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决定因素: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
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
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
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
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
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
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的不同等级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
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
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
“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
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