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43943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6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1.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1.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教案教学设计1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7、运动和呼吸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17、运动和呼吸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测量的方法收集自己在安静、运动结束、休息三分钟后这三种状态下呼吸次数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

2.阅读材料,认识肺活量,并且能够使用简易的装置测量肺活量,知道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

3.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认识到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意义,提高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知道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

教学难点

认识到运动对呼吸有影响,知道通过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记录单、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的材料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自己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呼吸有什么不同,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人的呼吸》这一课,谁来说一说,人的呼吸器官主要包括哪些?

人的呼吸系统的工作流程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跟呼吸有关的话题。

板书课题:

17、运动和呼吸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

体会运动前后呼吸的变化

教师引导:

同学们,运动前后我们的呼吸会有变化吗?

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下面我们来测一测自己在三种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教师指导:

呼吸次数的概念,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教师指导学生一起来做一呼一吸的动作。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测量的要求。

 

安静

状态下

运动

结束时

休息三分钟后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教师讲解:

我们一共要测量三次,安静状态下测一次,然后来做一做原地加速下蹲运动,运动结束后测一次,接着休息三分钟之后再测一次。

每次测量由老师统一计时,大家自己数自己呼吸的次数。

(1)测量安静状态下呼吸的次数,并作好记录。

(2)组织学生做原地加速下蹲运动1-2分钟,结束后立即测量呼吸的次数,并作好记录。

(3)引导学生坐在座位上静静的休息3-5分钟,然后再测一测呼吸的次数,并作好记录。

指导学生分析数据

(1)引导学生看一看自己记录下的数据,分析自己的数据,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分析下这是为什么。

每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次数不一样,运动后呼吸加快,休息后减少并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

(2)教师有选择的引导学生比较男生和女生测得的数据,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总体上来讲,同一种状态下,男生、女生的平均呼吸次数不一样。

安静状态下男生比女生呼吸略慢。

(3)引导学生把自己测得的数据,跟老师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同一种状态下,同学和老师的平均呼吸次数不一样。

安静状态下老师比同学呼吸略慢。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我们发现,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

呼吸的次数并不相同。

同一种状态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呼吸的次数也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每个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什么是肺活量呢?

为什么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呢?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活动三:

了解肺活量,并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什么是肺活量?

出示课本上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什么是肺活量?

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

引导:

肺活量跟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有关系,大家想不想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呢?

不过在测肺活量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简易的测量装置。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全班交流:

所需的材料:

塑料瓶、水槽、弯头、吸管、自来水等等。

交流制作方法和注意点。

学生分小组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测量仪制作情况,并加以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简易肺活量测量仪。

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老师引导:

肺活量测量仪已经制作好了,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肺活量究竟多大?

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肺活量最大吧。

教师示范演示如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强调,测量时同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为了卫生,每个人测量后要更换吸管。

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记录下自己肺活量大小。

学生汇报自己的肺活量大小,评选出全班肺活量最大的同学。

引导学生把前面测量的一分钟呼吸次数和自己肺活量的大小数据进行比较,看一看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的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

一般来讲,肺活量大的同学,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就比较少,而经常运动的人,一般来讲,肺活量都比其他人要大一些。

因此,我们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

教师出示真正的肺活量测量仪,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肺活量测量仪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活动四:

保护呼吸器官

教师引导:

同学们,呼吸器官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该怎样保护呼吸器官呢?

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插图,以及生活实际经验,说一说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预设:

空气不良的时候,出门要戴口罩。

不吸烟,同时要远离二手烟。

经常开窗透气,保持室内通风。

经常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流行病爆发的时候,远离人群密集的场所。

了解吸烟的危害

教师引导:

同学们,你们家里面有人吸烟吗?

别人吸烟的时候,你站在旁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别人吸烟给自己带来的危害。

理解二手烟的概念,了解二手烟的危害。

出示健康人的肺和吸烟人的肺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健康人的肺和吸烟人的肺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会不一样?

大家有什么话要对吸烟的人说吗?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知道了人在运动的时候,呼吸会加快,懂得了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的肺活量,增强人的体质,同时也了解了一些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懂得了吸烟有害健康。

课后,请大家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积极劝说家人不要吸烟,保护呼吸器官。

 

板书

设计

17、运动和呼吸

运动对呼吸有影响

肺活量

保护呼吸器官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7运动和呼吸课课练课时练习

17运动和呼吸

基础达标练练全基础知识轻松实现达标

1、填空题。

(1)人一次能呼出的_______气体量就是肺活量。

用__________可以更方便准确地测出肺活量。

(2)如图所示,人在进行运动时,呼吸明显比平时_________。

(3)空气不良时,我们出门要戴_________。

2、判断题。

(1)呼吸与运动不存在任何关系。

()

(2)在测量呼吸次数时不要刻意改变呼吸的频率。

()

(3)正常儿童在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约为每分钟20~25次。

()

(4)正常情况下女同学每分钟呼吸次数和男同学差异不大。

()

(5)随着人体活动的加强,呼吸次数会相应增加。

()

(6)只要我们不抽烟,待在吸烟人的身边对我们的健康没有什么危害。

()

3、选择题。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换气能力,这是因为()。

A.血液循环加快B.增加了进食量C.增加了肺活量

(2)若测量李芳在某状态下的呼吸情况如下:

第一次测量每分钟呼吸28次,第二次测量每分钟呼吸27次,第三次测量每分钟呼吸26次,则李芳在此状态下平均每分钟呼吸()。

A.26次B.27次C.28次

(3)在平静状态下,每个同学的呼吸次数()。

A.相同B.差别不大C.差别很大

(4)人在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比平静时()。

A.多B.少C.没什么变化

(5)下列方法不利于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的是()。

A.保持室内空气清新B.扫地前洒水

C.冬天天冷,把头蒙在被子里睡觉

4、简答题。

仔细观察下图,你有什么想法?

能力提升练练会综合能力快速提升成绩

5、实验探究。

(能力指数★★★★)

下面是小萱同学记录的自己在三种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安静状态下

运动结束时

休息3分钟后

休息10分钟后

第一次

24次

45次

39次

27次

第二次

25次

44次

38次

26次

第三次

23次

45次

40次

(1)小萱同学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平均值是()次。

A.24B.25C.23

(2)休息10分钟后,小董第三次的测量值最可能是()次。

A.30B.25C.20

(3)小萱对比班级其他同学各自记录自己平静状态下呼吸次数的数据,发现()。

A.男同学比女同学呼吸快很多

B.女同学比男同学呼吸略快

C.男同学和女同学呼吸次数一模一样

(4)小萱又对比了同学们和老师们在平静状态下呼吸次数的数据,发现()。

A.同学们比老师们的呼吸慢很多

B.老师们比同学们的呼吸略快

C.同学们比老师们的呼吸略快

(5)同学和老师在同一状态时的呼吸次数有差别,主要原因是什么?

 

17.运动和呼吸

1.

(1)最大标准测试仪

(2)快(3)口罩

2.

(1)×

(2)√(3)√(5)√(5)√(6)×

3.

(1)C

(2)B(3)B(4)A(5)C

4.吸烟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很大,尤其是肺,为了健康我们要远离烟草。

(合理即可)

5

(1)A

(2)B(3)B(4)C

(5)老师的肺活量比同学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8、食物的旅行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18、食物的旅行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图示、指认、模拟等“解暗箱”的方法,知道并能描述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2.模拟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运动,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3.通过讨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消化器官的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明白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实验所需的材料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吃东西的过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部分及作用。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今天早上,大家吃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吃的早餐。

师:

大家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去哪儿了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食物的旅行。

板书课题:

18、食物的旅行

二、食物的旅行图

教师引导:

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会经过体内的哪些器官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说一说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小结:

所有的这些器官,我们统称为消化器官。

板书:

消化器官

教师:

大家想不想画出食物在我们身体里的旅行图呢?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题目,要求学生画出人体内的各种消化器官,并用文字标注消化器官的名称,用箭头表示食物前进的路线。

学生动手画食物的旅行图,画完之后分小组交流,各小组选出画的合理的食物旅行图,在全班进行展示。

过渡:

大家的食物旅行图都画好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大家画的对不对?

三、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

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师生一起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作用。

教师强调肝脏在消化过程中通过分泌胆汁来发挥作用,因此肝脏也是消化器官之一。

认一认消化系统工作流程,出示印有消化器官的围裙,引导学生指认食物的旅行路线,进一步明确消化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以及消化器官的工作流程。

教师小结:

食物的旅行路径是口腔、咽部、食道、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练习巩固

教师:

学到现在,相信大家对消化系统和消化器官有一定的了解。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在下图中填写消化器官的名称。

学生完成练习并交流评价,巩固对消化器官的学习。

四、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教师引导:

同学们,食物进入消化道里,是通过什么方式前进的呢?

人在倒立的时候,吃进去的东西,还会在消化道内行进吗?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模拟实验来研讨这个问题。

制作食物消化到模型

出示课本制作食物消化到模型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说明,了解消化道模型制作需要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

消化道模型各个部分的衔接要紧密,不要漏气。

还要注意各个器官的顺序和位置是按照人体消化道系统进行组装的,不要把顺序弄错乱。

学生分小组制作消化道模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加以指导。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消化道模型。

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好的消化道模型,来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教师先进行示范模拟演示实验,边演示,边强调动作要领,告诉学生用手捏软管、挤食物这些动作,就是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这种运动,我们称之为蠕动。

板书:

蠕动

学生分小组模拟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情况,并认真观察食物的运动情况,懂得人能够在倒立的情况下吃东西,就是因为肠胃通过逐段蠕动,推进食物不断的行进。

五、了解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教师引导:

同学们,消化器官是我们身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要好好的保护消化器官。

下列这些情形,是在保护消化器官吗?

请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出示课本上的几幅插图:

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挑食、暴饮暴食。

学生针对这几种情况说一说,这些情形是在保护消化器官吗?

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行为会对我们的消化器官造成伤害之外,还有哪些行为也会对我们的消化器官造成伤害?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伤害消化系统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消化系统的行为,从而明白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出示健康儿歌,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认识到,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的旅行》,认识到了我们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我们身体里的旅行情况,同时还知道了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消化器官的行为,明白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下一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我们人体的消化器官,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第19课——《食物与营养》。

板书

设计

18、食物的旅行

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蠕动

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护消化器官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8食物的旅行课课练课时练习

18食物的旅行

基础达标练练全基础知识轻松实现达标

1、填空题。

(1)如图所示,我们每天都要消耗大我们每天吃的_______,主要由_______器官完成。

(2)食物进入体内依次经过口腔、_______、食道、胃、_______和_______。

这些器官构成了_______系统。

(3)肝脏的作用是_______,胆囊的作用是_______。

2、判断题。

(1)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中的营养大部分被胃吸收。

()

(2)食物在口腔中的时候已经开始被消化。

()

(3)小肠像一段又细又长的管子,食物要在里面停留很长时间。

()

(4)肺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

()

(5)倒立是不能吃饭的,否则会因重力作用而吐出来。

()

3、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人体的消化器官。

A.

B.

C.

(2)食物中的营养在()中被大量吸收。

A.胃B.小肠C.大肠

(3)胃通过()把食物磨碎和分解。

A.蠕动B.胃液C.胃液和蠕动

(4)在“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的实验中,软塑料管模拟的是()。

A.胃B.肠C.口腔

(5)()不是好的饮食习惯。

A.细嚼慢咽B.暴饮暴食C.不挑食

4、连线题。

口腔传送食物至胃

小肠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

胃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

大肠完成消化和吸收

食道储存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生成粪便

能力提升练练会综合能力快速提升成绩

5、综合应用。

(能力指数★★★)

右面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型图,请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消化器官各部分的名称。

[填“小肠”“食道”“大励”“口腔”或“胃”]

A:

_______B:

_______C:

_______

D:

_______E:

_______

(2)食物在口腔中经历了初步的消化过程,在_______里被进一步磨碎,变成食糜;食物的营养主要是在_______中被吸收的。

(3)_______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约为身长的_______倍。

6、材料分析。

(能力指数★★★)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相关问题。

一粒西瓜子的人体旅行

小刚吃西瓜时,不小心将西瓜子咽了下去。

这粒西瓜子在小刚的体内进行了一天的探险。

它先是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将它压得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顺着一条细长的管子滑到一个大袋子里,在这里酸雨。

后来它进入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在这里走了很长时间,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

好不容易走出是迷宫,没想到又被推到了一个更大的弯曲管道,和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它与这些很臭的东西一起离开了小刚的身体。

(1)西瓜子遇到的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是_______。

(2)西瓜子遇到有“酸雨”的大袋子是_______。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

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

 

18.食物的旅行

1.

(1)食物消化

(2)咽部小肠大肠消化(3)产生胆汁储存胆汁

2.

(1)×

(2)√(3)√(4)×(5)×

3.

(1)B

(2)B(3)C(4)B(5)B

4.

5.

(1)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2)胃小肠(3)肠道4.5

6.

(1)牙齿

(2)胃

(3)小肠因为小肠会吸收营养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