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2673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docx

《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docx

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

康乐县关于“做好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材料

根据州发改委《关于做好省发改委开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主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对我县发展中的情况和问题、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作好扶贫工作作了认真的思考。

   一、贫困地区发展中的情况和问题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南端,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

全县辖5个镇、10个乡、15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614个合作社。

总人口24.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2万人,占总人口的94.55%。

有耕地面积32.4万亩,其中山地24.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38%,川地8.3万亩,占25.62%,有效灌溉面积10.04万亩,占30.99%。

有汉、回、东乡等9个民族,汉族占44%,少数民族占56%。

   近五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州委“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的发展思路,突出“抓项目、强产业、兴教育、解难题、促发展”的工作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到2006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5.52亿元,比2002年增长51.7%,年均增长11%;农业总产值3.41亿元,增长47%,年均增长10.1%;工业增加值3736万元,增长53.7%,年均增长11.3%;财政收入达1943万元,增长37.3%,年均增长8.4%;乡镇企业总产值达6.5亿元,增长83.1%,年均增长1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45元,增加364元,年均增长7.5%。

具体表现在:

   ——发挥区位优势,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县在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开发中药材、洋芋、沙棘、旅游、水能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康美”牛业、“康兴”羊业有限责任公司,“康美”牛业已被命名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与“全国扶贫龙头企业”。

在两大龙头带动下,规模养殖蓬勃发展,到2006年底,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18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5580户,畜牧业总产值达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农民年人均牧业收入达4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

   ——多方并举,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采用国家投资、民间融资、招商引资和多方并举,多轮驱动的办法,先后实施了畜牧世行贷款、国家级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滨河文化中心、康上路、康苏路、洮河莲麓电站、嘉兴润苑小区等重点项目202项,总投资达21.95亿元,特别是2005年引进资金达6.5亿元,占全州的三分之一,是康乐历史上引进资金最多的一年。

   ——优化融资环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按照“两置换、一保障”的要求,完成麦芽厂、民贸公司等10户国有企业的改制,对176名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国有企业基本实现了民营化。

全县民营企业发展2108户,民营经济总产值达6.59亿元,年均增长16%,民营经济增加值达8726万元,年均增长16%,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由26.2%提高到30.8%。

先后建成了县城牲畜交易市场、草滩综合市场等12个农贸专业市场,发展了连锁经营、超市等新型经营业态。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5亿元,年均增长13.65%。

   虽然我们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新的成绩。

但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人地矛盾突出,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规模有限,缺乏大项目、好项目,对发展的拉动力不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有些体制不健全,缺乏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办事机制,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以上及其它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和制约,虽然我县贫困人口数量在逐年减少,但贫困人口的减贫幅度不大,尤其是绝对贫困人口,每年平均解决温饱的人口还不到2000人,剩余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的难度加大。

从2001年到2006年,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数依次为3500人、5400人、6600人、6500人、7700人、8000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数依次为2500人、2400人、2100人、1400人、1100人、1300人)。

同时,由于部分已解决温饱群众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抵御自然灾害、市场影响等风险的能力弱,还有一部分本来不是贫困人口,但生活条件并不宽裕的群众,都因受到自然条件、市场竞争、自身素质等主客观因素以及因病、因供子女上学等原因的影响,人均收入逐年降低,降至温饱线以下,成为贫困人口。

返贫人口逐年增多,返贫现象普遍发生。

   据调查,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依然较大。

到2006年底,全县有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865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4.86万人,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1.26万人,因病、因残、因灾、因上学、因婚丧嫁娶致贫户2.53万人,共有贫困人口8.65万人,占农业人口的比率高达37%。

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莲麓、景古、五户、西南部上湾、鸣鹿及北部流川、白王八乡(镇),有贫困人口5.76万人,占贫困总人口的66.92%。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63个贫困村,共有贫困人口6.12万人,占贫困总人口的70.75%。

这些贫困村大都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贫困村农民群众收入水平整体不高,生活困难,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难度较大,速度较慢。

   科学分析和判断发展形式,在新时期,我们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继续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步伐,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后续优惠政策,有利于我县争取生产性、财源性优势产业项目。

二是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投资导向和重点逐步转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改变我县农村面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好“三农”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是国家将我县列入扶贫工作重点县,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有利于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四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快农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五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在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逐步加快,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将全面建立,各项支农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步步增强。

六是兰临高速公路的建成,缩短了与发达城市的距离,形成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

七是全县各族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非常迫切,多年来求进步、谋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所有这些,都为以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和问题

   自2001年康乐县被国家列为扶贫工作重点县以来,县委、县政府以扶贫开发工作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一体两翼”战略,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扶贫和社会帮扶,积极创新和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努力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2006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从2000年底的1.17亿元增加到3.41亿元,增加2.24亿元,年均增长31.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底的971元增加到1445元,增加474元,增长48.8%;绝对贫困人口由2.34万人减少到1.26万人,有1.08万名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低收入人口由7.55万人减少到4.86万人,有2.69万名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

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是:

   1、突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项目。

我们始终把实施好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作为扶贫工作中的重头戏。

从2001年开始,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032万元,先后在全县36个贫困村实施了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一是着力解决农村“五难”问题,全面改善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

累计为贫困村新修人饮工程18处,解决了3480户,15460人,2880头(匹)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新修提灌工程4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50亩;修建U型导洪渠450米,治理河道500米,修建防洪河堤600米,更换输水管道1300米;整修农村道路14公里,新修农路92公里;修建文化卫生培训设施19处,为26个村委会新修办公室130间,购置办公桌凳78套;为10所村小学新修厕所30间,围墙3200米,购置课桌凳50套;为658户贫困群众修建“灾民建房”、“乐民新居”1974间。

二是突出发展增收产业。

共扶持3200户群众修建暖棚圈舍6900间;扶持1800户群众种植中药材5600亩,集中连片种植花椒1000亩,饲草4550亩;扶持1800户群众完成经济林苗木繁育2780亩,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50座50亩,建成小麦、蚕豆、油菜等良种基地1500亩;举办以暖棚养畜、饲草青贮氨化、膜侧当归栽培、玉米间作套种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班140期(次),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员1.7万人。

三是积极落实资金滚动发展模式。

2006年,按照“投牛还犊、投羊还羔”的操作流程,在7个整村推进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1.35万元,为第一轮765户修建了2295间暖棚圈舍的贫困养殖户购买发放基础母牛758头,小尾寒羊母羊35只。

四是认真实施“少生快富”项目扶贫工程,在13个整村推进村落实扶贫资金125万元,按照奖励标准,为288户采取了长效节育措施的计划生育贫困户修建暖棚圈舍120间,建房24间,发放基础母牛581头,绵羊179只。

五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

经过多方争取,省、州、县三级帮扶单位及有关部门共为36个整村推进项目村投入资金8872万元,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180万元,累计达9052万元。

   2、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全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

持续推进蚕豆、药材、油菜、洋芋、玉米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在我县莲麓、景古、五户、草滩、鸣鹿、八松等乡镇建成优质蚕豆生产基地2.96万亩,中药材基地5万亩,油料生产基地3.19万亩;在胭脂、上湾、虎关、流川等乡镇建成加工型高淀粉洋芋生产基地5.53万亩,地膜玉米基地4.89万亩。

同时,大力培育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大龙头带动大产业。

着力做强畜牧产业,培育建成了投资5600万元的康美牛业和投资4500万元的康兴羊业两大畜牧产业龙头企业。

合理开发中药材产业,建成投资6000万元的莲花山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加大对中药材的精深加工力度,实现产品转化增值。

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引进投资4.72亿元,装机容量6.6万千瓦的洮河莲麓电站建设项目和总投资4800万元、装机容量6000千瓦的冶木河二级电站建设项目。

着力开发旅游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投资1286万元的莲花山旅游专用道建设项目,建成了莲花山、药水峡渡假村,年接待游客达3.75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达375万元。

注重开发沙棘产业,与甘肃大业公司合作,建成13万亩沙棘基地和总投资3300万元的甘肃大业沙棘公司康乐制品厂。

开发洋芋产业,先后建成兴康公司、陇中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等加工企业,年加工洋芋1.8万吨,创产值905万元。

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了投入回报率;通过优势资源开发,不仅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而且带动了产业发展,合理调整了生产结构。

   3、大力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和输转,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和劳务产业。

近年来,我县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按照不同层次和不同务工需要,加强了对外出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依托在县内建立的县职校、县农机学校、县塑料制品厂、景古镇培训点和在县外建立的北京富平学校、北京保安公司、江苏南通电子操作培训点等19个劳务培训基地,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156期,培训电动缝纫工、微机操作员、电焊工、瓦工、农机修理员、油漆工、保安、家政服务等务工人员14740人,发放劳务培训费36万元。

另一方面,多方联系,拓宽输转渠道,加大组织输转力度。

全县累计输转务工人员21.6万人,其中组织输转6.3万人,自谋输出8.53万人,就地转移6.77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91亿元。

   4、加强新农村试点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006年年初,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县委、县政府把整村推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科学地编制了《康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康乐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附城镇刘家庙村建设规划》和《康乐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莲麓镇足古川村建设规划》。

在试点工作中,在刘家庙村完成投资166万元,其中群众投资71万元,国家财政扶贫资金90万元,引进资金5万元。

扶持210户贫困群众修建暖棚圈舍628间,发放基础母牛207头;发展订单农业,种植啤酒大麦100亩,青杆饲料玉米260亩;建成年产量1000万块砖的砖厂一个,建成沼气池40座;硬化村社道路230m2,整修村庄农路13条3186米,建造涵洞11个,过水便桥28座,埋设过水管道212节,234米;建成村文化卫生活动室4间60m2,维修村小学校门一座;购置发放多功能农机具4台(套);实施“户户通电话”工程,使全村电话入户率达到100%;举办科技培训6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425人(次)。

在莲麓镇足古川村投入资金12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0万元,国家财政扶贫资金90万元。

扶持94户贫困群众修建暖棚圈舍281间,发放基础母牛109头;建成人饮工程1处,解决了70户,295人,30头(匹)大家畜的饮水困难;整修村社道路3公里;维修村小学围墙150米;建设文化设施,维修村戏台1座;为实施好“农家乐”工程,连片征收建房用地70亩;配置发放多功能耕作机4台(套);举办科技培训班5期,培训农民技术员350人(次)。

经过初步建设,试点村农民增收有了新途径,村民综合素质有了新提高,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

   5、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努力促进贫困乡村实现跨跃式发展。

近年来,我县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重点抓了种子工程、畜禽良种的繁育和更新。

共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70万元,主要是在流川苏家、胭脂唐哈、草滩拉麻山、八松新庄、虎关吴坪、康丰杨台等15个村引进航天大豆、低芥酸油菜、脱毒洋芋、冬小麦、地膜玉米等15个新品种,扶持1650户贫困群众种植优良品种面积达4125亩;扶持莲麓地寺坪、景古线家滩、五户汪滩、草滩达洼河等10个村450户贫困群众引进良种肉牛220头,良种羊400只;扶持康丰辛雍家、景古八字沟、温家河、五户下窑、元树、草滩多乐、胭脂西坡等20个村2000户贫困群众种植以柴胡、秦艽、黄芪为主的中药材5500亩;举办以暖棚养畜、饲料青贮氨化、当归膜侧栽培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46期,受训的干部及群众人数达3800人(次)。

通过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科技培训活动,提高了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率,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应用步伐。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农业基础建设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狠抓了四项建设。

一是梯田建设。

采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人机结合,连片治理的办法,累计建成标准梯田5.62万亩。

二是小型水利建设。

累计维修各类水利工程185处(座),重点实施了南、北部人饮工程、三岔河防洪治理、农业综合开发、药水灌区九坪渠改扩建、景古城坪喷灌等项目,解决了农村8.2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集雨节灌水窖5180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600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31.4平方公里。

三是道路建设。

重点完成了康苏路、康上路改造铺油工程等交通项目,改造乡道2条,25.3公里,改造农二级路23条131.4公里,整修村社道路300条,350公里,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达186.5公里,乡道油路通达率达80%,村道改造率达85%。

四是生态工程建设。

坚持扶贫开发与退耕(牧)还林(草)相结合,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0.65万亩,天保工程管护面积18.9万亩,公盖林建设10万亩,“三北”四期工程建设0.3万亩,完成124公里绿色长廊建设,森林覆盖率达22.5%。

   7、建立长效机制,积极开展社会帮扶工作。

省委办公厅、省财政厅、省直机关工委等5个省级帮扶单位,州地税局、州防疫站、州农发行等14个州级单位,125个县级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按照国务院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精神,以帮助改善贫困乡村农业生产条件、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为重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省、州、县144个帮扶单位的5650名干部与7266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累计为贫困户捐现金251.7万元,捐送面粉130吨,化肥348吨,衣物4.88万件,捐羊1560只,鸡49590只,饲料52吨,地膜23吨,维修学校7所,新修农用桥3座,修建人饮工程1处,举办科技培训班91期,培训农民技术工1.65万人,救助学生2051名,联系输转劳务13.5万人(次)。

   尽管我们在近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整村推进资金投入不足。

整村推进村普遍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严重滞后,项目实施量大面广,由于国家投入资金有限,群众自筹能力差,资金整合难度大,导致整村推进投入资金与群众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二是部分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

由于对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五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村社道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车能力弱,晴通雨阻的简易农机道占50%以上;有7.94万人、2.3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有困难;部分村小学教室破旧,办公室设施简陋,缺乏师资力量;有1500户,7300名特困群众的住房有困难;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无麻醉机、心电图机、X光机;有线电视信号覆盖率非常低,农村信息闭塞。

三是贫困村经济结构还不合理。

贫困村经济仍然是典型的农耕经济,畜牧、中药材、洋芋等产业在绝大部分村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带动幅射力不强,大部分村还没有配置起赖以增收的主导产业。

四是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不够。

科学技术在扶贫开发和推动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县而言,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科技培训机制,仍以群众自发式依靠科技为主,以政府为导向的科技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扶贫开发主体动力不足。

贫困村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广大贫困农户是扶贫开发的主体,开发式扶贫必须使他们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依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完成。

但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扶贫开发主体动力明显不足,一方面,贫困农户自身积累不足,发展空间有限,对自身生活水平的要求过低,缺乏自身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扶贫项目诱导贫困农户参与精准度不够,行之有效的扶助贫困户的政策措施偏少,贫困人口受益率低。

六是扶贫开发缺乏制度创新。

在扶贫内容上,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轻建立使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在扶贫政策上,重上级扶贫政策的被动落实,轻结合本县实际的自我创新。

在扶贫对象上,缺乏积极的、明确的、动态的、精准的识别和瞄准机制。

在扶贫资金使用上,还没有形成多元投入,捆绑使用、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投入机制。

   三、意见和建议

   1、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围绕农村农民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方面的涉农资金,集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产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继续实施产业扶贫战略,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继续加大对“康美”牛业、“康兴”羊业、莲花山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龙头企业树立质量、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壮大生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围绕我县资源开发,着力培育畜牧、中药材、洋芋、沙棘、旅游、水能资源开发等主导产业,尽快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3、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去年,我县附城镇刘家庙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试点项目建设,该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增收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0元,比全县增长速度124元提高56元。

恳请省上将我县确定的“农家乐”建设试点村莲麓镇足古川村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逐步将莲麓河口、康丰段家坪、虎关三十铺、流川范家、八松列洼、鸣鹿郭家庄、上湾上湾、五户丁滩、景古秦家河、苏集苏集10个村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给予帮助扶持。

   4、大力支持我县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和输转工作。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技能培训的原则,加大劳务培训输转的投入力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

同时,加强与沿海发达城市用工地区和单位的联系与衔接,为我县争取更多的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名额。

   5、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扶贫投入。

按照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分工协作的要求,坚持“渠道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则、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交通、水务、农林、教育、卫生等各部门支农资金向贫困村倾斜,集中向贫困村投入。

联系争取更多的省、部级单位和部门对口帮扶我县贫困村,吸引各种所有经济组织,外援项目参与我县的扶贫开发。

   6、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一是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好贫困农民看病难问题,遏制农民因病返贫现象。

二是建立农村贫困生救助制度,保证贫困生上起学,不因上学而致贫。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能力和弱智、低能的贫困群体、农村特困人口建立长效、稳定的救助机制,确保稳定解决温饱,全面稳步推进农村脱贫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