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10891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文档格式.doc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文档格式.doc(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Word文档格式.doc

它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

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陆地所包围,即分别邻接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市。

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铁山头),南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

渤海的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凸出的三个角分别对应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

北面的辽东湾,位于长兴岛与秦皇岛连线以北。

西边的渤海湾和南边的莱州湾,则由黄河三角洲分隔开来。

渤海的总面积为7.7×

104km2,东北至西南的纵长约555km,东西向的宽度为346km,海区平均水深仅18m,最深处也只有83m,位于老铁山水道西侧。

渤海沿岸以粉砂淤泥质海岸占优势,尤以渤海湾与莱州湾为最。

黄河口附近的三角洲海岸,则是比较典型的扇状三角洲海岸。

辽东半岛西岸盖平以南,小凌河至北戴河,鲁北沿岸虎头崖至蓬莱角等几段,属于基岩沙砾质海岸。

二、黄海

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因古黄河在江苏北部入海时,携运大量泥沙而来,使水色呈黄褐色,从而得名。

黄海北界辽宁,西傍山东、江苏,东邻朝鲜、韩国,西北边经渤海海峡与渤海沟通,南面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与东海相接,东南面至济州海峡

习惯上又常将黄海分为南、北二部分,其间以山东半岛的成山角(成山头)至朝鲜半岛的长山(串)一线为界。

北黄海的形状近似为一椭圆形,南黄海则可大致视为六边形。

北黄海东北部有西朝鲜湾,南黄海西侧有胶州湾和海州湾,东岸较重要的海湾有江华湾等。

黄海的面积比渤海大得多,仅北黄海就有7.13×

104km2,已可与渤海相比拟;

南黄海的面积更大,为30.9×

104km2,比渤海大3倍多。

北黄海平均水深38m,南黄海平均水深46m,整个黄海总平均水深44m。

最深处140m,位于济州岛北侧。

黄海海岸类型复杂。

沿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多为基岩沙砾质海岸或港湾式沙质海岸。

苏北沿岸至长江口以北以及鸭绿江口附近,则为粉砂淤泥质海岸。

三、东海

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

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故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

东海西邻上海市和浙江、福建二省,北界是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

东北部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分界线一般取为济州岛东端—五岛列岛—长崎半岛野母崎角的连线。

东面以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岛连线为界,与太平洋相邻接。

南界至台湾海峡的南端。

台湾海峡的北界是福建省海潭岛至台湾省富贵角的连线,宽约172km。

南界宽约370km,其东端止于台湾省南端的猫鼻头,西端起于闽粤两省交界线,亦有谓起自南澳岛或东山岛。

海峡南北长约333km,面积约7.7×

104km2。

东海的总面积为77×

104km2,相当于黄海的2倍,渤海的10倍。

平均水深为370m,最深可达2719m,位于台湾省东北方的冲绳海槽中。

东海的西岸,即中国的闽、浙和台湾沿岸,岸线曲折,港口和海湾众多,其中最大的海湾是杭州湾。

海岸类型北部多为侵蚀海岸,但在杭州湾以南至闽江口以北,也间有港湾淤泥质海岸,这是因沿岸水流搬移的细颗粒泥沙,堆积于隐蔽的海湾而形成的。

南部在27°

N以南,则有红树林海岸,属于生物海岸的一种;

台湾东岸则属于典型的断层海岸,陡崖逼临深海,峭壁高达数百米。

东海东岸九州至琉球、台湾一线,有众多的海峡、水道,与太平洋沟通,其中最重要的是苏澳-与那国水道、宫古岛-冲绳岛水道以及吐噶喇海峡和大隅海峡。

四、南海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热带与亚热带,而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

也是中国海疆国界伸展最南之处。

虽然有人将其称为亚澳陆间海,但从洲际和大洋区划上看,它仍属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

原因在于,南海的东边界经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众多的海峡和水道与太平洋相沟通。

其南界是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即并不紧接澳洲,而是经卡里马塔海峡及加斯帕海峡与爪哇海相邻。

南海西南面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东南经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相接,西邻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北靠中国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东邻菲律宾群岛。

海域非常广阔,总面积达35×

105km2,几乎为渤、黄、东海面积总和的3倍。

南海有许多大海湾,其中最大的是泰国湾(曾名暹罗湾),面积约25×

104km2,位于中南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湾口以金瓯角至哥打巴鲁一线为界。

其次是北部湾,面积12.7×

104km2,北临广东、广西,西接越南,其东界是雷州半岛南端的灯楼角至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角一线,南界为海南岛西南的莺歌海与越南永灵附近来角的连线。

其它较重要的海湾有广州湾,苏比克湾和金兰湾等。

南海的平均水深为1212m,最深在马尼拉海沟南端,可达5377m。

南海岸线绵长,曲折多变,形态类型更为复杂,但以各种形式的生物海岸占优势,如众多的红树林海岸和各种形式的珊瑚礁海岸。

珠江口附近属于三角洲海岸,但以多汊道多岛屿为特色。

12.1.2海底地形、沉积与构造

在四个海区中,渤海深度最浅,小于30m的海域近7.2×

104km2,因而海底地势最为平坦,地形也较单调。

若再细分,可分5部分:

渤海海峡因有庙岛群岛散布其中,将海峡分为8个主要水道。

其中以最北面的老铁山水道最宽(44.5km)、最深(水深50~65m,最深处83m),是黄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

由于束水流急,海底冲刷成“U”形深槽。

潮流流出老铁山水道西北深槽之后,水流分散,流速减小,于是在深槽末端形成六道指状的水下沙脊,通称“辽东浅滩”。

其表面沉积为分选良好的细沙。

辽东湾是处于两大断裂之间的一个地堑型的拗陷,中部地势平坦,平均水深不到30m,最大水深32m。

河口之外,大多有水下三角洲。

由于古辽河河谷沉溺于海底,形成了一条长约180km的水下谷地。

湾内沉积物以粗粉砂和细砂为主,见图12-1。

渤海湾和莱州湾是两个凹陷区,地形均平缓而单调。

黄河口外有巨大的水下三角洲发育,因黄河平均每年输沙108t以上,使河口沙嘴每年平均向外延伸2.5km。

渤海湾水深一般小于20m,北部深水区,可达30m;

有一条因潮波作用而形成的水下谷地;

沉积物以软泥(粉砂和粘土质)为主。

莱州湾绝大部分水深小于10m,最深仅为18m;

沉积物以粉沙质占优势;

东北部有大片沙质浅滩与沿岸沙嘴。

中央海盆是一个近似三角形的海盆,北窄而南宽;

水深20~40m,为地堑型凹陷;

盆地中心沉积物为分选良好的细沙。

渤海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第四纪的沉积厚度约300~500m。

地壳厚度,中部为29km,向四周增加,可达31~34km。

中生代之后,几经沉降、断裂、海侵、沉积与上升,才形成了现代的渤海。

海底地势比东海和南海平坦,但地貌形态却比渤海复杂。

最突出的特征有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

黄海槽是自济州岛经南黄海,一直伸向北黄海的狭长的水下洼地,深度60~80m,自南向北逐渐变浅。

洼地东侧地势较陡,西侧则较平缓。

黄海槽对黄海的水文状况影响很大。

所谓潮流脊,是在潮差大、潮流急的海域,冲刷海底沙滩而形成的与潮流平行的海底地貌形态。

在北黄海,从鸭绿江口到大同江口外的海底,有大片的潮流脊呈东北—西南走向。

在南黄海中,更有大型潮流脊群,如以弶港为顶端向外呈辐射状分布的潮流脊群,其范围相当大,南北长约200km,东西宽约90km,有大小沙体70多个。

在北纬38°

以南的黄海两侧,还分布着宽广的水下阶地,西侧比较完整,东侧则受到溺谷切割,在岛间或岛麓,又常出现较深的掘蚀洼地。

黄海的表面沉积物属陆源碎屑物。

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则是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中部深水区是以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见图12-1。

北黄海基底主要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组成,南黄海具有统一的古生代褶皱基底,新生代有大规模断陷,之后又接受巨厚的沉积,第四纪沉积物厚达300~500m。

第四纪以来,随冰期与间冰期交替,海面有多次升降,大约距今6000年,海面才接近现今的态势。

东海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而不同于渤海和黄海,但仍以浅海特征比较显著。

浅海特征中,尤以大陆架宽广最为突出。

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广阔的大陆架之一,面积可占东海的2/3。

东海北部陆架比南部更宽,最大宽度可达640km,这样就使东海海底向东南方向下倾。

陆架南部的台湾海峡,平均深度约80m,地形较为复杂,最深可达1400m,中有澎湖列岛和台湾浅滩,浅滩外缘水深约36m,最浅处仅8.2m。

东海陆架北部有一巨大的水下三角洲平原,一直延伸到黄海的海州湾。

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外,有长江古河道遗迹。

东海又具有半深海特征。

大陆坡在陆架东南侧外缘最陡,经短距离直下冲绳海槽。

冲绳海槽呈西南-东北走向,属弧形舟状海槽。

剖面为“U”形,两坡陡峭,谷底较平缓,海底有火山喷发形成的海山。

表面沉积自西向东形成与海岸线平行的三个带:

近岸细粒沉积物带,中间粗粒沉积物带和外海细粒沉积物带。

另外,在济州岛西南有一大片细粒沉积物区,大致呈椭圆形,其中心为粒径甚细的泥质。

冲绳海槽底部,沉积物亦为粘土质泥,见图12-1。

东海地质构造主要是三个隆起带和二个拗陷带。

前者为浙闽隆起带、东海陆架边缘隆褶带和琉球岛弧带;

后者为东海陆架拗陷带和冲绳海槽张裂带。

海槽南部地壳厚度较小,仅15km。

东海陆架边缘隆褶带产生于第三纪,第四纪之后又几经变化,海面也随之有升有降;

晚更新世(第四纪的早期)曾为大陆平原,而后又逐渐沉没,形成现在的陆架浅海。

南海属于深海。

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

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是由岸边向海盆中心的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缓而东、西坡度陡。

南海的大陆架,在北部和南部均较宽较缓,且以南部为最,属于堆积型;

西部和东部则属堆积-侵蚀型,陆架较狭较陡,其中又以东部最甚,吕宋岛以西宽度南海北部的大陆坡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在不同深度的台阶上,分布着东沙、西沙和中沙三大群岛。

其中,中沙群岛是一个巨大的水下环礁,有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暗沙和浅滩。

南海南部的大陆坡较宽广,有南沙群岛和南沙海槽。

南沙群岛是一个海底高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等。

西部的大陆坡也较宽阔,有明显的阶状平坦面。

东部,在吕宋岛以西有北吕宋海槽和马尼拉海沟。

南海的中央海盆,大致位于中沙和南沙群岛的大陆坡之间,主体是东北向伸展的深海平原,长约1600km,宽约530km。

其北部较浅,平均深度3400m;

南部较深,平均深4200m。

深海平原上矗立着一些孤立的水下海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而成的火山锥。

在北部大陆架上主要是珠江等带来的陆源沉积物,以泥质为主;

外陆架沉积物主要为沙质。

南部大陆架主要为近代粉沙和粘土。

中央海盆主要是颗粒极细的棕色抱球虫软泥和火山灰,近期也发现有锰结核或锰壳(图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