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视角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基于学校文化视角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学校文化视角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会激励学校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它能创造出一种潜伏的、弥漫的、浸染于整个校园中的精神风范,极大地影响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
一所学校如何能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效益,办出品牌,我认为首要的是着力塑造好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形象工程,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校园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制度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促使学校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可持续的、健康成长。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在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
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
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
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
校本特色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特色课程是通过校本课程的针对性、独特性和适切性来体现的。
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它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
12
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
在这次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意义作了最早的界定。
1974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校本课程开发又一次成为重要的研讨议题。
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与见解,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
查阅到英国一所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这里选取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案例,反映的是英国一所名叫布兰斯顿的农村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1986年春,学校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强调教师在研究和课程开发上的适度自主权,活动的主线是管理者发起、监督与检查,教师参与研究,大家共同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布兰斯顿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学校课程更加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改进、学校凝聚力提高、校内合作机制得到确立等。
在近二十年中,美国一些学者对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展了若干次重大的评估活动,他们指出:
最成功的课程项目的特点,就是要求学校教师根据广泛的教育思想,设计出最适合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技能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使教师掌握了新的教学技能,并且提高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当州政府的课程方针转化为学校的课程政策时,学校课程改革就会获得成功;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或教师小组完全能够把上级的改革方针与教师的积极参与融为一体;
校本课程能否获得成功,学校校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我国部分理论与实际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构建学校自身特色的重要途径。
目前相同内容的研究课题暂时还没有,但是有相关特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零散文章。
主要有西南大学张九洲、房慧《研究的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西南大学教育学院何勇平、范蔚研究的《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等。
他们对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一定的研究,对一线学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国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也是多样的,部分学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
徐和珍等学者把"
校本课程开发"
界定为:
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崔允郭学者把校本课程界定为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和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们把基础教育课程框架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权利和责任。
在概念问题上,还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概念。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设的一个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源于西方国家,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入我国的时间还很短。
对于如何依据我国国情与教育传统,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均有重要意义。
教育改革至今,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我国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例如校本开发过程包括建立开发组织,然后进行现状分析、设定课程目标、编制方案、课程审议、实施与评价等;
理论以教育哲学、后现代课程观、实践课程模式思想为指导,在实
践经验方面,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影响很大,但是,仍有不足之处。
第一,在理论研究上,很多学者强调概念层面的分析和理论的构建,在研究方法上基本是思辨的。
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而在理论的构建上,又多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程序、价值、评价等角度去分析,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重建、社会文化支持及课程管理的研究还不够。
第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还面临很多困难。
(1)校本课程的推行受外部评价的影响很大。
(2)教师缺乏课程观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综合知识与能力;
学校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
学校缺乏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
家长缺乏课程决策的意识和素养。
(3)高考压力的负面影响。
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有效的指导与评估。
(5)很可能会出现因课程管理不善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或者流于形式或者陷入困境。
(6)农村中学面临的困难更多。
包括隐性难题──观念问题、显性难题──经费问题、难中之难──观念问题。
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广阶段,在那些偏远的、条件很差的农村地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相对来说难度更大。
怎样调动起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怎样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特别是本土的教育资源问题,有待所有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行动。
(二)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理解,一种假设。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法则,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构建的。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在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
它在学习上特别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
校本课程开发中基于学校文化视角下特色校本课程,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情景”、“开放性的教学情景”、“创造性的教学情景”,是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建构的。
2.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但包括由学校完全自主决定教什么,而且能够独立地准备教学材料,很少依赖现有教科书。
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规定了教育当局授予学校一定的自由或自主性,允许它们决定部分在学校中实施的课程。
事实上,没有哪所学校能够完全实现最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活动,因为它需要具备足够的开发能力和享有完全自主的课程政策。
而几乎所有的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都包含了最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成分,只是各个学校之间在范围、程度、层次上有所不同而已。
本课题特色校本课程侧重“课程拓展”开发研究。
3.活动教学理论
活动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团队学习过程。
所谓自主,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问,学生答”,而是能自尊自信,自我肯定,维护独立人格;
自我决断,独立思考,遇事有主见;
自我调节,按自己的计划、意图展开活动,不是听凭他人任意摆布。
自主活动不能简化为孤立个人行为。
对活动效率的改进、对活动方式的学习与调适、群体归属感、对友谊的追求等等,都需要展开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调、合作与竞争、交流与分享。
四、选题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利于指导学校实际工作
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创建先进的学校文化,营造有特
色的精品学校。
学校文化视角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作为一种办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特色校本课程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有利于促进学校创新工作
倡导“大胆推进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提高‘教育质效’和‘学校核心竞争力’上苦练内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与应试能力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成长模式。
”
(三)有利于引领教师科研工作
一是定计划,要目光朝上,志存高远;
二是做工作,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
开展学校文化视角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创设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更加广阔的天地,有利于促进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四)有利于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通过选题,学生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