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83652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Word格式.docx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Word格式.docx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

我国有960万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

引出新课。

  板书: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

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

  .“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风成说”

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

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º

以上,有的达30º

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

②烧杯内水量多少;

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从而得出:

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

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泛支持。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

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

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

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板书;

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

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

“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

“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人、畜吃水困难。

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

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