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942722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二轮地理 全国通用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4

80.3

3

5

100.1

73.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1.份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1.B 

2.B3.D

【解析】本题组以汾川河流域降水后水文特征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植被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

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

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

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

2.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

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

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

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

B项正确,A、C、D项错误。

3.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

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

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

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2016年,全国卷3)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4~5题.

4.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5.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B.气温更高C.植被更密D.海拔更低

【答案】4.B 

5.B

【解析】4.读图,经历三次冰期的山峰,被地壳抬升最早的达到终年积雪高度。

按照这一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果洛山经历三次冰期,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时间最早,雪宝顶次之,太白山终年积雪高度最后到达。

5.从图中可以看出,点苍山属于只经历末次冰期的山峰,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说明现在气温偏高,没有形成冰川。

(2017年,全国卷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

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

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

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

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

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

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

(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

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

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

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

(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苔原带底部地区,由于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加,到了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

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阳坡2000-2300米之间,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阳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阴坡。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

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二、知识清单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1、自然地理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要素:

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表现

①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某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③某一地区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其他地区

(2)结果: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3)地理要素的变化易受影响的要素:

生物、水

影响相对较小的要素:

岩石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

――整体性(相对的)。

其中,气候为主导性因素,植被最具代表性(指示作用),土壤为中心环节;

由于位置的不同,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地域分异(绝对的)。

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规模(空间尺度)

分异规律

全球性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海陆分异

区域性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

①结果:

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②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

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阴坡低于阳坡。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

A、南半球中高纬地区B、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雪线与降水

 

典型地区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4.自然带的特点

(注意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异同,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