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01689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1.docx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 1.docx

端午节诗词鉴赏分析详1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注释】

此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在拾遗时作。

五月建午,故曰端午。

端,正也。

宫衣,指官服。

曾经有谚语说: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

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

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

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意内,指心里。

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

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

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

【译文】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赏析】

《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

这是诗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遗时所作。

诗人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是叙述端午节的风俗,与题目相对应。

意思在说,在端午节时期,皇上赐给我了名贵的官衣,在这样的端午节被恩宠。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

在《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

”,谢庄诗:

“叠雪翻琼藻。

”都是表现了衣服材料的良好。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思是说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意内称长短”中“称”有不拘平仄的意思。

“称长短”是恰好称意的意思。

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是也。

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

这首诗整体语言风趣,运用了典故,表现了自己在端午节终于可以做官的心情,是对皇帝的感恩。

 

寄朱锡珪

                          【唐】贾岛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注释】

古木:

古树。

旷野:

空旷的原野。

梦泽:

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今洞庭湖一带。

樯:

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船或帆。

【译文】

和谁一起漂泊,向来都是在古树中。

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空旷的原野火点燃了风。

江南一带吞掉了楚国的一大片,闽山在大海从中。

这时的帆船已经在水底了,波涛传达了屈原的意思。

【赏析】

《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

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常从体认中来,所写之景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非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注释】

沈:

沉江自杀。

何:

哪里。

欲:

试图,尝试。

未:

没有。

泯:

消除。

碧:

碧绿。

应自:

倒映。

【译文】

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

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

(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赏析】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

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

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

浣溪沙·端午

                              【北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

①碧纨(wàn):

绿色薄绸。

②芳兰:

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

③流香涨腻:

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杜牧《阿房宫赋》:

“弃脂水也”。

④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译文】

微风透过绿色薄绸,妇女们沐浴是为了明天的端午节,脂香粉腻顺水流淌。

彩线缠臂,小符配身。

两人希望一直这样相依相扶生活下去的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端午佳节情景的小词,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祝福。

上片写“轻汗微微透碧纨”勾勒出了朝云的美丽身姿。

这是一幅为端午节忙碌的场景。

下片写端午佳节相互致贺,端午节各地的习俗。

彩线轻轻的缠绕在红色的胳臂会上,在发髻上挂着绿色的符录。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佳人相见一千年”,则是对爱情的深深祝福。

南中荣橘柚

                          【唐】柳宗元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

北望熊与湘。

【注释】

①南中:

泛指我国南方。

荣:

茂盛。

橘柚:

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两种常绿乔木,花白,树有剌,果实球形或扁圆形,果皮红黄或淡黄,两种树很相似,但又有区别,如柚树叶阔实大等。

古人橘柚连用者,往往仅指橘。

谢玄辉《酬王晋安》:

“南中荣橘抽,宁知鸿雁飞。

”此用其中的句子为题。

②贞质:

坚定不移的本质。

③受命:

受大自然的命令。

炎方:

南方,此谓永州。

柳宗元元和五年作《祭崔君敏》一文中说:

“某顷以罪戾,谪此炎方。

④朱绿:

指橘柚树的果实和叶子红绿相映。

⑤馀芳:

橘柚的果实到了年末还散发出香味。

⑥殊风:

指长江南北土风各异。

清汉:

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就变成了枳。

⑦熊与湘:

熊,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南;湘,湘山,一名艑山,即现在的君山,在洞庭湖中。

【译文】

橘柚怀有坚贞的品性,受自然的使命生长在炎热的南方。

茂密的林中,叶绿下耀眼的是那橙黄的果子,成熟的果实在岁末还散发阵阵芳香。

 

不同的品质以淮河为界,漫天飞舞的雪花滞留在北国故乡。

手攀橘柚枝条叹息什么呢?

双目凝望着北面的熊、湘两山。

【赏析】

柳宗元对屈原的思想品格十分敬仰,《南中荣橘柚》就表示自己愿师法屈原,赞赏并保持橘树“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同时抒发了被贬永州的别样情怀。

首联暗引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句。

赞其傲骨而外,亦哀“受命不迁”之信念难以固守,乃假屈子之际遭射自身之困境,抒去国怀乡之悲也!

颔联绘南中橘柚荣华之能事:

“密林”中,“朱绿”争艳;“晚岁”时,“余芳”犹存。

颈联一转,若将橘柚移至北土,其能事则必因“清汉”“飞雪”之时空转换而无从施展,使人联想到《愚溪诗序》“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句,遂惊诧于柳公“不滞凝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之应变方略,似胜屈子一筹。

尾联将无可奈何心境再着一墨。

暗引《周礼•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及《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句,抒发诗人被贬后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郁闷之情。

然橘柚北移,色香味俱损;柳公南迁,却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坐标!

在写作上,亦极为考究:

描橘柚,则穷形尽相,活灵活现;喻高洁,则据典引经,弦外有音。

寥寥40字,蕴含何其宏富也!

屈原塔

                                【北宋】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释】

屈原塔:

在忠州,原有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

歇:

停下来。

眷眷:

亦作“睠睠”。

依恋反顾的样子。

沦灭:

消失;埋没。

【译文】

楚国人为了纪念屈原,千年的的风俗都没有停止过。

屈原的灵魂随粽子飘向何方。

父老乡亲都低声抽噎着。

直到今天,湘江边上,透饭呼唤饥渴。

遗留下来赛龙舟的风俗,哀声叫得楚山崩裂。

屈原是位古代的壮士,死得想到轰烈。

世世代代的风俗谁又得知?

一联反顾不忍心拒绝。

南宾在古代属于楚国,山上有一座塔。

应该是逢佛人之托,恐怕只有被埋没。

这件事虽然没有什么凭证,这个结实的的东西已经被除掉。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何必计较考证?

名声实在是没有穷尽,富贵也是暂时的。

屈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坚持了追求理想的节操。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

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诗分三段:

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

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

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端午三首

                   【宋】赵蕃

(其一)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其二)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其三)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注释】

谩说:

犹休说。

木居士:

木雕神像的戏称。

艾人:

端午节,有的用艾束为人形,称为“艾人”。

沉死:

沉江而死。

星斗罗:

星星一样永垂不朽。

风兼雨:

下雨刮风。

陈昔冤:

喊冤陈情。

舍:

房屋。

【译文】

(其一)

都说作诗是为了赠汨罗江,作为当今的快乐又奈何。

我曾经听说对木雕神像祈求幸福,试着向艾人祝福啊!

(其二)

明明是忠言,却不被楚王采纳,最后落得个沉江而死的下场,但是留下的文章却像星星一样永垂不朽。

再倒一杯昌歜酒?

为屈原而击节歌唱吧!

(其三)

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

我想要找人谈谈这些心事,去玩只有屋舍南北的鹁鸠。

【赏析】

《端午三首》是南宋赵蕃的一组关于端午节的诗。

第一首诗是写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祭念,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同情。

第二首诗是端午时候诗人对于屈原忠不见用陈江而死,但是诗文传千古的感概和惺惺相惜之感。

第三首诗是诗人端午时候读历史有所感触,却找不到人倾诉。

这里有一种可能是这个诗人也受到冤屈,跟屈原的处境相似。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北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注释】

玉女:

对他人之女的美称。

闻道:

“闻”听说,在这里引申为“得到”,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者是懂得道理。

画不成:

一种惋惜之情。

翦裁:

原指裁制衣服,后常比喻大自然对景物的安排。

萱草:

属于一种植物。

【译文】

从小就见过你家的女儿,如今能够明白谁能够描绘这景物的发展规律。

好像是借助大自然之手似的,萱草,石榴等都开了花,红艳似火,耀眼夺目。

【赏析】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这首诗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一首诗,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送别友人,或是还乡,或是感慨于时光的流逝,总是别样的日子别样的情啊。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整首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的手法。

表现了对友人离别时的劝慰,同时也对自己的一种安慰。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题武关

                            【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释】

碧溪:

绿色的溪流。

圣神:

神圣天子。

四海:

天下统一。

【译文】

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郑袖得宠的娇娆之态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形容枯槁。

江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依然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却象过眼烟云尽已成空。

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

公元839年(唐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长安,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

作为千古形胜之地,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一番。

所以首联开门见山,叙述诗人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这里诗人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

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迹自穷”的根源。

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

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

秦国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

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

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

此后楚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

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

郑袖“娇娆”,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

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

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不能不付之一笑。

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

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依然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却象过眼烟云尽已成空。

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历史教训。

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

从这一意义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

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

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

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

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

这不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

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

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

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

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

这首诗起于武关,落于武关,将与武关相联的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构筑在一起,上下千年,思绪纵横,立意深沉而含蕴。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唐】孟浩然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注释】

明海:

即指彭蠡湖,唐人往往称湖为海。

派:

《说文》:

派,别水也。

一作“流”。

淼漫:

一作“淼淼”。

利涉:

船的代称。

至:

又作“逗”、“经”“过”。

五湖:

泛指太湖。

经:

又作“过”。

三湘:

漓湘、潇湘、蒸湘(或沅湘、潇湘、蒸湘)。

泛指湖南一带。

涛:

一作“潮”。

枚发:

枚乘《七发》曾写“广陵观涛”一段。

沉湘:

屈原所沉沽罗江为湘江的支流,所以说“沉湘”。

恒在:

指常在。

魏阙:

宫门外阙悬法之所,因一代帝王所居。

上林雁:

事见《汉书·苏武传》。

冰泮:

冰溶解之意。

【译文】

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

各种船来来往往,经过浔阳。

因为是太湖,流水经过湖南一带。

观潮的景象象跟枚乘的《七发》里的广陵观涛一样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湘。

一代帝王的居所常在,金门诏不会忘记。

遥遥可伶上林苑的事情,冰溶解也盘旋飞翔。

【赏析】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古诗之一。

这首诗清淡自然,作者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

表现出了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