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9567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后限时集训

(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283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安阳调研)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这一规定(  )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C [材料中的政策是“推恩令”,采取“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故A项错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

]

2.(2018·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秦汉时代,南方郡的面积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时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导学号:

75740008】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郡的面积较大是因为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位于北方黄河流域,这与北方地区历史上开发的程度比南方高直接相关,故A项正确;秦汉时代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不如北方重要,B项不符合史实;秦汉时代,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滞后于北方,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

3.(2017·汕头模拟)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

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

这种变化反映了(  )

【导学号:

75740009】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

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

C [材料“汉初,丞相照例……”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

]

4.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

这反映了宋代(  )

A.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C [材料“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体现选官机构的变化,与官员选拔的要求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反映宋代设置专门机构选拔官员,但不能表明宋代官僚机构日益臃肿,故B项错误;宋代设置“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以分化宰相的任官考核权,体现宰相权力更加削弱,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可以排除。

]

5.(2017·武汉调研)《资治通鉴·唐纪》: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  )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C [“各执所见”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并非相互倾轧,故A项错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是在清朝,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鲜有败事”可知,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省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

]

6.(2017·苏州调研)魏晋时期规定:

“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导学号:

75740010】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A [曹操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定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是否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故B项错误;根据“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不难看出魏晋对于中正官的要求是具备识别人才的能力,至于是否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材料并没有体现,注重道德水平的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属于主观臆断,不但材料信息没有显示,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

7.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对表格内容带来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巩固了封建统治    B.扭转了传统等级观念

C.严重摧残了人才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A [表格体现了两宋和明清时期,官吏出身大多贫寒,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定和巩固,故A项正确;官员的出身虽然是平民,但成为官员后就成为统治阶级,故没有改变传统的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平民出身能做官主要凭借个人的才能而参加科举考试,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摧残了人才,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平民做官的比重很大,没有体现出官员素质的提高,故D项错误。

]

8.(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上(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

‘下丞相一等者何官?

’对曰:

‘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

’乙丑,以枢密直学士等为参知政事。

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

”据此可知北宋初期(  )

A.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B.参知政事职能不变

C.参知政事大权在握D.宰相权力依然较大

D [材料中宋太祖为赵普设置副手并不能体现君主专制受威胁,故A项错误;北宋初期设参知政事,不能体现其职能的变化与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说明参知政事权力并不大,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参知政事仅为宰相赵普的副手,权力不大,不能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这说明宰相权力依然较大,故D项正确。

]

9.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

“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

【导学号:

75740011】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A [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知州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体现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C项错误。

]

10.(2017·长春一模)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 [内阁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反映了其目的是对皇权进行制约,故B项错误;近代内阁是指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组成部分,明清是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等信息可以判断内阁对君权是有制约作用的,故D项正确。

]

11.依据相关知识判断:

六部最高首长的官阶由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六部成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应发生在(  )

【导学号:

75740012】

A.秦朝“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唐设官分职,实现政务机构多元化

C.明裁撤中书分庶务,“君相合一”

D.清代内阁之外别设军机处掌理政务

C [秦朝没有六部,故A项错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省,六部是其下属机构,故B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成为最高行政机关,故C项正确;军机处是清代中枢机构,六部地位有所降低,故D项错误。

]

12.雍正时设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

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

这表明(  )

A.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

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

C [根据信息材料信息“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无法得出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的结论,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属于皇帝的侍从,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可参与政事,表明军机处已取代内阁的地位,故C项正确;清朝内阁无实权,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导学号:

75740013】

材料一 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秉政。

西汉有中外朝之分,东汉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魏以中书掌机密,尚书也成了外围。

隋唐实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权,翰林管理文书号为“内相”。

唐末五代枢密使夺宰相之权,宋以中书、枢密对掌文武二柄,别置三司使通领盐铁、度支和户部,号为“计相”。

明废丞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殿阁大学士组成皇帝的办公机构,掌握了实际的权力,清又以军机处代替内阁的地位,内阁变成了空衔。

这样一层一层地像剥笋一样,无非是“人主之狎近幸而憎尊望者逼己”,就是说,尽量把权力保持在皇帝自己手里。

——引自巩绍英《略论秦汉以来专制主义的

中央集权制度(上)》

材料二 臣闻为政有体,治事有要。

自古圣帝明王,垂拱无为而天下大治者,凡用此道也。

何谓为政有体。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

设方伯、州牧、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

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

此为政之体也。

何为治事有要。

夫人智有分而力有涯,以一人之智力兼天下之众务,欲物物而知之,日亦不给矣。

是故尊者治众,卑者治寡,治众者事不得不约,治寡者事不得不详。

约则举其大,详则尽其细。

此自然之势也。

——[清]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宰相制度发展演变的内在线索。

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为政有体”的含义及“治事有要”原因的理解。

(12分)

(2)上述两则材料所阐述的共同主题思想是什么?

论述该主题思想的角度有何不同?

(13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尽量把权力保持在皇帝自己手里”说明了皇权与官僚制度间的关系,并结合材料中秦至清宰相制度的演变可知,其发展的线索体现了以皇权对相权的掌控为依据,以皇帝的近臣控制权力为结果,一切权力向皇权集中。

根据材料二“君为元首,臣为股肱”,帝王对官僚臣属的驱使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可知,官僚臣属对帝王的绝对臣服关系;材料“夫人智有分而力有涯,以一人之智力兼天下之众务,欲物物而知之,日亦不给矣”说明官僚制度设置的原因。

(2)问,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君权加强和君主地位两方面思考。

【答案】 

(1)线索:

以皇权对相权的掌控为依据,以皇帝的近臣控制权力为结果,一切权力向皇权集中。

理解:

“为政有体”意指臣下绝对服从君主的尊卑有序的统治体系。

“治事有要”是因为君主以个人的力量治理天下是有限的。

(2)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以君权至上为核心。

材料一:

从君权逐渐剥夺、削弱相权体现其逐渐加强;材料二:

从君臣从属关系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