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01231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docx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docx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案。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教材分析

苏州是中国文化名城,素以众多精致的园林而闻名天下。

苏州园林式充满情趣的城市山林。

文题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重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

xuānxiè(轩榭)línxún(嶙峋)jiànshǎng(鉴赏)zhēnzhuó(斟酌)

池沼(zhǎo)丘壑(hè)镂空?

(lòu)阑干(lán)模样(mú)

因地制宜:

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

这里指样本典范败笔:

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

嶙峋:

枯瘦的样子。

思考:

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三、自主合作学习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

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3)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4)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与中心有何关系

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四精讲点拨

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

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

(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明确:

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

其次写池沼。

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

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明确:

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

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

第一句是中心句。

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

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

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

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

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

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

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

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五、当场检测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

(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

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

)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

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六、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教学反思:

 

桥梁远景图

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

在学习前文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独特的语言和说明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出示目标

三、自主学习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

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四精讲点拨

1.顺势提出:

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

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五,当场检测: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

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六、小结拓展

1.提出问题:

作者的想像是不是乱想?

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教学反思:

 

洲际导弹自述

朱毅麟

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自述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洲际导弹各方面的情况。

内容翔实、语言诙谐,是科技类说明文的精品。

在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可以适当讲解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

鉴于说明方法对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了解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洲际导弹自述》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洲际导弹自述》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出示目标

三,自主学习

1、字词贻误(yí)威慑(shè)首屈一指(zhǐ)比拟(nǐ)尾翼(yì)措手不及(cuò)赋予(fù)锥形(zhuī)鞭长莫及(jí)

2、解题:

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

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

3、结构:

全文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导弹的诞生。

第二部分(2—8):

导弹的类型。

第三部分(9—15):

洲际导弹。

精讲点拨

阅读品析文章的有关段落,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说明洲际导弹的方法

    1以文章第2和7段为例,分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表达上的作用。

学生读2、7两段课文,思考:

作者为什么对洲际导弹作了三次分类?

第7段是以什么作标准分类的?

通过启发,使学生明确:

这两段中,共用4种标准对洲际导弹分类,使读者对洲际导弹有较全面的认识。

    2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运用作比较、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表达上的效果。

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

    第7、8两段,将液体导弹与固体导弹作比较,突出了固体导弹尺寸和重量小,不贻误战机的优越性。

第14段将单弹头与多弹头导弹作比较,突出了多弹头导弹的强大威力。

    第9段的列数字,使读者对导弹的身高、胸围、体重有具体感知,避免笼统。

    (三)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让学生从文章中找范例,并说说自己所找的词语准确在哪里。

    学生相互评议,教师作适当点评。

    2如果学生找得不够准确,教师可作示范、引导。

例如“留在部队和新参军的全都是固体导弹”表示无一例外;“我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绝技”说明具有其他武器比不上的技术等等。

内容:

先从洲际导弹的诞生说起,介绍了它的诞生时间、地点和巨大作用;接着介绍了它的类型、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在这里用了分类别、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又详细的说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发展变化,最后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5、了解洲际导弹:

构造:

它由发动机、制导系统、弹体结构三个部分组成。

性能:

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飞得高,命中率高(误差小)。

发展过程:

1957年在苏联诞生;20世纪60年代从地面发射改为地下发射,后又改为机动发射;70年代发展为“分导式多弹头”。

类型:

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弹道式、巡航式,近、中、远程洲际。

6、中心:

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7顺序:

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小结拓展

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洲际导弹作了全面、简要而又通俗的说明。

生动,表现在用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板书设计一

            脑袋   弹头

         构造     发动机

            身体  制导系统      通俗易懂

                单体结构      生动活泼

    拟人手法 绝技  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

         变化  分头术 变出几个

    

    板书设计二

              地对地

          分类别 弹道式  液体导弹

                   固体导弹

              洲际

    说明方法      液体导弹与固体导弹

          作比较 单弹头与多弹头     全面准确

          列数字

教学反思: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王晓雨

教材分析

精心组材,顺序合理,体现立意。

全文有10个自然段,开头先由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谈起,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针鼹。

接着分别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三个方面来重点介绍针鼹独有的特征。

文章结构层次既显得清晰,又富于变化,便于我们读者加深对“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的深刻印象。

围绕中心,方法得当,彰现灵活。

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和选用恰当的顺序进行说明外,还要恰当的运用说明方法来说明。

比如在介绍针鼹的外形特征时用作比较,把它与我们熟悉的刺猬相比,使我们懂得它们相同点就是“身上都披挂着粗硬、尖锐的刺”,不同处就是“它不仅背上,而且身体的边缘部分也都长满刺。

”在介绍它的它的食物来源,“它的食物来源是澳大利亚草原、丘陵、沙漠、山地中的蚁类、蚯蚓等,包括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又采用了作诠释的方法,使我们读者对澳大利亚人为什么用针鼹做奥运会的吉祥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针鼹吃掉了白蚁,保护了居民的住房)。

教学目标

了解稀有动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识记理解并积累《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的字词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有一种小动物被选为吉祥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本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种可爱的小动物。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出示目标

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针鼹(     )     蜥蜴(        )      洞穴(      )     黏液 (      )   蛰伏(     )孵化(     )    稠(     )          吮吸(        )

2、解释词语:

招摇过市     吮吸    

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针鼹)

(2)文章是怎样引出说明对象的,这样写好吗?

(从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和澳大利亚五分硬币图案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这样写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使读者产生了强列的阅读愿望。

(3)这种动物在世界上的价值是怎样的?

(珍奇、稀有)

(4)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针鼹的?

(外貌、掘土的特点、生活习性、繁殖)

(5)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这几个方面的?

(外貌从两面进行,一是写它身上长满了“粗硬坚锐的刺”;二是介绍它身体的颜色。

掘土的方面,先介绍强有力的武器锐利的爪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与刺猬的最大不同,然后又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它的掘土速度之快。

生活习性方面,写它以食蚁为主,把说明与描写结合起来,生动地写出了它的吃相,又写了它的“胃表皮粗糙”,即消化功能发达,还写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能游泳等方面。

繁殖方面体现在它是生蛋的哺乳动物,是没有乳头的哺乳动物,奇特之处还表现在虽然有袋囊,却只有在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就挖好“护理巢穴”。

四、精讲点拨

根据以上的内容分析想想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拟出小标题?

第一部分:

(1自然段)引出说明对象,并指出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

(珍奇的足迹)

第二部分:

(2—5)介绍针鼹的外形和善于掘土的特长。

(珍奇的本领)

第三部分:

(6—9)写针鼹的生活习性。

(珍奇的生活习性)

第四部分:

(10)写针鼹的繁殖。

(珍奇的繁殖)

五,当场检测

文章当中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吗?

举例说明其作用。

(略)

六、小结拓展:

1、内容小结:

本文紧扣住针鼹的“珍奇”特征,从外貌、掘土的本领、生活习性和繁殖方面来写,体现了它的珍奇可爱。

2、方法归纳:

说明灵活、语言生动、综合运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从多角度来进行说明。

针鼹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吉祥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曾做过大型运动会的吉祥物?

 

七、布置作业:

1、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来写一篇短文,有条理地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动物。

2、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中国珍稀动物的有关情况,作小组交流。

板书设计: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外形、掘土

“珍奇”    生活习性      可爱

繁殖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