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1471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

脾脏、淋巴结、皮肤相关的淋巴组织(SALT)、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MALT)

免疫系统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抗感染

(immunologicdefense)

2.免疫稳定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

(immunologichomeostasis)

3.免疫监视控制癌变细胞

(immunologicsurveillance)

第二章抗原

抗原:

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

免疫原性

完全抗原(completeAg):

两种特性

半抗原(hapten):

免疫反应性

耐受原(tolerogen):

免疫耐受

变应原(allergen):

Ⅰ型超敏

抗原决定族(AntigenDeterminant,AD: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为表位(epitope)。

AD的数目、性质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特异性;

抗原以AD与相应抗原受体及抗体特异性结合

功能性抗原决定簇:

位于表面的、易被淋巴细胞识别的、可启动免疫应答的决定簇

隐蔽性抗原决定簇:

为于分子内部的,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的决定簇

顺序决定簇(线性决定簇):

1.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形成2.多在抗原分子内3.主要由T识别,B也可识别

构象决定簇:

1.序列上不相连,由天然构象形成2.位于分子内部3.由B识别

抗原的结合价:

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AD的数目

共同抗原:

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可引起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

是机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根据免疫原性:

抗原、半抗原

根据来源与机体亲缘关系:

1.异种抗原(xenoantigen)2.同种抗原(alloantigen)3.自身抗原(autoantigen)4.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

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根据免疫应答中对T细胞的依赖性:

TD-Ag:

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

由多种不同的B表位和T表位组成,同类抗原决定蔟的数量少且分散存在,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多种抗体,并具有免疫记忆。

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是TD抗原。

TI-Ag:

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

TI抗原是由多个重复B表位组成,仅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产生IgM类抗体,不具有免疫记忆。

绝大多数的多糖类抗原是TI抗原。

有丝分裂原:

刺激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物质。

超抗原:

是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免疫佐剂:

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种类:

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

机制:

1.能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增加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增加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第三章抗体

抗体(antibody,Ab)是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具有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体活性。

分泌型Ig(sIg)和膜型Ig(mIg):

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免疫功能;

后者是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BCR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四肽链结构,链间二硫键连接;

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

氨基端和羧基端。

根据重链分类:

γ、α、μ、δ、ε

根据重链组成不同:

IgG、IgA、IgM、IgD、IgE

根据轻链分型:

κ、λ型

根据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分为:

可变区(V)和恒定区(C)

可变区(V区):

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变化较大

恒定区(C区):

氨基酸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及含糖量都比较稳定

J链是一条多肽链,富含半胱氨酸,由浆细胞合成,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Ig的重链上。

分泌片:

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保护IgA,使之不受环境中酶的破坏,并介导IgA的转运

VH和VL:

识别和结合抗原

CH和CL:

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IgG的CH2和IgM的CH3:

补体C1q结合位点,IgG可通过胎盘

CH3/CH4:

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R结合(免疫调理,I型超敏反应)

铰链区功能:

①通过铰链区的弯曲伸展,促使Fab段的V区可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

②当抗体与抗原结合时,绞链区可使Ig分子发生“T”→“Y”的构型改变,从而使位于CH2功能区的补体结合点得以暴露,为补体经典途径激活提供条件。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V区的功能:

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

抗体本身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通常需要补体或吞噬细胞等共同发挥效应以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病理损伤。

然而,抗体可通过与病毒或毒素的特异性结合,直接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

C区的功能:

☆激活补体:

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穿过胎盘和黏膜—选择性传递☆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发挥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的类别转换:

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D-J功能性基因片段保持不变,而发生C基因重排,使其表达的抗体分子发生H链类的改变,称为类别转换(classswitching)。

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

同种型(isotype):

同一物种内所有个体共同具有的Ig抗原特异性结构(种属特异性标志)

同种异型(allotype):

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Ig免疫原性的差别(个体特异性标志)

独特型(idotype):

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其超变区各自具备独特的抗原决定簇结构.(免疫调节网络)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

据重链(g链)免疫原性,IgG分4个亚型

IgG多为单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G的特点:

1.IgG1、IgG2和IgG3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2.血清含量最高(75%~85%),也是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3.半衰期较长(16~24d)4.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和免疫调理作用)5.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二)IgM:

1.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

2.IgM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强3.天然血型抗体是IgM

IgM的特点:

1.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儿曾有宫内感染2.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半衰期短,故检测IgM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3.m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4.也可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三)IgA:

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

血清型IgA主要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为单体。

而分泌型IgA(s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的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为双体、三体或多体。

sIgA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液中

IgA的特点:

1.参与皮肤粘膜的局部抗感染作用2.初乳中含有高浓度的sIgA----母乳喂养3.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4.参与Ⅲ型超敏反应

(四)IgD:

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

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mIgM,mIgD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

对防止免疫耐受有一定作用

(五)IgE:

1.血清中含量最低2.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FcεRⅠ)结合,引起Ⅰ型超敏反应3.FcεRⅡ分布于巨噬细胞、B细胞、嗜酸粒细胞

人工制备的抗体:

1.多克隆抗体:

多个抗原决定基——机体——多种抗体的混合物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

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3.基因工程抗体:

在DNA水平对Ig基因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导入受体细胞表达的抗体。

第四章补体系统

补体:

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

补体的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

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C1-C4);

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成分(D、B因子);

参与MBL途径的成分(MBL,丝氨酸蛋白酶);

末端通路成分(C5-C9)

2.参与调节的成分(C1抑制物、I因子、P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MCP、DAF等)

3.补体受体:

CR1-5、C3aR、C2aR、C4aR

补体的理化性质:

1.合成部位:

肝细胞,巨噬细胞等2.分子质量:

3.血清含量:

各组成分的含量相差较大,C3含量最多,C2最低。

4.极不稳定,尤其对温度敏感(56℃,30min灭活)另外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或某些添加剂等理化因素均可能破坏补体。

补体的激活:

补体的激活过程是一系列扩大的连锁反应。

1.经典途径:

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

2.旁路途径:

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开始激活。

3.MBL途径(凝集素途径):

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

(一)经典途径(传统途径/第一途径/C1途径):

1.激活物及激活条件:

免疫复合物;

2.C1仅与IgM或IgG1-3结合才能活化;

3.作用:

在感染的中晚期起作用;

4.激活顺序:

C1,4,2,3,5,6,7,8,9;

5.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结合才能被激活。

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

¢

启动阶段----C1活化

1.C1活化(C1s):

C1q分子的C端球形结构是与Ig上的补体结合位点相结合的部位,它的启动可使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活性的C1r并诱导C1s的活化,成为具有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