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98185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化学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2、汽化和液化

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体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

两者有以下四点区别:

(1)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当温度达到沸点才进行;

(3)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沸腾与液面气压高低相关;

(4)蒸发时会从液体内部吸热,具有致冷效果;

沸腾时需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

在水沸腾实验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

每组一个小烧杯,内装大约100克的温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盖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人水中。

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

水沸腾后,继续记录温度,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情况。

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在坐标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观察水沸腾时,一方面注意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另一方面观察水中气泡的生成情况。

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刚加热时烧杯底与侧壁会产生大量细小的附壁气泡;

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

当温度达到沸点时,上升的气泡越变越大,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蒸汽,水内及表面受大量气泡的冲撞而剧烈振荡起来。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厉害得多。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液化成的小水珠。

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大面积“白气”形成的。

3、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

升华需要吸热,凝华会放热。

冬天衣服冻于是升华的结果;

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凝华的结果。

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升华成杀虫的气体,初冬季节水蒸气会凝华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

如何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雾、霜的形成了首先应明确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演变成的;

其次应知道它们是由小水珠还是小冰晶构成的,再寻找其相关的物态变化过程。

例如:

露是小水珠,它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试试看:

1、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2、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

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

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

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二、物质的构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既不是“最小微粒”也不是“唯一的微粒”。

虽然大部分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但也有许多物质是由原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

(2)分子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之中;

(3)分子之间有空隙;

(4)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具有的这四个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现象的理论依据。

分子的运动使两种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人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如液体扩散,气体扩散,固体扩散,固、液、气之间也能扩散。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就越明显。

蒸发是一种缓慢进行的汽化方式,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上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所以,我们说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同样可以利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其他物态变化的现象。

如何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关键是分子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从而使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如水由冰—>

液态水—>

水蒸气,就是水分子的聚集状态发生了变化,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

因此,我们说三态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其他的新分子。

如水电解,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产生了新的分子,故发生了化学变化。

三、物质的溶解性和酸碱性

1、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是某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在水溶液申,某种分子(或离子)高度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透明的混合物。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处浓度一样,性质相同。

如一杯蔗糖溶液,取上部的溶液和下部的溶液,它们的浓度都一样。

稳定性,是指条件不发生变化时(如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无论放置多长时间,溶液不分层,也不析出固体沉淀。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

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能力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不同。

气体在液体中溶解时液体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弱;

压强越大,气体溶解能力越强。

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

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探究实验——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注意此实验的前提条件是,食盐的质量一定,水的体积一定即水的质量一定,然后再来讨论影响因素。

2、物质的酸碱性

如何知道物质的酸碱性呢?

通过使用紫色石蕊试液或无色酚酞试液可以知道。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一14之间。

pH=7,溶液呈中性;

pH<

7,溶液呈酸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

pH>

7,溶液呈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

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使用方法: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

根据pH便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注意:

用过的玻璃棒要再次使用的话,先要用蒸馏水冲洗。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

(1)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

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

名称

特征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混合物:

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

――用汽油擦洗

【思考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为什么不能当日取回?

——原理:

有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液中,而这些有机溶液往往有毒、易挥发,因此不宜即日领回。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1)条件:

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B.升温

饱和溶液转换方法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溶解度

溶解度公式:

溶解度=m溶质/m溶剂×

100g

溶解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四个关键词:

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g)

5.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

10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

(2)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液的密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点:

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

用天平称取;

液体:

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4.有些晶体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

可供使用的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按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1)全球水资源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

(2)全球水资源分布——人均水资源差异大

(3)我国水资源分布——夏季丰富、冬季欠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的净化:

沉淀、过滤、蒸馏

1.水资源:

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我国是一个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