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导学课型课时达标训练 39赤壁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2799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导学课型课时达标训练 39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导学课型课时达标训练 39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导学课型课时达标训练 39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导学课型课时达标训练 39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导学课型课时达标训练 39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导学课型课时达标训练 39赤壁赋.docx

《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导学课型课时达标训练 39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导学课型课时达标训练 39赤壁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导学课型课时达标训练 39赤壁赋.docx

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导学课型课时达标训练39赤壁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达标训练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举匏樽以相属D.相与枕藉乎舟中

【解析】选B。

B项“冯”通“凭”。

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歌窈窕之章歌:

歌唱

B.托遗响于悲风响:

声音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

打鱼砍柴

D.不知东方之既白白:

白色

【解析】选D。

白:

动词,变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选C。

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在/介词,被;B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泣孤舟之嫠妇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下江陵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解析】选A。

①②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④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白露横江B.于是饮酒乐

C.凌万顷之茫然D.抱明月而长终

【解析】选D。

A项,“白露”的古义是白茫茫的水气,今义指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B项,“于是”的古义是在这时,今义是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由前一事引起。

C项,“茫然”的古义是旷远的样子,今义是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6.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而又何羡乎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解析】选D。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

 

 

答案:

(1)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漂荡,越过那旷远的江面。

(2)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当年)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

8.名句默写。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2014·重庆卷)哀吾生之须臾,         。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3)(2014·四川卷)桂棹兮兰桨,        。

 (苏轼《赤壁赋》)

(4)(2013·天津卷)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2013·北京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

(6)(2013·湖北卷)耳得之而为声,        。

答案:

(1)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3)击空明兮溯流光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6)目遇之而成色

二、语言表达

9.请根据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一个场景。

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

  

 

【解题小助手】

诗文写意型扩展语句六注意

(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扩写内容要紧扣诗文意境。

(2)抓住中心词语,突出主体特点,进行准确表述。

(3)利用生活经验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具体到自己记忆中的某个情境,或想象一个场景,把它描绘出来。

(4)用散文化的语言展开,使之更具体、形象、动人。

(5)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不同句式及大量富有色彩的形容词等来加强表达效果。

(6)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同时追求畅达和文采。

答案(示例):

白茫茫的水汽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

10.(能力挑战题)颁奖词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是在非常正式而隆重的颁奖场合,对优秀人物做出的总体评价与褒奖。

颁奖词要具备“五有”要素:

有身份、有作为、有品格、有意义、有文采。

请为苏轼写一段颁奖词。

答:

 

  

答案(示例):

在封建皇权的庙堂之上,你是不幸的弃儿。

在你的从政经历中,写满了皇帝的朱批:

谪迁。

殊不知你官场失意却文坛得志,连连的谪贬没有冷却你心中的火山,在密州有你“千骑卷平冈”的雄姿,在赤壁有你呐喊“大江东去”的风采。

你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练就了你洒脱超然的心境。

你是文坛的宠儿,李白的绣口里

有半个盛唐,而你,用你伟岸的身躯、激扬的文字、旷达的胸襟,成就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

你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你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三、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飓 风 赋

苏轼

《南越志》:

熙安间多飓风。

飓者,具四方之风也,尝以五六月发。

未至时,鸡犬为之不鸣。

又《岭表录》云:

秋夏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必有飘风。

仲秋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予曰:

“海气甚恶,非祲非祥。

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

此飓风之渐也,子盍备之?

”语未卒,庭户肃然,槁叶蔌蔌。

惊鸟疾呼,怖兽辟易。

忽野马之决骤,矫退飞之六鹢。

袭土囊而暴怒,掠众窍之叱吸。

予乃入室而坐,敛衽变色。

客曰:

“未也,此飓之先驱尔。

”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

礧击巨石,揉拔乔木。

势翻渤澥,响振坤轴。

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

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

列万马而并骛,会千车而争逐。

虎豹慑骇,鲸鲵犇蹙。

类钜鹿之战,殷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

予亦为之股栗毛耸,索气侧足。

夜拊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

盖三日而后息也。

父老来唁,酒浆罗列,劳来僮仆,惧定而说。

理草木之既偃,辑轩槛之已折。

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阝贵缺。

已而山林寂然,海波不兴,动者自止,鸣者自停。

湛天宇之苍苍,流孤月之荧荧。

忽悟且叹,莫知所营。

呜呼,小大出于相形,忧喜因于相遇。

昔之飘然者,若为巨耶?

吹万不同,果足怖耶?

蚁之缘也吹则坠,蚋之集也呵则举。

夫嘘呵曾不能以振物,而施之二虫则甚惧。

鹏水击而三千,抟扶摇而九万。

彼视吾之惴栗,亦尔汝之相莞。

则向之所谓可惧者,实耶虚耶,惜吾知之晚也。

(有删节)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以五六月发         发:

发现

B.子盍备之备:

防备

C.会千车而争逐会:

聚集

D.忽悟且叹,莫知所营营:

办理,做

【解析】选A。

发:

发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选C。

都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B项,语气助词,用在表时间的词后/兼词,在哪里;D项,介词,表目的/介词,表修饰。

【知识拓展】

“焉”的意义和用法

“焉”在所选文言篇目里出现频率甚高,“焉”字的用法大致归纳如下: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2.相当于“于何”。

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大多放在句子开头。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二、疑问代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三、句中语气词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

13.下列直接体现飓风的凶猛的一项是 (  )

①庭户肃然   ②排户破牖   ③殒瓦擗屋

④势翻渤澥⑤夜拊榻而九徙⑥补茅屋之罅漏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②③④

【解析】选D。

题目要求是“直接体现”,而①⑤⑥都是从侧面表现飓风凶猛的。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详细描写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飓风来临时的情形,具体而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作者在描写飓风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表现了飓风来临时的凶猛。

C.飓风真正来临时,作者感到十分恐惧,不但一晚上换了多个地方,还通过占卜算出三天后才停息。

D.作者由飓风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那就是看待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如对大与小、忧与喜的看法。

【解析】选C。

C项中说通过占卜得知三天后才停息是错误的,应是“三天后飓风停息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来唁,酒浆罗列,劳来僮仆,惧定而说。

译文:

 

 

(2)湛天宇之苍苍,流孤月之荧荧。

译文:

 

答案:

(1)父老乡亲都来慰问我,摆满了酒浆,使来送的僮仆受到劳累,惊魂过后而心中喜悦。

(2)湛蓝的天宇茫茫一片,流动的孤月皎洁如荧。

附【译文】

《南越志》中记载:

熙安这个地方多飓风。

所谓飓风就是指的能吹向四方的风,经常在五六月间发生。

未到的时候,鸡不鸣,狗不叫。

又有《岭表录》中说:

秋夏之间有晕如彩虹,称之为飓风之母,这种情况下,必定有飓风。

在仲秋的傍晚,有客人敲我的门,指着像云一样的东西告诉我说:

“海气十分凶恶,凶多吉少。

从海中出现的断虹向北指,红色的云夹着太阳向南飘。

这是飓风将要来临,你做何防备呢?

”话还未说完,庭院就呈现出一片肃然之气,枯叶簌簌而下。

受到惊吓的鸟大声呼叫,受到恐吓的野兽迅速躲避。

忽然像野马一样飞奔,亦如六鹢遇到风退飞了回来。

吹打着洞穴像发怒一样,呼啸着吹着众穴。

我于是来到屋内坐下,整理衣服而改变脸色。

客人说:

“还未到,这只是飓风的前兆罢了。

”过了一会儿,拍打着窗户,瓦落屋倒。

吹打着巨石,揉拔着乔木。

气势犹如渤海翻腾,响震大地。

如卷起千尺高的波涛冲上百仞高的山谷。

狂风吹起,把泥沙吞掉,落地之下再次卷起。

犹如万马齐奔,千辆车争相追逐。

虎豹为之震慑惊心,鲸鲵为之奔跑践踏。

像钜鹿之战惊天动地;又如昆阳之役百万之众全军覆没。

我也是两股战战,毛骨悚立,屏气而几乎不敢站立。

夜里我拍打榻而搬动多次,白天,我又占卜了多次。

大概三天后停息了!

于是,父老乡亲都来慰问我,摆满了酒浆,使来送的僮仆受到劳累,惊魂过后而心中喜悦。

整理已经倒下的草木,修理早已折断的门窗。

修补茅屋上的漏洞

,塞上墙上的缺口。

只见山林寂然一片,海水波澜不动,动的和叫的都自动停止。

湛蓝的天宇茫茫一片,流动的孤月皎洁如荧。

我忽然有所感悟而叹息,不知该怎么办。

唉,小和大都是相对而说的,忧愁和欢喜都是因为所遇到的对象不同。

以前飘飘然的东西,真的是那么大吗?

从不同的方向吹来,果真让我们感到恐怖吗?

蚂蚁和蚋虫轻轻一吹就坠下和起来。

嘘呵之气曾不能震动任何东西,然而吹向这两只虫就使它们感到很是恐惧。

大鹏拍打三千里的水扶摇而上到九万里的高空。

他们看到我如此的战栗,也像我们看这二虫一样。

那么,以前所谓的让人感到恐惧的,是真的呢,还是虚幻的呢?

只可惜我知道的太晚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墨 竹 赋

[宋]苏 辙

  与可①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

客见而惊焉,曰:

“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

涵濡雨露,振荡风气。

春而萌芽,夏而解弛。

散柯布叶,逮冬而遂。

性刚絜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

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

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

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

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

睥睨墙堵,振洒缯绡。

须臾而成,郁乎萧骚。

曲直横斜,秾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

子岂诚有道者邪?

”[来源:

]

  与可听然而笑曰:

“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

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

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

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

猗猗其长,森乎满谷。

叶如翠羽,筠如苍玉。

澹乎自持,凄兮欲滴。

蝉鸣鸟噪,人响寂历。

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

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

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億。

至若丛薄之余,斤斧所施。

山石荦埆,荆棘生之。

蹇②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

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

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沍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

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

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

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

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

虽天造之无朕③,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

“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

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与可曰:

“唯唯。

【注】①与可: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擅长诗文书画,以善于画竹著称,是北宋著名画家。

和苏轼、苏辙是表兄弟。

②蹇:

指艰难。

③朕:

迹象或先兆。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物生之自然     信:

诚然,确实

B.庐乎修竹之林庐:

搭建茅庐

C.绝涧谷而蔓延绝:

横穿

D.蹇将抽而莫达达:

达到

【解析】选D。

达:

幼苗出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嗟壤同而性异羽化而登仙

B.视之良竹也固一世之雄也

C.猗猗其长,森乎满谷相与枕藉乎舟中

D.而养生者取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解析】选B。

助词,表判断。

A.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顺承关系。

C.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介词,在。

D.代词,代指庖丁/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

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B.在第二段中,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

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解析】选C。

“全放置于”表述错误,应为“不仅仅放置于竹子”。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

译文:

 

(2)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译文:

 

答案:

(1)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山林间空旷幽静,太阳出来。

(重点词语:

若夫、霁)

(2)虽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设的,可是这与我画墨竹又有什么不同呢?

(重点词语:

虽、朕、焉)

附【译文】

  文同擅长画墨竹,画出的竹子看起来和真的一样。

客人见到他画的竹子之后非常惊讶,说:

“大自然赋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

竹子受到雨露滋润,存在于天地间。

春天竹子开始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离竹壳,舒展为竹。

等到叶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长成了。

竹子性情刚直,长得姿态却娴雅妩媚。

历经寒暑变化,笑傲面对冰雪严寒。

草木所吸收的天地间浑然之气是一样的,嗟叹它们生长的土壤一样,但是性情却不一样。

确实万物生长有其天然的

本性,除了造物主谁能够驾驭得了?

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

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

画出的竹子弯直横斜,粗细高低,形态各异。

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

你难道就是那得道的人吗?

  文同听过了之后微笑着说:

“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这种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

我开始在高山的南面隐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视听淡漠,对外界无牵挂。

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

在竹林间吃饭,在竹阴下睡觉休息。

看到竹子形态体貌的变化很多。

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山林间空旷幽静,太阳出来,竹林就显得特别秀丽茂盛,布满了整个山谷。

竹叶像是翠鸟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非常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来了。

只有蝉和鸟在林间鸣叫,人的声音寂寞而寥落。

我顺着风长啸一声,终日看着那苍茫的远方。

新的竹笋带着笋壳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长,穿过涧谷蔓延开来,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孙。

到了被斧头砍过,比较稀薄的地方,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竹在那种地方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伸展开,虽欲倒却顽强支撑着,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形状却更加奇特。

狂风怒号的天气,天寒地冻,叹息别的树木即使很粗大却没有自持。

竹却依旧在严寒之后苍翠,没有那种可怜的姿态,使自己与松柏同列,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这就是竹子为什么称之为竹了。

我一开始见到竹子就很喜悦,现在这种喜悦的感觉已经融入自己身体里了。

来了兴致之后,挥毫泼墨,那真切的竹子就在眼前了。

虽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设的,可是这与我画墨竹又有什么不同呢?

  客人(听了之后)说:

“我从前听说,庖丁是个杀牛的厨师,但是学养生的人从他那里学到了养生的道理;轮扁是制造车轮的木匠,读书的人却从中学到了读书的道理。

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难道不对吗?

”文同听过之后说:

“大概是这样子的吧。

四、素材积累运用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运用角度的提示,看看还能运用到哪些作文话题之中。

水、月、

人都有变与不变的一面:

“逝者如斯”是水之变,“未尝往也”是水之不变。

“盈虚如彼”是月之变,“卒莫消长”是月之不变。

人呢,生老病死是人之变,代代传承、信念不死、精神不朽是人之不变。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

变与不变的哲理,引人深思。

文中的“变与不变”是作者在观赏自然景物时得出的人生感悟,他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眼前之景,得出这“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来,不能不让我们佩服作者深刻的思维;《赤壁赋》告诉我们:

对待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去看,不能只执其一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

、豁达地面对周围的一切。

运用角度:

“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等。

这个作文素材还可运用到与“     ”“     ”等话题相关的作文中。

答案(示例):

坦然 辩证地看问题

【强化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

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qú,清瘦)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注]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

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一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有删改)

【注】黾勉:

努力。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

贬谪

B.无所甚好好:

喜欢

C.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凡:

一共

D.

以犯世患患:

担心

【解析】选D。

患:

灾难。

2.下列全部表现苏轼对陶渊明的赞誉的一项是 (  )

①然其诗质而实绮

②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④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

⑤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

⑥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解析】选B。

全部表现苏轼对陶渊明赞誉的是①②③⑥,④是苏辙对陶渊明的评价,⑤是苏辙对苏轼的诗的评价,因此排除A、C、D三项。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并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的原因。

B.苏辙对苏

轼的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

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解析】选C。

“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错误,“性刚才拙”是陶渊明临死前信中的自我评价。

4.翻译下面句子。

(1)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译文: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译文:

 

 

答案:

(1)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

(2)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附【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

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

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地理历史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

只是喜欢写诗。

他写的诗内容精到深刻,形式华茂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

“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

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

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

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

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

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

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

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

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

‘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

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

于是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