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复习资料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复习资料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复习资料整理)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科技全球化和人员流动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引进高素质人才更加便捷,增强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对发达国家产生了了消极影响。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容易造成发达国家资金的充溢和流动性泛滥,又容易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金融有效监管的难度增加,使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金融风险。
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步伐也逐步加快,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
这是资本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虽然就总体而言,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在发达国家之间及其内部各个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的分配并不均衡,由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收人分配差距扩大、贫富悬殊的现象在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
(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经济依赖性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可能会大于积极影响,甚至影响本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实现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2.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更快的经济发展;
3.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解决本国就业问题,提高了人民收人水平4.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等。
另一方面,1.在经济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管理本国经济事务的能力受到挑战,维护经济主权和安全的难度更大。
2.大量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会使其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甚至在金融体制尚不健全、监管能力不强的情况下酿成金融危机,使经济增长积累的成果丧失殆尽。
3.盲目承接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也容易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资源过快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必须看到,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发展中国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立足本国实际,采取正确的政策趋利避害、妥善应对,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秩序的变革。
长期以来,经济全球化都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
也应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攀。
中国始终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初者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第二,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调整。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必然要求建立反映世界多极化现实、更加强调以规则制度来协调的国际关系。
资本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虽然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资本的天性是最大限度地逐利,必然会想方设法地影响各国经济政策的设计,甚至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
这是当代世界政治不公正不合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世界各国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而是要坚持义利兼顾、义利兼得、义利平衡,最终实现义利共赢。
第三,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极大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打破了区域性文化闭塞,扩大了不同文化的传播面,使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和趋势更加凸显。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但不能忽视的是,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文化渗透甚至文化侵略等问题,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提出严峻挑战。
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变得更加频繁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第三节:
新的发展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对中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做到的。
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资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企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
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界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
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当前,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化水。
安全食品、优关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那坚物的资要和保护环物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感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化建设新格局。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要发展壮大,之路。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进开放发展,大调整,市争网街正在发生原到变化,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金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广度、节秦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当前中国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必须从整体上、内在联系中把握,不断提高贯彻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
1.世界格局多极化问题,新特征
一是世界多极化中“极”的内涵发生新变化。
在旧的两极格局中,“极”的基本内涵是控制力和支配力,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形成各自势力范围,相互封闭和对抗;
在各自阵营内部则实行经济、政治和军事的高度控制,保障超级大国的意志在本阵营内部得到贯彻实施。
世界多极化格局中“极”的内涵,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重要的是体现在权力结构和关系层面的变化上。
在多极化格局中,各“极”之间以开放代替封闭,以对话代替对抗;
而某些由多国构成的“极”也不再有一个明显的权力中心,而是更多地强调国家的自主性,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在不同层面上发展与“极”的关系,展开竞争与合作。
二是作为“极”的要件发生了变化。
作为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极,既要具备较强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和文化吸引力等综合实力,还要拥有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有话语权,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运用得当,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具备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是多极格局以“去中心化”为核心。
在多极化格局中,“极”的调整和变化的速率在加快,其趋势不再是形成类似冷战时期美国、苏联那样的超级强国和北约、华约那样的军事政治集团,而是要变革由少数国家主导的局面,在现有国际秩序基础上,建立完善平等互利互信和更加公正合理的政治秩序。
2.和平赤字,概念,哪些表现?
概念:
表现:
1.冷战思维仍远未根除。
冷战思维是指冷战时期形成的以传统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政治为基点,以意识形态为载体,以缔结军事同盟为手段,以对抗为核心来认识处理国际事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冷战结束以后一些西方国家并没有结束冷战思维,而且在实践中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主要是:
更加突出意识形态的对立,提出所谓“共产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
更加强调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等“软实力”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外输出西方民主和价值观;
更加强调对国际经济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控制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的制定,利用投机资本、金融衍生工具等手段掠夺财富,动用经济制裁、打贸易战等手段维护本国经济政治利益;
坚持不摒弃旧的集团政治,更加重视战略优势和军事力量的威慑。
中国是西方冷战思维的主要针对国。
为遏制中国发展,一些秉持冷战思维的西方势力交替利用各种围堵打压手段,例如鼓吹“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向中国输出西方民主和话语体系;
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罔顾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动用反倾销、技术璧垒等诸多手段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关税;
利用台湾、西藏、新疆、南海问题挑衅和牵制中国;
在人权、宗教、知识产权等问题上不断向中国发难;
等等。
这些都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的突出表现。
由此可见,虽然人类早已进人21世纪,但一些人的“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冷哉思维对世界和平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严重阻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