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人性本善。
⑦.认知心理学派重点:
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6.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7.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
心理过程(动态的)、心理特征(稳态的)、心理状态(暂时性的)。
心理过程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
个性倾向性(兴趣,信念,动机,世界观,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包括:
注意,激情,灵感。
8.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①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
②.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知活动;
③.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9.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
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
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制约心理过程;
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10.意识即心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
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前意识、潜意识。
11.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
①.年节律;
②.月节律28天(月亮的圆缺);
③日节律(24小时节律);
④90分钟节律。
12.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两种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相互转换。
13.唯物主义心理观: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
14.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及构造
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5.左脑:
意识功能,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
右脑:
潜意识功能,通过情感和形象表达内心世界。
16.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分为无条件反射(遗传的,生来就有的,保证机体适应固定环境)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产生的。
17.条件反射的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
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信号刺激(光线,铃声)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动物与人共有)
第二信号系统:
与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人类独有)
18.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案例:
狼孩.
19.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20.注意——一切心理活动的门户。
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1.注意的功能:
选择,维持,调节。
是一种心理状态。
22.注意的种类:
①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不受意志控制的。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③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3.无意注意的规律(条件):
刺激物的特点、个体的主观状态。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规律(条件):
①明确目的任务;
②组织有关活动;
③激发、培养间接兴趣;
④用意志排除各种干扰。
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之一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
制约有意注意的是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目的和结果感兴趣,活动本身并不直接吸引人。
24.有意后注意规律(条件):
①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②活动的自动化。
25.注意的品质(特征):
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注意的起伏(动摇):
当人专注于某一现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
26.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联系:
①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②属于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27.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通过实践、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
28.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29.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继时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30.知觉的基本特性:
①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原则)——接近律、相似率、连续律、封闭律。
②选择性原则:
人们能迅速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③理解性原则:
在知觉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经验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
④恒常性原则: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保持相对不变。
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声音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31.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三个基本过程。
32.记忆的信息加工:
信息——感觉记忆【注意】——短时记忆【复述】——长时记忆【提取】返回短时记忆。
33.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
2个组块。
白鼠跳台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存在。
34.识记分类:
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无意识记:
①无目的和要求;
②无意志努力;
③无记忆方法;
④自发性和片面性。
有意识记:
①有目的和要求;
②有意志努力;
③有记忆方法;
④自控性和创造性。
35.青少年记忆发展特点:
①从识记的目的性来看,记忆的自觉性增强,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②从识记的方法来看,记忆的理解性增强,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
③从识记的内容来看,语词识记迅速发展,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36.遗忘: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原因:
衰退说、干扰说、提取失败说和压抑说。
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有效控制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
复习内容的安排:
①不同性质材料穿插复习;
②同一种材料的中间部分多复习几遍,或分成部分,增加开头和结尾的数量。
复习时间安排:
早晚自习。
37.思维: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特性:
概括性和间接性。
38.创造性思维——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
①流畅性:
多;
②灵活性:
活;
③独创性:
新。
39.创造性思维影响因素(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㈠.问题情境的影响(包括事物的空间排列、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无关刺激的干扰);
㈡.动机的影响:
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成“倒U型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问题解决效率最高;
㈢.思维定势的影响(进行逆向思维);
㈣.功能固着的影响(进行功能变通);
㈤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算法和启发法)
常用的启发法:
试误法、手段——目的分析、反推法、爬山法。
㈥知识经验的影响;
㈦人格的影响。
40.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②.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头脑风暴法、自由联想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41.想象:
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过程:
综合(粘合);
拟人化;
夸张;
典型化。
42.情绪情感:
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间关系的体验过程。
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43.情绪的类型:
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情绪表现形式: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和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44.情绪调节:
①转移注意力;
②情境调节;
③认知调节;
④行为调节;
⑤合理宣泄;
45.心理冲突从形式上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多重)趋避冲突。
46.归因理论: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知觉到的主要原因。
要强调内部、不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即努力。
47.人格结构包括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
48.气质:
个体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
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
①心理过程的强度;
②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
③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49.气质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不决定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会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50.性格:
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和气质区别:
起源不同、可塑性不同、范围不同、优劣不同。
联系:
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气质能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气质会给性格染上个人的色彩,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或转变的速度。
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气质,使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51.能力:
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②能力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内容,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③能力不是活动本身,而是获取知识过程中心理活动的概括化。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表现在发展速度的差异方面。
52.需要:
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特征:
①对象性;
②动力性(需要是个人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发展性包括横向(种类)、纵向(水平)、手段。
需要的动力发展性是需要的根本特点。
5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评价
由低到高分别是: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才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
评价:
积极意义——①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
②严格组织的层次系统,客观,准确地指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局限性:
①强调个人需要,个人的自我实现,没有提到社会实现对个人需要的制约作用;
②强调从低到高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高级需要到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即使某些特定背景下,也能产生高层次需要。
54.动机:
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种目标的内部动力。
内驱力牵引力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需要(激活作用)→→→→动机→→→→目标(诱发作用)
动因诱因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