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344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1区位,区位条件,区为因子:

区位:

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区为因子:

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在某特点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一般非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圈形成机制:

根据已经设定的各种假设前提,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的合理活动,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则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去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

因此理性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地租曲线: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为地租曲线;

地租形成公式: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修正理论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3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内容

区位因子的主要类型:

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前者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

 

识别步骤

第一步:

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主要成本:

A.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

B.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

C.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

D.物品的运费。

第二步:

一般成本因素有:

布局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

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成本;物品的运费;

资本的利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第三步:

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因此不宜作为区域性区位因子;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

因此可以排除上述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

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

第四步:

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

第五步:

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

 

遍在材料和局地原料:

 前者指任何布局地都可获得的原料(普通砂石);后者是局部地区才能获得的原料(矿产) 

原料分类标准:

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

分类:

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纯原料和损重原料)

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

综合等运费线:

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劳动力成本:

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

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

3市场地原则下中心地系统的主要原则

中心地————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

概念: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测度:

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B--BB22B1

式中:

——中心地的中心性;C——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量;——

——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B1B2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原则: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特点:

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划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市场地序列和中心地原则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企业增长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1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该类增长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

–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

–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

由于该类增长与原有生产活动有关,比起其它类型增长更易于实现,故一般来说,企业早期的增长多以此为主。

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

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如化学工业公司可向石油冶炼、采油方向扩展,以实现后向一体化;也可向塑料制品、人造纤维等方向扩展,以实现其前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

据班诺克观点,公司通过横向一体化打败竞争对手,达到市场多头垄断地位后,便会进入纵向一体化扩张,以占领其供应和市场领域。

2.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多样化

横向一体化涉及同类产品的多样化,纵向一体化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

4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的含义和差别

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在源地和扩散地的关系上,最为常见的是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源于任一源点的地理扩散具有距离衰减效应。

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这种扩散过程并不一定按地理邻近性,而是按区域(或城市)的重要等级跳跃式扩散的。

四种企业空间演变的模式: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公司结构的基本类型:

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纯原料和损重原料

4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有哪些:

1.佩蒂-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法则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3.霍夫曼定理

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霍夫曼使用了近20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方面的时间序列资料,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霍夫曼比例是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4.雁行形态说

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象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有两个:

市场机制,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

􀁻供需关系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价格机制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调节产业之间的数量和规模关系。

􀁻竞争机制促进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

政府干预体现:

􀁻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根据。

􀁻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

􀁻政府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产业按功能可划分的类型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主导产业的特点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具有重要特点:

区域性

阶段性

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

由于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强,主导产业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选择主要产业的依据指标

1.高比较优势系数

2.高产业关联度

3.高需求收入弹性

4.高生产率上升率

5.高产业创新能力

霍夫曼比例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模式,形成和发展机制

极核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

网络式

熊彼特技术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是“生产函数的变动”。

这种组合或变动包括:

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开拓利用或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的供给来源;

5.采用一种新的组织方式。

五种创新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

–一是技术创新:

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生产方式的采用,新供给来源的获得,以及新原材料的利用;

–二是市场创新:

扩大原有市场的份额及开拓新的市场;

–三是组织创新:

变革原有组织形式及建立新的经营组织。

发展出两个独立的分支:

–一是技术创新理论,主要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

–二是制度创新理论,主要以组织变革和组织形成为研究对象。

波特的棱形架构理论:

一国的竞争力取决于:

产业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