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发言稿例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95085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发言稿例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发言稿例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发言稿例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发言稿例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发言稿例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发言稿例文Word文档格式.docx

《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发言稿例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发言稿例文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发言稿例文Word文档格式.docx

  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我觉得我们老师和家长应有一个超前认识,提前认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生活会出现哪些变化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1.首先和大家谈谈关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进入小学,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断节问题,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家长首先必须要明确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1)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富有儿童情趣,有丰富的物质环境,玩具琳琅满目;

而小学教室只有课本、黑板、桌椅等教学设施,这对孩子缺乏吸引力,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享用机会也比较少,使刚入学的孩子感到有些不适应。

  

(2)生活内容的变化。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我们总是采用“以游戏为基础活动来进行。

  而小学学习则完全不同,因为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你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学生的主要生活就是上课、完成作业。

  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孩子面临的是和4、5年级学生一样的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的课堂学习。

  而且最后总是以考试来衡量孩子学习的成败,给孩子造成的压力很大。

  (3)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并参加到孩子们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近似于亲情关系,在孩子眼里,老师就像妈妈。

  两个老师整天与他们为伴,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孩子都会问老师哪里去了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老师的角色会有所变化,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比幼儿园要相对减少,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主要在课堂上,师生个别接触的时间比较少,新入学的孩子就可能会感到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感到生疏和压抑.(4)教学方法的变化。

  小学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和发现、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在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发现小草发芽了,于是我们便很随机的带孩子在幼儿园里观察,寻找除了小草发芽了,还有哪些东西也发芽了呢柳树发芽了、杨树也发芽了,梧桐树也发芽了等等,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春天来到了。

  而小学以课堂教学和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课堂大多时间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除了老师的讲解,孩子还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这些都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5)行为规范的变化。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上厕所、说话、玩东西等。

  举个例子:

(大小便问题)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改正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做到上课抱臂坐正、不东张西望、不随便说话、发言要举手、学习用品放整齐,课本作业不准撕,上课不准喝水等规定都纳入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中,孩子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孩子在幼儿园里许多自选活动的时间和权利将被服从统一要求所替代。

  (6)家长和老师期望值的变化。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家长和老师主要考虑的是孩子的营养、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玩好,与同伴相处好就行了。

  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学,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学习方面对孩子给予新的期望,高的要求。

  考试要95分以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激烈了。

  总而言之,为了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必须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既要重视儿童智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要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力求儿童入学前准备的全面性。

  2.心理生理准备

(1)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

  例如:

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

“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

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

  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

  如:

“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

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2)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

  首先是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俗话说“睡眠是天然的补药。

  良好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增强记忆力。

  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中学生每天睡眠9小时。

  因此,小学生晚上8:

30——9:

00入睡才能做到早上6:

30——7:

00起床。

  睡眠充足才能使孩子上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集中注意力学习。

  其次要让孩子心中有时间观念。

  让孩子养成准时睡觉,准时起床,按时上课,遵守作息时间。

  家长更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

  (独立空间,分床)家长为幼儿特开辟一个独立学习小空间,选择自己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

  (4)学会自我保护。

  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的活动空间相对来说比幼儿园要大得多,老师不可能一天到晚跟在他们后面。

  这样孩子难免会与同学发生一些摩擦,口角或者遇到一些危险的事情。

  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3.习惯养成过程习惯的养成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

(1)强制阶段:

即需要借助他人或外在力量的提醒、督促,甚至是逼迫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

  (需要21次行为重复)

(2)认可阶段:

即逐步从心里接受自己所做的事并认为这些事是好的和有道理的。

  (3)自觉阶段:

即把某种行为完全当成了自己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

  4.习惯培养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班教师已注重培养):

自己收拾书包,孩子每次完成作业后,让他自己削好铅笔,放好本子,把书装好。

  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家长代劳,孩子就会失去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

  提醒家长:

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忽视能力培养。

  (大班逐步开始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超前培训,开始帮助孩子包办一切本应培养孩子来做的事情。

  帮助孩子穿衣、吃饭;

帮助孩子收拾书包;

帮助孩子完成老师留给的小任务等等。

  家长们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缺乏做事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造成了入学后的种植槐恪(自己背书包)

(2)坐得端,行得正。

  孩子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阶段。

  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发育。

  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坐时腰挺直,双脚平放在地上。

  做到“三个一(眼睛距离书本一尺;

手握笔尖一寸;

胸里桌子一拳)作业时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

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

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

  (3)爱清洁、讲卫生。

  进入小学后,孩子要轮流打扫卫生。

  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卫生意识和习惯,要让他们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4)文明礼貌的培养。

  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往往可以从行为上得到肯定。

  俗话说:

三岁看老。

  幼时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将来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礼仪教育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从入园、离园,到与人交往,我们都要交给孩子们正确的、文明的做法,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5)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在家中一家三口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

  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

  同时,家长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对看图说话家长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

  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

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

  5.能力培养

(1)培养孩子的与人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人交往是孩子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内容,学会与伙伴交往,与老师交往是孩子入学前必须掌握的。

  当自己需要帮助时,是不是能大胆的向成人和伙伴提出请求;

当自己不愉快不舒服时,是不是能及时的告诉别人;

当别人需要帮助和安慰时,是不是能主动帮助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最为关心的。

  通过我园大班教师到小学调研的结果汇总来看,许多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在与人交往方面有明显的不适应。

  在幼儿园时,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会经常问候自己,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老师也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伙伴们也会在游戏中有共同的话题。

  而进入小学后,孩子们往往发现小学的老师不再像幼儿园的“妈妈那样时时刻刻和自己在一起了,同学们也由于紧张的学习生活而交流变少了。

  因此,有的孩子就会不愿意说话,变得沉默起来了。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创造各种机会试着让孩子与不同的人交往,如邻居、亲戚、服务人员、陌生人,特别是与孩子同龄的伙伴们。

  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培养孩子体谅别人,关心别人,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去帮助别人。

  (交往能力占85%)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养相通)。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主要是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许多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宠爱,总是不习惯于自己为自己服务,玩具玩完随手一放,书、笔、本等用品更是需要父母来帮助整理,等到需要时父母会将早就整理好的物品工整的摆放在孩子面前。

  孩子们也很习惯于这样,形成了对父母的依赖,当需要自己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物品时,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会搞的一团乱。

  因此,家长在幼儿入学前必须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大小便,以及该如何整理玩具、图书及各种学习用品,以便在需要时第一时间找到。

  这会为孩子入学后课间为自己整理学习用品、书籍等物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议家长们谨记:

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

  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

  (会劳动,就会学习)(3)培养孩子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