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9889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4.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4.土壤的成分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

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

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两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

本节课虽然在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自己二年级的水平。

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

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教学难点】

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PPT、土壤。

学生材料:

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

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

花苗和空花盆

生:

土壤

2.师:

土壤是什么样的呢?

里面有什么?

3.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虽然学生已经三年级,但与二年级学生是相差不多的,创设情境要很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给动植物寻找合适的环境放生除了情境真实外,也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2、观察土壤

1.师:

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

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

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

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

挖点土来观察

3.师:

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

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

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

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

生:

开始观察

5.汇报

生:

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没有)、、、

[设计意图:

学生对土壤有一些了解,在观察之前让他们猜一猜(预测),这样开始观察时他们会更加认真,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对,他们也会更加投入。

在这一过程中,放大镜是一个辅助工具,不需要对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等讲解太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课前也应当多使用放大镜,以减少这方面的时间浪费。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

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

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

(未提及水和空气:

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

土壤里有吗?

生:

可以摸一摸

2.师:

你能看到吗?

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

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

土壤里的水和空气是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只能用间接的办法证明。

这些方法如果只是简单的由教师告知,会显得比较生硬,在课前可以做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用纸巾擦桌子上的水,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观察到的一些变化。

另外可以用验证粉笔中有空气的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验证实验,但要放在课前,因为这些内容和土壤没有直接的关系。

3.汇报预设

师:

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

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师:

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

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

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

它们在哪儿呢?

生:

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

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

真的是这样吗?

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

我们来试试吧!

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呀?

生:

猜测,浮上来、、、、

生:

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

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

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设计意图:

从观察小气泡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气泡上,当他们搅拌水时,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被调动。

此外,因为汇报是小组汇报,但希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观察,因此可以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的,比一比小组里谁发现的多,在比一比那一小组的发现最多。

四、总结

师:

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

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啊?

(固定句式:

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

生:

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土壤是一种观察的对象,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多种以往没接触过的观察方式,因此,让学生总结是为了巩固这种观察方式多样化的意识。

有很多的物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并不能全面的认识它的性质,借助其他物体是科学观察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手段。

五、课后活动

1.师:

今天老师带来的是小公园里的土壤,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土壤呢?

生:

菜地、花坛、河边、、、、

2.师:

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种和今天不一样的土壤,用学到的方法观察并记录里面有哪些成分!

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

老师准备的土壤可能比较单一,生活中的土壤范围很广,让学生延续观察的活动,既是让学生巩固观察方法,也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土壤资源。

【板书设计】

土壤的成分

我们用:

放大镜、纸巾、放进水里(搅拌)

发现土壤里有:

枯树枝水空气

草根小颗粒土壤

小石头大颗粒土壤

、、、、、、

【课后反思】

土壤是学生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物体,对于成年人而言更是常见而易忽略的,但我们真的了解土壤吗?

你仔细观察过土壤吗?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这也是我第一次那么专注的去观察土壤。

这就是这节课的意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我么的物质世界——从土壤开始。

二年级正好学习了土壤里的小动物,小朋友的视线从科学桌上转移到了大自然里,甚至是平时大人不会主动让他们接触的土壤。

而紧接着到了三年级,科学里有了好好观察土壤的机会,这太重要了。

很多的学生在教室里观察了土壤,发出了惊叹声,因为这次的观察和之前他们认识到的土壤太不一样了,他们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学生保持了二年级时对大自然科学的热情,同时也有了科学技能的储备,能积极的思考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中,学生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年龄的局限,他们的方法可能并不科学,或者多为解释而非科学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引出“纸巾”、“放入水里”这样的方法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借助一些情景在这样的情况里十分适用,联想法也是科学家们常用的办法,他们也常常在其他的领域获得了灵感而在自己的课题上有所突破!

只有真正教授一个知识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知识!

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意义,这是他们了解物质世界一个重要的途径!

5.土壤的类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第4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面有了什么。

本课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

第二部分研究土壤的种类,其中包括3个部分:

(1)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

(2)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壤土、黏土和沙土三不物质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

第三部分,了解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需求,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学情分析】

依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的身心特点,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土壤的颗粒,从而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

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科学素养,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为本课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

2.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科学探究:

1.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

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态度: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

2.愿意亲近土壤。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PPT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

一定量的土壤,另准备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烧杯、搅拌棒、纸巾、纱布、放大镜、漏斗、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1.出示花生、苹果、藕的图片.

2.提问:

你们喜欢吃花生、苹果、藕吗?

那你知不知道哪里的花生、苹果、藕最好吃?

3.山东烟台的苹果鲜艳红润、汁多味甜;小红毛花生,又名小京生,以浙江的嵊州市生产的为最佳。

小红毛花生特点是壳薄光泽,香而带甜,油而不腻;扬州宝应是全国著名的荷藕之乡,香糯莲藕更是成为当地一道菜色。

4.这些地方的花生、苹果、藕为什么最好吃了?

有什么奥妙吗?

5.预设:

(1)与气候有关

(2)与土壤有关

(3)与光照有关

6.是的,植物的生长不仅与气候、光照有关,还与土壤息息相关,今天老师专门托人从这些地方捎来了一些土壤,一起探究土壤的奥秘。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置问题,学生通过问题,明确目标,有利于本节课的开展。

二、合作学习,研究土壤种类。

活动一:

观察颗粒大小。

1.谈话:

让学生分组领取苹果、花生、藕土壤样本,猜一猜哪种土壤(编号①、②、③)属于哪种食物?

2.预设:

1、苹果属于①、花生属于②、藕属于③

2、苹果属于②、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③

3、苹果属于③、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②……

3.猜想有很多,那么我们来了解土壤吧,请同学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们的发现。

4.①:

颗粒较小

②:

颗粒有大有小

③:

颗粒较大

5.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