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3260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docx

《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docx

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

安徽省濉溪县古迹有哪些

濉溪县古迹

风景名胜

临涣土城是安徽省目前唯一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先秦古遗址。

临涣文昌宫和小李庄为淮海战役总前委驻址。

双堆建有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和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的烈士纪念塔。

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临涣城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为淮北市仅有的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城石板街

老城石板街,东起老濉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巷南头,全长1公里,街宽5米。

街面青石铺砌,光滑如镜。

其建筑古朴典雅,呈明清风格,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濉溪城,俗称口子,春秋战国时期为汴水入濉之口,金元时,口子又成溪水入濉之口,故称濉溪口。

明时本地商人富户多汇于此,为防匪乱,濉溪人于居民区四周挖壕设栏,濉溪城遂具雏形。

石板街由清末民初绅士周俊哲倡导用青色瓦子石铺设。

抗战时期,石板街遭日寇焚烧,淮海战役时又遭国民党飞机轰炸。

解放后,人民政府虽多次拨款修复,恢复了往日的面貌,然十年动乱,各种神庙、阁楼、牌坊等古迹文物遭到劫难。

石板街渐失往日的繁华,日趋萧条。

9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对老城石板街开发保护。

石板街所留胜迹、传说、名人轶事甚多,如:

七十二步上天梯、三山夹一井、月牙桥、九道弯、城隍庙、关帝庙、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

临涣古城

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古为铚城,是浍水、涣水的交界处。

由于临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旧有两庵四寺、九阁十八庙、二堂对两馆、二十景地配四泉之记载,临涣古城遗址与城内古建筑城隍庙、天主教堂、文昌宫、慈云庵、山西会馆、袁氏宅院及城外的张晋亨墓、李沃孜汉墓群、孙氏墓群等共同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它古遗迹还有位于临涣古城南端的观星台遗址、环绕临涣集四周的临涣古城遗址、位于南城墙外侧,浍河岸坡地上的陶圈井、城西外侧的宋代窑址。

古墓有位于临涣东周庄的秦相蹇叔墓、临涣集东李沃孜村西的李沃孜墓群、临涣郊区东侧的码头汉墓群、位于城西黄庄的元代墓群以及元奉大夫张晋亨元代墓。

古建筑有位于城东墙内侧的山西会馆、临涣十八庙之一的香山庙、位于临涣古城中部的城隍庙。

临涣文昌宫

位于临涣镇文昌路北头,始建于唐代。

1948年淮海战役时是总前委指挥部,现为濉溪县红色旅游观光胜地,1980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李庄前委旧址

小李庄前委旧址位于韩村镇淮海村小李庄,1948年11月23日,淮海战役总前委从临涣文昌宫移驻至此,直至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现小李家村前委驻地于1980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堆集烈士陵园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南面,东西长368米,南北宽292米,面积10.6公顷,烈士陵园于1976年筹建,1981年10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落成,双堆集歼灭占纪念馆于1988年10月竣工。

陵园大门朝东,门内两侧各有一个面积为1250平方米的池塘。

宽阔笔直的主干道通往纪念碑,南部的尖谷堆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是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期间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

园内遍植雪松、龙柏、黄杨等风景树木,并有花圃和果园。

1995年12月,陵园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0年陵园被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20__年6月,陵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第二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中部,1980年5月动工兴建。

翌年10月1日落成。

碑高22.5米,白色花岗岩砌成。

碑基分为两层,第一层南北长31米,东西宽31米;第二层长宽各为25米;四面各有18级台阶,并有青松环绕。

纪念碑座正面镌刻纪念碑文,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

,上下两端环万年青图案。

碑冠镶嵌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浮雕。

纪念碑前铺设水泥结构的广场,面积约2100平方米。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位于陵园东南部,正面朝北,1988年10月建成,长32米,宽28米,占地900多平方米。

张爱萍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该馆造型美观,民族式屋檐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瓦,外墙乳黄色,44面圆顶高窗分布四周。

敞开式正厅宽14米,高6。

8米,进深10米。

东、南、西三厅互相串通,连成一体。

中央为一天井,面积98平方米。

整个建筑色彩明快,形式大方,既有古典建筑艺术,又有现代建筑风格。

展厅陈列珍贵历史照片300余张,文物200余件,作战地图、图表、美术作品20余幅,并有电动沙盘模型1台。

这些展品历史、形象地反映了淮海战役全貌。

展出内容共分八个部分,以双堆集地区歼灭战为重点。

第一至第七部分为战役部分,共8个展室。

第八部分分为缅怀先烈厅,陈列着27位烈士的事迹、遗像和遗物。

乾隆湖

乾隆湖风景区位于濉溪县城南端,由塌陷复垦的环湖风景区、步行龙图街、老城石板街3块构成,面积约5平方公里。

融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商贸购物为一体。

由安徽建工学院规划设计,1998年10月濉溪镇人民政府开工兴建。

景区风光优美,更有帝王胜迹轶事引人入胜,主要景点有:

风情岛占地1万平方米。

建乐泰城,高3层,琉璃瓦装饰,取欧洲风韵,由诸多八字型建筑拼合而成,内设西式餐饮,再现欧洲生活;名人名画,根雕制作,显示中国人文底蕴。

建蒙古包7座,圆顶弧壁,苫草作顶,独见浙滇格调。

岛上栽种中外名贵珍奇植物,北方花草争红竞绿,南国棕桐娇态傲骨,加之民族特色服务,形成一个浓缩的世界,步入风情岛,水情、风情、民情、岛情,使你怡然陶醉,如入世外桃源。

怡趣园朔正门东50米便是怡趣园北大门,一颗古松植根于大门西侧,树干粗壮,高约5米,粗可两三人合抱,枝条蓬展,东伸的枝条形成门楣。

东侧的立柱上鲜红醒目的大字怡趣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怡趣园大门设计者要体现的寓意。

怡趣园四周雪白的墙壁上绘制着一幅幅彩图,配着一首首古诗,诗意画境,陶情怡趣。

园内游艺项目丰富多彩。

跷跷板、滑滑梯、蹦蹦床、飞天椅、恐龙碰碰车、双人小汽车等各具情趣。

在南端湖面,若坐上小船,摇动双桨,戏水赏荷,当十分惬意。

位于园区东北角有演出广场,占地500平方米,舞台高筑,石凳俨然。

每逢节假日,这里便是梨园弟子大显身手的热闹去处。

龙兴寺坐落在怡趣园的东侧。

传说雍正四年(1726年),山东蝗灾南袭此地,蝗虫飞动时遮天蔽日,落地时菽禾全无。

皇帝派大将刘猛治蝗,刘猛在梦中接受点化,火熬蜜糖,遍涂于树,蝗虫吃糖被粘,层叠树上,刘猛遣兵聚歼之。

为纪念刘猛功德,当地人民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集资建庙,取名叭蜡庙,俗称蚂蚱庙。

今改名为龙兴寺,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几部分组成。

山门朝东,面阔3间,10.6米,门楣上高悬金字朱匾,上有龙兴寺3个大字。

濉溪县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本地属宋国,置铚邑,邑址在今临涣集。

战国时期,本地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设36郡,县境分属泗水郡的相县、铚县、蕲县、符离县。

泗水郡及相县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相、铚县未变。

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沛郡改为侯国。

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东部属彭城郡,其余属侯国。

后侯国又改称沛郡。

三国时期,曹魏迁沛国治所至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本地分属魏豫州谯郡的相、铚、竺邑、蕲和符离5县。

西晋时,沛国治所复迁相城。

本地分属豫州沛国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国之铚县、蕲县。

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属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离和谯郡之铚、蕲5县;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临涣郡,治铚城,本地分属谯州之临涣郡、蕲城郡。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临涣郡置白掸县和涣北县,白掸县治所在今百善南,涣北县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

本地分属沛郡相县、蕲城郡蕲城县、临涣郡白掸县和涣北县。

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复置竹邑县,治所在竹邑城;废临涣郡和涣北县,置临涣县,治铚城。

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属彭城郡承高县、蕲城郡蕲城县、睢南郡竹邑县、符离县,谯郡临涣县、白掸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白掸县并入临涣县,本地分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蕲县、符离县、萧县。

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属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离县置诸阳县,治所在今赵集山西村。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析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泗州虹县置宿州,本地分属宿州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

九年临涣县改属宿州,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63年),分属淮南东路宿州之临涣县、符离县、蕲县。

南宋时,长淮以北沦为金,本地分属金南京路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临涣、符离、蕲县3县,辖地并入宿州。

本地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无县建置,属凤阳府宿州。

民国2年(1913年)改宿州为宿县,本地仍属宿县。

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行政专区公署。

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个1月12日,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13日,复属宿县专区。

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本地属宿县地区。

1977年1月12日,由宿县地区领导改属淮北市,现为淮北市唯一市辖县。

濉溪县文化艺术

编纺织画

纺织画是用胶水和纺织颜料在普通布料上直接作出的画,它不受绘画工具、布料、尺寸的限制,且防水、不褪色、不掉色,是濉溪县画家马泰先生和李凌女士共同创作的。

由于纺织画已经打破了传统画种的表现观念,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绘画材料赋予了它新的面貌,给人以全新的艺术视觉效果。

纺织画既能画出油画的厚重、水彩画的透明,又能画出中国画的韵味,是一门中西画结合的嫁接艺术。

纺织画比油画省时省力,切作画方便,宜于收藏和保存,装裱快速。

作画时既可像国画一样,平放在案上作画,又可像油画一样钉在画框上作画。

它色彩清新明快,透明华润、变幻丰富、水分淋漓流畅、色调高雅和谐,是以胶水和彩相互融合渗透的艺术,当多种颜料碰在一起时,颜色借助胶水的灵性所产生的种种绮丽、妙趣的视觉效果,是其它画种无法比拟的。

马泰夫妇先后创作出纺织画五十多幅,其中,《生命之泉》、《山父》、《黄河源流醉秋图》、《发怒的山神》、《乡土》、《九雄争霸》等作品被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

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诞生于淮北市濉溪县,自明末清初已具雏形。

最初只是以手鼓伴奏,半说半唱顺口溜。

清代中期,艺人们改革了这门手艺,他们把手鼓用简单支架固定了鼓位,随之,表演也变成了固定场地的演唱。

新中国成立后,淮北大鼓发展到鼎盛期。

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

鼓以檀木或枣木挖成圆形,上下蒙牛皮,边缘用大头钉固定,四周加铁环以敲击时产生谐音。

鼓棒用柘树条或石榴树条,前端加工成弯头状,敲击时不至损坏鼓皮。

鼓架用六根竹条支成三角形支架。

上用细麻绳攀系以固定大鼓。

板有钢板和手板两种,钢板形似半月牙状,钢或铜制成,也叫月牙板、梨花片,手板为三顼。

淮北大鼓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深受淮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是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

据传溯源于明初,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解放后,淮北及丰、沛、萧、砀地区的民间花鼓班有百余个。

淮北花鼓戏演唱时无音乐伴奏,用锣、鼓、梆子击以节奏。

常用板式有大颠板、直板、小颠板等。

擅演悲剧,唱腔如泣如诉,跌宕婉转,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句间以吸气浊音或衬音相连,若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尤其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

民间向有花鼓戏难学、难唱、又难听,听过三天,迷上就不轻之说。

它的唱腔保留了中华民族歌言情的原始风貌,充分展示了淮北地区妇女哭言泣语、哀叹悲歌的独特抒情方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并且吸收了众多地方小调、民歌的营养,形成了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寒板、货郎段调等丰富的唱腔曲调。

它的舞台表演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戏曲虚拟表演的原始状态。

所有情景纯用虚拟手法表现,男女演员可互扮各种角色行当。

淮北花鼓戏传统剧目有《龙庆海吊孝》、《蜜蜂记》、《王二英盼楼》、《双锁柜》、《三打苏凤英》、《鞭打红桥》、《乾隆私访》等80余个。

花鼓大走场是淮北花鼓戏最具特色的绝活儿。

表现形式为男角背花鼓(称鼓架子)。

在盘鼓和八句子中舞姿丰富多彩。

女角头扎绣球,手舞长绸,脚绑垫子穿三寸金莲绣花鞋。

表演技术难度高,演员需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

绑垫子是淮北花鼓戏的一大独创。

不仅是艺术美的创造,而且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裹脚这一历史现象,在1990年应邀赴安徽怀远参加电视艺术片《虹》拍摄时,曾被美国艺术家们赞誉为中国的民间芭蕾,是一不可多得的活的历史史料。

淮北琴书

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板式繁丽,而且曲腔对文学载力强。

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

它是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流行为苏西、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

据老艺人说:

在没有洋琴伴奏的情况下,称丝弦,盲人演唱此曲种,群众称瞎腔,一人拉坠胡,足蹬脚踏板,口唱曲调,称三张嘴。

师傅传授此艺术,徒弟必须先学三张嘴,才能学段子,学大部书。

后来,有了洋琴,唱丝弦加上洋琴伴奏,叫唱洋琴的,再后来,唱洋琴学会说大部书,才有琴书之称。

唱琴书的三张嘴是敲琴、打板、唱曲。

淮北琴书,历史悠久,确切年代,无法考证。

淮北琴书的音乐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调子》、《哀调子》等曲牌。

琴书开场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众称为打闹台,艺人称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开正本(唱大部书)。

淮北琴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

淮北琴书演出流传曲目多以人文戏为主,地方群众称其为鞋筐子戏。

由于琴书历史悠久,加上老艺人不断创新,在演唱中也逐步出现了一些武戏。

淮北琴书的曲牌《八大板》曲调鲜明,高低起伏,变化无穷,特别是坠胡伴奏,充分显示出它的特点。

皖北地区能编排并演唱淮北琴书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王益东作为淮北琴书老艺人王凤成之子,自幼随父学艺,对琴书有很深的造诣。

他演唱的《宝宝》、《百灵鸟错怪呆头鸡》等曲目多次在中央及省、市调演中获奖。

泥塑李

泥塑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悠久的民间艺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从民间泥玩到清静高雅的寺院殿堂无所不在。

据史书记载,泥塑艺术在商、周时代就得到了普及和应用。

人们不但用泥塑成了各种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和神像,而且用泥塑造了各种动物和社会所需的容器等,对其进行烧制,成为陶器。

特别是陶俑之类随葬品的发明和应用,结束了用活马活人陪葬的历史。

到了隋唐时期,泥塑艺术最为盛行,尤其西域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泥塑艺术的蓬勃发展。

但到了上世纪中期,泥塑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断层。

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冲击,雕塑市场被石膏、蜡雕等艺术占领,加上泥塑艺术队伍的老化,面临着失传和灭绝。

泗洲戏

泗洲戏原称拉魂腔,是淮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

流行于安徽、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

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

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发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

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在一定基调的旋律基础上,演员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灵活掌握曲调节奏的快慢、急缓和强弱高低,自由运用各种花腔调门,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艺人把这称为弦包音(即丝弦伴奏必须跟着唱腔走),也叫怡心调(根据剧情自由变换腔调),尤其是女声唱腔,尾音翻高八度,委婉尽致、动人心魄,被群众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

早期的泗州戏形式比较简单,它从一人敲板演唱,一人柳叶琴伴奏,逐渐发展到小戏班。

泗州戏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

解放后,泗州戏在声腔艺术、表演艺术和剧目的创作、整理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除挖掘整理了《吕蒙正赶斋》、《樊梨花》、《小南堂》、《吵年》等传统剧目外,还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剧目,如《结婚之前》、《两面红旗》、《摔猪盆》、《喝面叶》等。

刻绫画

世人多知剪纸,却鲜闻刻绫画。

刻绫画是画家贺馥女士在民间剪纸基础上与版画等各类绘画结合,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加以深层拓展,并在材料、技法、装裱上加以突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手法是刀刻,非剪;是绫,非纸,在装裱后方集大成。

画面突破了剪纸的尺寸、表现内容的局限性,不仅有版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