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99758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1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

2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

3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

4次级生产的作用

5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

6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

7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

8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1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2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3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

4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28

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5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

6生物放大作用

第6章 农业的资源与效益

1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7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1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

2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

3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

4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

5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

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第8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农业

第9章 中国的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

2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3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农业生态学重点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

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生态系统特点:

1具有生命性。

2具有地区性。

3具有演替性。

4具有动态平衡性。

5具有开放性。

按人为干预程度划分1自然生态系统2驯化生态系统3人工生态系统

热力学第一定律:

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不会消失也不会创造,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

(数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传递方向和转化效率)能够保持较高的自由能和较低的熵值。

初级生产: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过程称初级生产

总初级生产力(pg)指在一定面积上、一定时间内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

次级生产者:

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其它有机体,利用初级产品进行物质生产,能量积累的过程。

十分之一定律:

次级生产者转化初级生产的产品过程,大约只有10%转化为次级产品的能量食物链:

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能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的营养序列。

类型:

根据能流发端、生物成员取食方法及食性不同,可划分为1捕食食物链(草牧或活食食物链)2腐食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

生态金字塔可分1数量金字塔2生物量金字塔3能量金字塔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

1植物—草食动物—食肉动物2各营养级中的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排泄物和残留体进入腐生食物链,在分解者作用下,被还原为CO2、H2O和无机物质。

3各营养级生物有机体在代谢过程中都要呼吸消耗能量,并以热能形式消散于环境。

特点!

进出的平衡性2不可逆转性(单向、非循环)3耗损性

“十分之一定律”著名生态学家林德曼发现,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在5-20%之间,平均10%,大约有10%的能量转变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其余90%消耗于采食者的选择浪费,排泄和呼吸消耗,这就是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

根据“十分之一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改善食物结构,多吃肉、奶、蛋,就必须注

意维持一定的人地比例和努力提高初级生产和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

否则,在人多地少,生产力低下,转化效率不高的国家和地区,缩短食物链,以素食为主。

物质循环的特点:

1可循环往复利用2物质流和能量流密不可3生物在循环中占有特殊地位

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稳态机制

水循环中的主要问题是:

1,地区间分布不均匀2.过度开采,形成“地下漏斗3.水资源污染。

碳循环中的突出问题:

产生“温室效应”

磷循环中的问题是:

1.全世界磷的贮量有限,磷是不可代替资源。

2大量使用打破原有平衡,带来环境问题

环境:

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周围的影响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外界力量、物理条件(光、热、水、土、气)及其它有机体的总和

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

指生物有机体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环境总和。

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上限达海平面以上10Km以上的高度,下限达海平面以下

12Km深处。

植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可分阳性、阴性、耐阴植物。

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可分酸土、碱土和中性植物。

耐性定律:

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和最大最的界限,限存在一个最低限和一个最高限,两限之间称耐性范围。

限制因子的应用1某地适种作物的确定2原有生态条件的改造3确定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4指示植物的利用。

生物的生态适应1生态型(分气候、土壤、生物生态型)2生活型

生态位:

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行为。

内禀增长率:

当建立了稳定不变的年龄分布时,这时的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的增长率,也称做生物潜能。

指数增长常见于细菌,浮游生物,某此昆虫及一个生杂草。

种群波动的情况1非周期性的波动;

2周期性的波动。

原因:

1非密度制约2密度制约生态对策:

指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r对策:

体积小、数量多、寿命短、存活率低,但繁殖率高,具较大的扩散能力(昆虫、杂草、细菌及一年生短命植物)

k对策(多年生种子植物,乔木,脊椎动物)正相互作用:

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与固氮细菌)

生物种间的他感效应:

由生物体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能在生物体间传递信息,并导致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

又称克生作用。

农业生产中对种间关系的利用:

1利用种群间的互利共生、互容关系,实行间作套种、人工混合林的建立。

2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关系3利用种群间的捕食与寄生、竞争等负相互关系,生物防虫防草。

生物群落:

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群落的成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作物分布)3时间结构群落的边缘效应:

指在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较相邻群落增大的现象。

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较复杂,异质和多变、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提供条件,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隐蔽条件。

原生演替:

指在没有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

指在原有群落被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逆行演替:

在通常情况下,群落的演替总是由简单、不稳定和生产力低向复杂、较稳定和生

产力高的方向发展,但在某些外力作用下,群落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发生逆行演替顶极群落:

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的特征:

1它是系统内部与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相对稳定3有机物质的年生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平衡,没有生产量

的净积累4顶极群落若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存在下去。

群落演替理论在农业生产上应用:

1对撩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3人工模拟群落演替进展,促进植被的建立和恢复4建立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

生态平衡:

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维持着某种协调状态。

生态平衡失调:

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压力或冲击时,系统的平衡受到影响,如压力或冲击超

过了生态系统承受力或阈限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以至消失。

结构上的标志:

1一级结构缺损2二级结构发生变化

功能上的标志:

1能量流动受阻2物质循环中断

1自然原因(气候、病虫害)2人为原因(资源不合理开发、工业“三废”)

农业生态系统:

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成1农业生物系统2生态环境系统3人工调控系统为什么说农业生产的实质是能量转化的生物学过程?

太阳能不能直接为人类或动物直接利用,必须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食物链转化

利用,农产品中70%左右的不能直接被人类利用的产品只有通过其它动物,转化为肉、奶、蛋产品供人类利用,畜禽也只能利用第一生产中的一部分,其余除呼吸代谢消耗外,随粪尿排出体外,人类又以施肥等方式将这部分归还土壤,满足土壤微生物对能量需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

1。

农业生态系统以草牧食物链为主。

2.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短。

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较高。

4.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开放性强。

5.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具有双通道特征。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

1.选育高光合强度品种。

,2.改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

3.改革种植制度,适长光能利用时间。

4.增加辅助能投入。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

1.目标性产出。

2.非目标性产出。

扩大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

1.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扩大绿色面积,提高对太阳能的吸收、固定和转化效率。

2.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农业发胀方向,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建立多层次的能量转化结构,减少能量无效损失,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

4.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辅助能的投入,提高光能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1.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开放性。

2.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高效性。

3.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自我调节能力差。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出:

1.农畜产品输出。

2.反硝化作用输出。

3.挥发损失处处。

4.淋溶

损失输出。

5.水土流失的输出。

6.燃烧作物秸秆和畜粪损失输出。

论述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及保持农田养分平衡途径:

1.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①作物秸秆无谓焚烧未能正常还田,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原因之一。

②水土流失造成大量养分流失,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又一重要原因。

③豆科作物、豆科绿肥、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也是英献给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原因之一。

④农田营养物质投入不足,氮、磷、钾比例失调。

⑤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区域间差异悬殊,基本趋势是发达地区较好,边远山区、贫困落后地区差。

2.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

①嘉庆各类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第一生产力,以生产富集更多的物质,同时还应合理安排种植归还率高的作物类型,扩大豆类作物和豆科牧草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