戏曲、文学、歌舞、“唐卡”和“热贡艺术”等,都有较高水平。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一、藏族,
(二)民俗藏族农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大都建筑于向阳高处坐北向南。
一般是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形如碉房,楼房的屋顶上有经房,上层住人,下层多作仓库或牲畜圈,建有院落;屋里铺木板或坐垫。
牧区则住帐篷,是用耗牛毛织成的,冬暖夏凉,移动方便。
一、藏族,
(二)民俗藏族喜饮酥油茶、奶茶和甜茶,嗜饮青稞酒,并有弹酒的礼俗;爱吃牛奶制成的酸奶、奶渣等。
藏族不吃奇蹄类兽肉(驴、马、骡肉等),大部分地区还有不吃飞禽和鱼的习惯。
藏族农区的主食是糌zn粑,用炒熟的青稞或豌豆磨成面粉,用酥油或茶水拌食;牧区的主食为牛羊肉,进餐时使用随身携带的木碗和短柄尖刀。
一、藏族,
(二)民俗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还有独木舟和木制的船只,过河有铁索桥、溜索等。
一、藏族,
(二)民俗藏族的葬仪分塔葬、火葬、天葬(鸟葬)、水葬、土葬五种。
在藏族的礼俗中,欢迎亲友互献哈达是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哈达种类繁多,质地、规格、颜色等也不质地、规格、颜色等一也不一样,通常以白色为主。
现在、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称敬哈达,应低头躬身,双手捧献给对方手里;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称赐给哈达,接受人应低头躬身,让上级或长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平级、平辈称互赠哈达,献哈达给对方手上即可。
对方接受后应回赠一条哈达。
一、藏族,
(二)民俗藏族佛教徒遇到寺院、嘛尼堆、佛塔等佛教设施,都必须下马并从左往右绕行。
一、藏族,
(二)民俗藏族的节日很多,一年中的主要节日有藏历年、酥油花灯节、雪顿节、采花节、望果节、赛马节等。
一、藏族,
(二)民俗雪顿节又名藏戏节,藏语为酸奶子,“顿”藏语为宴的意思,是吃酸奶子的节日。
每年藏历七月初一举行,连续45天。
雪顿节最初是一种纯宗教的活动,是藏族世俗百姓向喇嘛们施舍酸奶子和喇嘛们纵情游玩的节日。
17世纪中叶开始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
拉萨市的罗布林卡为雪顿节的活动中心。
一、藏族,
(二)民俗望果节,又称旺果节。
“望”藏语指田地,“果”指转圈,即转地头。
望果节是藏族农业区除过藏历年外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在每年秋收前夕择吉日举行。
为期1-3天。
此节以村落为单位,全体村民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
队伍最前面,由捧香炉和高举蟠杆的人引路,接着由苯教主举着绕着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领队,意为“收地气”,求丰收,后随手拿青稞穗和麦穗的村民。
绕行田地后,举行竞技式的比赛,有角斗、赛马、射箭、耍梭标等项目。
最后进行野餐。
一、藏族,
(二)民俗藏族禁忌:
佛像、佛寺里的经书、钟鼓以及活佛的身体、佩戴的念珠等物被视为圣物,忌别人随便触摸;转经筒、转寺院、叩长头要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寺院内要肃静,就座时身子要端正,切忌坐活佛的座位,忌在寺院附近大声喧哗、打猎和随便杀生。
做奶制品的家具上不能放别的东西,接羔犊季节非亲属不能进入帐篷,拴牲口的地方忌大小便。
忌吃狗、驴、马肉,忌吃尖嘴动物的肉、有爪动物的肉及鱼虾等水生动物的肉;忌把骨头扔于火中;忌男女混坐,男女入室后男坐左、女坐右。
一、藏族,
(一)概况彝族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二、彝族,
(一)概况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彝语属汉藏语系,有六种方言。
彝族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经整理的规范彝文,已正式使用。
二、彝族,
(一)概况彝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是主要的副业。
彝族流行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此外,佛教传入彝族地区的历史比较长,清初道教在一些彝区盛行,天主教和基督教也于19世纪末先后传入彝区。
二、彝族,
(二)民俗彝族的住房大多是木结构,低矮,无窗。
房内一般隔成三间,中间为堂屋,内用三块石头支成火塘,塘内生火煮饭、取暖,旁铺蔑席,为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
左边隔一内室,内置木柜等家具。
有的还在住房的一端构筑高耸的碉楼,是彝族传统建筑的象征。
二、彝族,
(二)民俗彝族主食主要有玉米、荞麦、大小麦、洋芋等,稻米很少。
喜吃托托肉、饮转转酒。
忌吃蒜。
二、彝族,
(二)民俗彝族的节日主要有彝族年和火把节等。
火把节是彝、白、傈僳、纳西、哈尼、拉祜、基诺等彝语支民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各地节期不一,云南彝族、白族等民族一般在每年六月二十四前后。
节期三至七天。
节前家家制松木火把,节日晚男女老少燃火把奔驰田间,绕行宅院。
身穿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尽情欢唱。
白天,杀猪宰牛,饮酒欢聚,并进行赛马、赛歌、斗牛、摔跤、射箭、拔河、荡秋千等活动。
二、彝族,
(二)民俗彝族的禁忌有:
彝族男子头上都蓄有一蓬头发,这是他最高贵的地方,忌旁人用手触摸。
彝族有敬“神树”的习惯,神树严禁砍伐;祭祀时忌外人观看。
到彝族家里作客,要坐在火塘的上方或右方,忌用脚踏三脚架,忌掏挖火灰,尤忌在其中挖洞。
彝族人对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们给你东西吃你必须吃,即使不喝酒也要少喝一点,以表谢意,不然就认为你看不起他们;但是彝族人忌把款待客人的食品带走,认为带走这种食品是不讲义气。
二、彝族,
(一)概况白族80%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昆明、元江、丽江、兰坪,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和湖南桑植等地方。
三、白族,
(一)概况白族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
白族人民大都信仰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道教。
奉祀“本主”(保护神)是白族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白族在历法、天文、气象、医学、建筑、雕刻、绘画、史学和文学艺术诸方面,均有相当辉煌的创造和成就,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特点。
三、白族,
(二)民俗白族平坝区住房多为瓦房,布局一般多为“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房屋多为两层小楼,门窗雕刻各种花鸟图案,照壁和门楼造型优美,为白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茅草房;高寒地区则是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用横木垛成。
三、白族,
(二)民俗白族多居平坝,主食稻米和小麦;蔬菜品种多样,烹调技术较高,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猪肝鲊zh、油鸡棕、螺丝酱等名产,各地都爱用糯米酿造白酒,大米制造饵丝,米线作为主食。
有些地方还制做蜜饯、雕梅和苍山雪炖甜梅。
白族菜最负盛名的是“砂锅弓鱼”,已成为大理一带宴席佳肴。
三、白族,
(二)民俗白族的节日有三月街、绕三灵、耍海节、春节等。
三月街,又称“观音街”、“观音市”,是白族人民的盛大街期和传统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
每年三月十五日起,在点苍山中和峰下举行,为期5至7天。
最初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如今已成为民族体育文艺和物资交流大会。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大理白族群众要举行“绕三灵”活动,即祭拜佛、道、巫神灵。
三、白族,
(二)民俗白族主要禁忌:
夏历七月十五日接送祖先亡灵时,不能出门。
火把节的晚上,岳父家不能接女婿来家中过节。
三、白族,
(一)概况纳西族集中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相邻的地区,主要聚居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滇川间的沪沽湖畔。
四、纳西族,
(一)概况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
纳西族普遍信仰崇拜多神的东巴教,部分纳西人信仰喇嘛教,极少数信仰道教、基督教。
四、纳西族,
(一)概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民族交往中,纳西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纳西族的灿烂民族文化遗存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大研镇)。
四、纳西族,
(一)概况描写纳西族先人开天辟地、同大自然搏斗及男女忠贞爱情的著名长篇史诗创世纪。
四、纳西族,
(一)概况纳西族的宗教经书、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闻名世界的古文字资料用东巴文和哥巴文书写的东巴经卷数千卷以及东巴音乐、东巴舞蹈和东巴画、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等。
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形成了纳西族独具特色的东巴文化。
纳西族文化在保持本民族传统特色的同时,还吸收了汉藏白等民族的文化营养。
四、纳西族,
(二)民俗丽江坝区纳西族的房屋多系土木瓦结构,普遍采用“三房一照壁”的形式。
正房较高,偏房略低;山区民居多系木楞房,上盖石片。
四、纳西族,
(二)民俗纳西族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为主食;宁蒗lng地区纳西人喜食青稞,喜喝酒、饮浓茶,吃酸、辣、甜味食品;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猪和沪沽湖的酸鱼、鱼干,是纳西族的特色食品。
四、纳西族,
(二)民俗纳西族人因居住地试不同,婚姻习俗各有特点:
主要聚居区丽江等地已经是一夫一妻制父系家庭;但云南宁蒗县永宁地方和四川盐源县泸沽湖的部分地区仍有古代多种婚姻家庭形态的残余。
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前夕,仍以母系氏族社会的对偶婚为主要形式,他们互称为阿注。
阿注婚的主要特点是:
男不娶妻,女不嫁夫;成年男子夜间到相好的女子家里过偶居生活,次日黎明返回自己的母亲家里;彼此不算夫妻,而以阿注相称,所生子女归女方,男子不承担任何义务;男女双方均保持另交阿注和拒绝对方的自由,婚姻关系很不稳定;目前家庭形态仍以母系为主,但出现了向父系家庭过渡的现象。
四、纳西族,
(二)民俗丽江地区已以土葬为主;中甸三坝一带火葬土葬并存;沪沽湖地区仍保留火葬古俗,且有以母系氏族为单位的公共墓地。
四、纳西族,
(二)民俗纳西族有跟汉族大体相同的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等节日,但是节日活动内容不尽相同;也有与彝族白族相似的火把节;更有本民族独特的传统节日,如三朵节等。
三朵节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
三朵是纳西族千百年来笃信的保护神,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第一个羊日,各地纳西族都到丽江白沙三朵阁(俗称北岳庙)和各地三朵阁举行隆重祭拜活动,并进行各种文娱活动。
1986年8月丽江县决定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祭拜三朵活动的三朵节定为纳西族传统节日。
四、纳西族,
(二)民俗纳西族的禁忌:
有的地方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到主人家里不能将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忌触动大门两旁所立的石头“门神”,忌手摸横在门上放的束有鸡毛草绳的松木叉“代口神”;祭祀时,忌外人观看。
四、纳西族,
(一)概况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热带、亚热带的坝子上,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自治州和耿马、孟连及新平、元江、景谷、双江、金平等自治县。
五、傣族,
(一)概况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
建国以后,曾对傣文进行了改进。
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
五、傣族,
(一)概况傣族普遍信奉上座部佛教。
佛教对傣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十分明显。
傣族有自己的历法和文献,民间文艺活动十分丰富多彩,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和民歌,为傣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五、傣族,
(二)民俗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
傣族大多住于平坝,村寨临江畔湖。
住宅建筑以西双版纳最具特色,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自成院落。
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
五、傣族,
(二)民俗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德宏吃粳jng米,西双版纳等地爱食糯米。
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槟榔。
五、傣族,
(二)民俗傣族青年婚前社交自由。
晚上吹芦笙串姑娘、“串寨子”和傣历新年“丢包”等都是选择对象和表达爱情的方式。
但缔结婚姻还要托媒说亲。
傣族还时尚招赘婚。
五、傣族,
(二)民俗傣族的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五、傣族,
(二)民俗泼水节是傣族的年节,又称“浴佛节”,是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流行于云南西部和南部。
它源于印度,后随佛教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中国。
泼水节在农历清明前后举行,为期一般3至5天。
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
五、傣族,
(二)民俗节日清晨,青年男女上山采摘山花和树枝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