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2640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docx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年级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docx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新高考)(总8页)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新高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

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

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

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河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

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

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

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

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

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

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

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

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

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

于此,我们知道了。

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

便是小说的文字。

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

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

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

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

况且一部小说。

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

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

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

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

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

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

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

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

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具有的说,真值得说:

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

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两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

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牌益。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

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

《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

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

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

一一这是玩笑了。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

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

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

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

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

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

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

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

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

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

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

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

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字:

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

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

很省钱的。

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

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舒晋瑜:

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

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舒晋瑜:

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

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舒晋瑜:

《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

比较大,我的好友现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老舍认为我们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

戏剧等品做不到这一点。

B.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

C.华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

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

歪着长”“我的好友现余亮曾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氨更加融治。

2.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老舍认为读小说时,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

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而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

D.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

拓深,拓广访谈内容。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3分)

A.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B.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者看吗?

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4.阅读小说时,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析。

(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

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

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

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

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

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

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

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

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

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

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

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

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

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

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

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

好一个“幽谷美人”!

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

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

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

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

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6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9.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

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0----14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

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

“王佐才也。

”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

“子当以是进。

”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

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

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

弼叹曰:

“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

”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

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

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

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

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

“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

”修顿首贺。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

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退休。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

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

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

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

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

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4.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暮春

王禹稱①

寂寞红芳又一年,老郎空解惜春残。

才闻莺啭夸杨柳,已被蝉声哭牡丹。

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藉两梁冠②。

酒罇何必劳人劝,且折余花更尽欢。

[注]①王禹稱:

北宋诗人、散文家,因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调。

②梁冠:

有横脊的礼冠,古代帝王大臣所用的冠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题目看,本诗描写晚春景物,既有惜春之意,又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B.赏花、磨剑、喝酒等一系列动作,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

C.作者着一“老”字,表明自己年事已高,对比青年时代,感叹青春易逝。

D.作者借景抒情,抓住了景物跟独特感受的契合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16.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千古常新的江山,想起曾经叱咤风云的许多历史人物,不禁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典故表现求贤若渴的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___________         。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坑,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

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象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

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

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

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

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__________。

18.下列各句中与文中画线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

A.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C.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D.晴空之下,牛儿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

“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

①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主张。

②“停课不停学”对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持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也要防止落实过程中的异化和走偏。

③有一线教师反应,个别学校超前讲授,以“不停学”之名,行提前教学和假期补课;④给仍处于假期中的学生不仅增加额外负担,也让“停课不停学”的内涵被曲解,背离了假期定位和政策初衷。

⑤每临大事有静气,教育尤是如此。

⑥我们期待,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更多学校、教育机构、家长能保持一份静气与定力,⑦让教育能始终沿着情怀、温度的方向稳健前行。

⑧这不仅是学生之需,也是未来之需,国家和民族之需。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5分)

欧盟委员会主席在欧洲议会发表“盟情咨文”,其中提到的新的欧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引发外界普遍关注。

根据咨文,为确保2050年实现“碳中和”,欧委会决定将2030年温室气体阶段性减排目标比例从此前的40%提升至55%。

西欧、北欧国家对于欧委会的政策调整普遍持支持态度,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成员国的环境部长则联合向欧委会致信,希望欧盟在制定新的气候目标时充分评估其可能对上述国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压力。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交往中,人们往往因某方面的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较近,同时疏远、排斥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人。

面对这样的交往,有人觉得趋同会给和带来快乐、和谐;也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多样性的缺乏,还可能会影响到认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系列周测四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A2.D3.A

4.①老舍的“念着玩”指随便一看,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只供消遣;②毕飞宇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读。

5.①首先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说明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②进而谈论了小说较哲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的优势,点明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③最后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

6.D   7.D   

8.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

(分析本身的作用)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

(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9.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内容主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

(艺术效果)

10.B   11.B   12.D   

13.

(1)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14.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

二是有效动员官员。

三是鼓励民众自救。

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