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2165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Word下载.docx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Word下载.docx

一一农业投入品使用减量节约。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每年新修梯田10万亩,耕地质量平均等别达到13.64等,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草原植被盖度达到83%以上,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融合协同推进。

农村三产融合有大的突破,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

休闲观光农业持续发展,力争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6000万元,带动收益农户5万户,循环农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

到2025年,循环农业优势彰显,绿色生态品牌进一步打响,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基本建成,市场潜力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走出一条农牧结合、粮饲兼顾、草畜配套、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资源生态永续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二、重点任务

(一)立足优化区域生态布局,加快构建循环农业模式。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创新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区域循环农业体系,着力推广陇东粮畜果一体化区域循环模式。

加强黄土区综合治理,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推行以种带养、种养结合、粮经轮作、休耕免耕、间作套种等循环农业模式,提高雨养农业资源化利用水平。

在农牧交错区突出发展草牧业,构建“草产业一牛羊产业一加工业一生态有机肥一有机瓜菜产业”等循环模式;

在农耕区突出发展苹果等优质林果业,构建“有机粮果菜种植一畜禽养殖一有机肥还田”“畜一沼一果”等循环模式,合理布局畜禽粪污收集加工处理中心,将牧草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加工、果蔬种植、沼气开发利用等环节链接起来,实施粮改饲项目,推进绿色生态健康养殖,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能源环境工程项目,加快有机肥工厂化生产,形成平凉“牛果互促”区域生态农业循环格局。

推进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催化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种植业一养殖业一休闲观光农业”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农业增长极。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

(二)围绕区域循环模式,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以“粮改饲”为突破口,优化种养结构,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夯实循环农业支撑体系。

1.“粮改饲”工程。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坚持“粮饲兼顾、草畜配套、种养结合、以种带养、农牧互促”的发展导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重点依托家庭农(牧)场(合作社、大户),引导流转土地,采取“养牛场户+种植大户”“养牛场户+种植合作社”和“家庭牧场+流转土地”等种养结合模式,充分发挥我市旱作农业优势,大力实施稳粮增饲,压减粮用型玉米,大幅度扩大饲用玉米、紫花苜蓿和饲用甜高粱等优质饲草作物种植面积;

采取订单式生产方式,引导养牛大户、饲草料生产企业与牧草种植大户建立稳定的饲草供求关系,切实解决饲草生产与需求脱节问题,加快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发展新格局,着力提高种养综合效益。

到2020年,建成专业化饲草料商品化生产企业15家,以崆峒、灵台、崇信、华亭、泾川为重点,新建苜蓿种植基地10万亩,年饲草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促进饲草生产向产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

积极推进246万亩天然草原保护建设。

市直有关部门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以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为主导,以肥料化、基质化利用为补充,以能源化利用为辅助,深入实施粮改饲项目,探索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统筹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形成粮草兼顾、草畜平衡、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扶持秸秆饲料生产加工规模企业和专业大户,加快建设青贮窖池和秸秆饲料储备库,加大适用机具配套力度,推广窖(池)贮、打捆等贮藏模式,强化资金、技术、物资投入,深入传承和创新组织运营机制,强力推进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实现结构优化、以草促畜、转化增值。

因地制宜推广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机械直接还田。

加强“秸秆饲料银行”建设,完善“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饲草料市场健康发展。

到2020年,实施秸秆机械粉碎还田30万亩,全市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保持在83%左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3.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工程。

坚持“属地管理、强化监管、疏堵结合、以堵促疏、标本兼治、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要求,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明确养殖场户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加大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和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走

“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重点抓好养殖环节的“一

控,,“二分,,“三配套”,确保养殖效益化、生态化和安全化。

严格落实畜禽禁养区划分有关规定,严禁在已划定的禁养区内扶持建设规模养殖场户;

对非禁养区内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大户),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规定,支持集约化养殖场利用畜禽粪污建设集污水处理、沼气生产、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要大力推行“畜一沼一果(菜)”“畜一肥+”等循环模式,支持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项目,以省列肉牛产业大县为重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加快推进粪污循环利用,结合当地苹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通过建设肥料供应站、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大力推广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

到2020年,全市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

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财政局

4.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

深入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在粮食、果品、蔬菜等特色优势产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新型肥料替代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

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深耕等技术,在设施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广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有机融合,建设一批绿色防控展示区,不断扩大推广示范规模,逐步实现整村整乡整县跨区域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深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大型施药器械和航空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病虫监测智能化、绿色防控集成化、安全用药科学化、统防统治专业化。

到2020年,全市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40万亩次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100万亩次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

5.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加工环节的下脚料和废弃物,大力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走“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路子,推广副产品加工过程的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化生产,重点实施果渣、薯渣、薯液、药渣、尾菜、秸秆、麦麸、油料饼粕、畜禽皮毛骨血等下脚料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拓展延伸特色优势产业链条,降低废弃物排放量,提高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到2020年,全市尾菜处理率达到50%以上,畜禽屠宰企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财政局

6.农业水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工程。

提高优质耐旱品种种植比重,限制大水漫灌。

结合苹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等为重点,开展农田节水工程建设。

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并积极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

在泾河、汹河、葫芦河流域,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滴喷微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加大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重点的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在堀区、山旱区大力推进旱作节水,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穴播、深耕蓄水保墙、免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墙能力,将工程节水、技术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有机结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旱作节水农业发展。

到2020年,全市地下水超采得到基本遏制,高效节水技术应用面积累计达到4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0

市水务局

市农牧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财政局

7.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

强化农田生态保护,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整合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项目,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和梯田建设,积极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控污修复、休耕轮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动用地养地有机结合,实现化肥农药减量、耕地休养生息永续利用。

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86.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69万亩,确保建成58万亩、力争建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质量提升面积50万亩,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在旱作农业区新增及改造低标准梯田90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年开展耕地休耕试点1万亩,推广小麦、玉米、马铃薯、牧草及杂粮杂豆轮作80万亩,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2万亩。

深松整地示范面积100万亩,耕地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秸秆及畜禽粪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机肥和新型高效肥料得到大面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面积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8.生态循环模式推广工程。

分区域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