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日光论讲记(102任甘丹赤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修心日光论讲记(102任甘丹赤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心日光论讲记(102任甘丹赤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二、开示珍宝之王教授正义(分二)
乙一、思惟基础前行之法(分四)
丙一、思惟暇满义大理
丙二、思惟此生不能久住死无常理
丙三、思惟业因果
丙四、思惟轮回患(分六)
丁一、思惟无定过患
丁二、思惟无饱足过患
丁三、数数身过患
丁四、数数结生过患
丁五、思惟数数高下过患
丁六、思惟无伴过患
乙二、正行菩提心宝修行次第(分二)
丙一、修习世俗菩提心次第
丁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丁二、宣说修心次第(分二)
戊一、修习世俗菩提心正行教授(分二)
己一、修习希求利他菩提心次第(分二)
庚一、由胜利过患门中显自他换(分二)
辛一、由思我爱执过患门,显示应舍
辛二、由思爱他执胜利门,显示应取
庚二、修习希求利他菩提心之正行(分二)
辛一、正行时所应修行(分二)
壬一、修慈(分二)
癸一、于情行舍(分二)
献于未趣道之补特伽罗
献于入道之补特伽罗
癸二、于器行舍
壬二、修悲(分二)
癸一、于情受取
癸二、于器受取
辛二、完结及未修中间所应修行
己二、修习希求菩提菩提心次第(分二)
庚一、正行时所应修行(分二)
辛一、修慈
辛二、修悲
庚二、完结及未修中间所应修行
戊二、彼支分教授(分五)
己一、违缘转为道用(分二)
庚一、略示
庚二、广说(分二)
辛一、依殊胜意乐菩提心,令恶缘转道用
辛二、依胜加行积净二者,
令恶缘转菩提道
己二、总示一生修持
己三、修心之量
己四、修心三昩耶
己五、显示修心学处
丙二、修习胜义菩提心次第(分三)
丁一、于何所教授境
丁二、修习胜义菩提心宣说之时
丁三、修习胜义菩提心之正教授
第二、正抉择无我之理(分三)
甲一、抉择补特伽罗无我之理
甲二、抉择法无我之理
甲三、依此后补特伽罗和法如幻化般现起之理
III
第1讲
讲述:
甘丹赤巴法王日宗仁波切
日期:
100年2月23日上午(大悲精舍)
印度的大班智达寂天菩萨,曾经造了《入菩萨行论》,而这次在这个地方为各位介绍的教授,是有关修心的教授,「修心的教授」跟《入行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的密切,所以在第一堂课调整动机的时候,以印度的成就者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行论》作为开头。
在《入行论》当中有提到:
暇满极难得,既得能成利,倘若利未办,后世岂复得?
在今生我们有机会能够获得八种闲暇、以及十种圆满的人身,这样的人身它是相当难得的;
不仅难得,藉由暇满的人身,它能够成办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在偈中的第二句话,「既得能成利」,这当中的「利」,最主要指的是「士夫的利」。
所谓的「士夫」以广义的方式来作解释的话,一切的补特伽罗都能够称之为是士夫。
在梵文当中「士夫」的这个词,它所代表的意思是「具有能力、有作用的一个物品」,我们称之为是士夫。
就比方说补特伽罗们,他们不管是身体、或是心里,在面对外境的同时,都会有种种的感受,他是有某种反应的能力,所以我们称一切的补特伽罗为「士夫」。
但是在《入行论》当中,所特别提到的「士夫利益」,这当中的「士夫」,并不是以今生的安乐为主的士夫,也就是他跟一般的凡夫俗子是不同的。
这当中的士夫,他的眼光必须要放得长远,他所想的是以来生作为出发点,所以这当中的士夫,他解释的方式是比较狭隘的。
如果我们今生所缘的,都是以今生的安乐作为出发点,贪着今生的乐而行善的话,其实所造的善,它并不能够称之为是「正法」。
所以更进一步,如果我们想要将所造的善业提升为是「正法」的话,这时我们的眼光必须放得更长远,也就是不以「今生」作为出发点,而以「来生」为主。
以「来生」为主,我们所要成办的利益、或者是有意义的事情,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现前」以及「究竟」这两个部分。
「现前」是指获得人天的增上果,如果没有人天的增上果,我们想要修学佛法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在获得了人天的增上果位之后,更进一步我们要成办究竟的利益(也就是解脱以及一切遍智)。
而现今我们所获得的暇满身,就是能够成办现在以及究竟的种种利益,所以这时候我们必须要藉由当下所获得的人身,看是否能够在今生当中成办这种种的利益。
最殊胜的希望藉由人身成就佛果;
退而求其次,在今生如果没有办法成就佛果,也希望能够求得一己的解脱;
如果没有办法获得解脱,也希望来生能够不堕恶趣、或者是不堕非闲暇处,这是我们藉由现今的人身能够做到的。
所以过去西藏的上师们,他们就有提到,在获得了增上生,尤其是获得了暇满人身之后,我们必须要能够生生增上。
我们希望我们的一生比一生更进步,藉由这样的方式而让我们脱离轮回的苦、获得解脱、甚至究竟的圆满一切佛果。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生生增上,纵使在今生我们能够获得暇满的人身,但实际上这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此在偈颂的最后两句话当中有特别的强调,「倘若利未办」如果在获得人身的同时,种种的利益无法去成办的话,「后世岂复得?
」而在将来想要再次的获得暇满人身,这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
“
在今天还未闻法之前,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藉由道次第的内涵,来调整我们听法的动机,首先以「下士道」的方式来调整我们自身的动机。
我们必须要想到,虽然在今生我获得了能够修学佛法的人身,但我所获得的人身,它并没有办法长久的安住在世间,而思惟到「死」的内涵。
为什么要思惟「死」?
这是因为当我们想到「死」的这件事情之后,会有一种推动的能力,会促使我们想要修学正法,这样的一种思惟是非常重要的。
现今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在「念死无常」,但实际上如果仔细的想想,我们都知道,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并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时间点「死」?
这是我们没有办法预测的。
在死的当下,除了所学的「正法」之外,周遭的一切对于我们都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思惟死,我们就更进一步的想要修学正法;
相反的,如果没有办法念死,所追求的都是以今生的安乐为主的话,这时我们所作所为都没办法称之为是正法。
所以我们必须透由「念死」,让我们的思惟放得更长远而想到「来生」。
仔细的想一想在我们的心续当中,有许多的善业、也有许多的恶业,但是善恶两者相较之下,恶业它的数量是远超过善业的;
它不仅数量超过善业,而且它的力量也远大于善业。
所以我们心续当中虽然有善,但是它不管从「数量」的角度、或者是「力量」的角度,它都没有办法跟恶业相比较。
所以如果现今我们保持现状的话,等到死亡到来的那一天,除了恶趣之外,我们没有另外一个地方可以去。
并且由于我们没有办法藉由今生所获得的人身,如实修学正法的缘故,这时能够真正帮助我们的法,在我们临终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呈现出来的。
而来生如果堕入了恶趣,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亲眼见到饿鬼道、以及地狱道的现状,但是我们仔细的看看我们周遭的畜生道,生起为一只狗、一只猪、或者是一只牛,牠所必须要承受的痛苦,是我们能够承受的吗?
我想在座各位,应该没有几个人能够承受畜生道的痛苦!
那就更不用说是我们没有办法亲眼见到的饿鬼道、或者是地狱道的苦,这当中的苦跟畜生道相较之下,比畜生道的痛苦还要多好几千倍。
所以这时候,如果透由思惟三恶道的苦,让你的内心生起恐惧,而让你觉得你来生不想要投生在这样的一种环境的话,这时我们就必须要生起正念,而皈依三宝;
在皈依三宝之后,如实的修学皈依的学处。
而我们所皈依的三宝当中,「佛」是我们皈依的导师,「法」是我们的正皈依,而「僧」是我们修学皈依的助伴。
在皈依的同时,必须要打从内心里,非常虔诚的来皈依三宝。
因为我们知道唯有三宝能够救护我们,让我们的来生不堕恶趣;
但是仅有皈依三宝的念头这是不够的,在皈依三宝之后,必须要如实的修学业果的道理,尽可能的行善、断恶。
如果我们能够行善断恶,来生才有获得增上生的机会,这是以「下士道」的角度来调整我们闻法的动机。
所以总摄来说,我们一开始要「思惟无常」,藉由思惟无常而想到来生有可能堕入恶趣受苦;
如果不想要堕入恶趣受苦,我们必须要提起皈依三宝的一颗心;
并且在皈依三宝之后,内心生起强烈的定解,我要按照三宝所告诫我的方式,如实的去修行。
对于过去所造的恶业心生忏悔,对于将来三门有可能造作的恶行,内心当中生起防护,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在来生才有机会再次的获得增上生。
如果只是投生在善趣,这样就足够了吗?
其实这还不足够。
为什么?
反观我们现今的现状,我们现今也是投生在善趣,并且能够获得暇满的人身,在获得人身的同时,也能够值遇善知识以及佛陀的教法。
但是虽然投生在善趣,能够暂时脱离恶趣的痛苦,但现今我们还是必须要面对轮回当中生、老、病、死的种种苦;
甚至在今生如果没有好好的修学,遇到恶缘的话,来生我们还是必须要堕入恶趣当中。
所以现今暂时的获得人身,这并没办法保证我们来生不堕恶趣,我们想要提升,必须要费尽所有的心力才有办法提升;
但是如果要堕落的话,只要一瞬间就能够让我们堕落。
在今生修学佛法的同时,如果我们遇到的是恶知识、或者是恶友,在他们的带领之下,想要堕落并不是太困难的一件事。
所以我们目前的现状,只是让我们暂时的跳脱恶趣的这种痛苦,而得到些许的喘息空间,但是实际上我们目前的现状,还是相当的微急,因为一不小心我们还是会再一次的堕落。
所以这时更进一步的,看是否能够藉由修学佛法的内涵,而让我们脱离业以及烦恼束缚的状态(也就是轮回)。
要藉由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脱离轮回?
这时必须要修学戒定慧三学。
这个部分是以声闻、缘觉所共同的,这也是我们所谓的「中士道」的调心方式;
藉由中士道的调心方式,能够让小乘的行者,不管是声闻或者是缘觉,获得罗汉的果位,而断除轮回当中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
所以总结来说,我们不应该以现前获得增上生的果位为满足,我们必须要更进一步的了解到说,获得解脱对我而言才能够获得究竟的安乐,因此我必须要尽心尽力的来修学戒定慧三学的内涵。
(待续)
第2讲
曾经有一个礼赞文当中是这样提到的:
金洲上师国主至尊前,获取菩提胜心甘露药,
利益一切众生至尊主,具德阿底峡前诚祈请。
这个祈请文当中最主要提到的是,菩提心的教授最主要的根源是来自于金洲大师,透由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再由尊者传授给种敦巴尊者,再由种敦巴上师传给噶当派的诸多传承袓师们,这当中包括了三昆仲:
夏惹瓦、朗日塘巴以及切喀瓦等等的上师。
而提到了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当中非常有名的一位大班智达,他的成就在印度当中是无以伦比的。
尊者诞生在印度之后,当他满十八个月(也就是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母亲带他到寺院里面去参访。
这个时候他发现整路上,甚至这间寺院的四周围有许多的人围绕着。
这时,尊者他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他问周边的大臣们说:
「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人又是谁?
」这时他身边的大臣回答他说:
「这些人全部都是你的人民。
」这时尊者听到了这一句话,他马上发愿:
「希望所有他所看到的这些人民们,在将来都能够投生高贵的种姓,并且五根具足、对三宝能够生起信心、资财富饶。
」他希望一切的有情都跟他自己一样,能够生在国王的种姓里,并且享受世间的五欲。
而他的父母亲所发的愿,不外乎就是希望今生能够长寿、少病等等。
从这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尊者当时年纪虽小,但是他内心底,已经有能够发起菩提心的这种能力,并且在看到周遭的有情众生时,能够发下大愿。
甚至在之后,有一次他准备到罗怙罗上师的尊前去请法,而对方(也就是罗怙罗上师)由于他具有非常高的证量,所以他为了让周边的弟子知道尊者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上师,所以他在尊者来访的路途上,突然在天空当中降下了非常巨大声响的雷,而这时他的目标希望雷能够击中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