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27368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Word文件下载.doc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Word文件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Word文件下载.doc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

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

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

及乎晦影归真(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

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

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

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周游西宇,十有七年(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他经双林;

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

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升坠之端,惟人所托(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

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则微物不能累(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

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希望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一样,永放光芒;

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另一个版本,大家对照着读。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大概都能听说过: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这是说宇宙混沌之初,是由两仪,即阴仪,阳仪这两个抽象的对立统一成分组成的。

阴仪,阳仪,作为具体的表像之一,就是地和天。

显示出天覆盖地,地承载万物,以此来包含天地间一切有生命的物类。

四象作为具体的表像之一,就是四时---四季。

四季不能象二仪那样可用有形的天地来作表像,但它却正是无形地通过天气的冷热变化来促成万物的生长。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或粗略的或详细的来观察天地,一般平庸,少知识的人都可以观察到其中的一些特征。

而要洞察阴阳的本质,就是贤人哲士,有知识的人,也很少能穷究其“数”,即难以穷究种种事物的本质和其变化规律。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于天地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是起始于阴阳且被作为具体的表像之一,而易为人们所认识,正是因为天地是有形,即是有表像的。

而阴阳处于天地之间,而难以彻底的认识其本质就是因为阴阳是无形的。

阴阳还概括的抽象的无形的代表着种种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

行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作为像,如天地这个像,显露在外,是能得到现实的验证,即使是缺少知识的人,也不至于就会被迷惑。

而其像,其形,不能显露在外让人看到,即使是有知识的人,也犹有被迷惑而仍然掌握不了,其抽象的种种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

况乎佛道从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何况圣教佛道崇尚无形的虚空,它运用深奥的自我修性的方法,来控制自己,使心灵能达到空寂的境界。

并以此来广泛地普济,普渡不同质量的芸芸众生,运用佛典,佛法来抵御从各个方面侵袭本性的各种邪恶的欲念。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典,佛法所发挥的作用与威力,至于无上,即是指无有止境的;

想要抑制其神奇的威力,而无下,下与上相对,即是指也是绝无可能的。

其作用与威力之大,可大到遍布于整个世界;

要说细小,最小的事物也可以从佛法中吸取力量。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佛道不生不灭,不灭不生。

佛道本身就是历经各种劫难,却并未因之而衰绝。

佛道更是或明或暗的以其作用与威力,造福于众生而延续至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佛道凝含着神妙的玄机,遵循佛法去做,可谁也无法知道自己修成正果的边际在哪里。

佛法的流传湛深而寂远,要从中来探究某些佛法的做法,也很难掌握佛法的本性。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所以想到那些平凡无知的,庸碌浅陋的芸芸众生,虽然对佛道能极为投入并感到兴趣,但这些人对崇尚虚空的,极其深奥的佛道,果真都能毫不会产生一丝疑惑吗?

然则大教之兴,基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

然而佛教的兴起,其根基在于西土。

在东汉,腾越而至朝庭上下,让人们从迷惘的物欲梦中醒悟过来。

从而照亮了东土,使佛教的慈悲为怀的理念,得以广泛地流传。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早在佛教各派流传之初,佛典并未广为流传,却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当今当佛经广为传播的时候,人们也能敬仰其德而皆遵循。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但到现在,佛道的传播中,随着世代的更替,加上不同流派的互相干扰,也产生了不少阴暗面。

这就亟须将不同的礼仪统一起来,使之合乎当今的需要。

因为佛祖的真正的光辉已被掩盖,,导致佛光不能普照于大千世界;

而展现的佛祖的美好形象,只能端坐在空中,昭示出其三十二种各类不同的法相。

却不能让芸芸众生心悟佛性。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于是各种精微的不同教派的作法,覆盖于世,均想以其作法来拯救万物于生死轮回之道。

就像古代的遗训那样,被久远的倡导众生在广袤的大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