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2496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docx

《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docx

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

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

第一部分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共40分,单选。

2.名词解释共10分。

3.简答题1道或2道,每题5分。

4.问答题2道,10分。

5.原文阐释15分。

第二部分考试重点

第一类:

老师明确提出的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共10分):

1.广义伤寒(P7):

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2.狭义伤寒(P7):

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3.合病(P13):

凡两经或者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4.并病(P13):

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

5.直中(P13):

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而直犯三阴者为直中。

6.太阳病(P17):

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浅表所出现的病证。

7.酒客(P30):

嗜酒之人。

8.喘家(P32):

指素有喘证之人。

9.白饮(P58):

又作白米饮,即米汤;亦有说指白酒。

10.四逆辈(P195):

辈指一类的意思。

四逆辈即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二、简答题(1道或2道,每题5分):

1.何谓坏病?

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即辩证的治疗原则)(P66)

答: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病情恶化,证候错综复杂,难以六经证候称其名者。

治疗原则: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坏病变化复杂,证候多端,必须由医生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脉证,辨明既往用过何种误治方法。

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诊断,运用理法方药的知识,准确辨证,按证立法,依法选方。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治疗坏病的原则,而且也是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对治疗其它各种疾病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白虎加人参汤证,为何会有口大渴、口大烦渴不解?

(P138)

答:

病因:

伤寒汗吐下后,邪入阳明,或伤寒邪气自传阳明。

口大渴的原因:

胃中津液耗伤,舌上干燥而烦,里热伤津,津伤则饮水自救,故见口渴。

口大烦渴不解:

大烦渴者为心烦之甚,口渴之极。

因热盛耗气,气伤则不能将水化为津液,故饮水数升而口渴不解。

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腹胀满的病机是什么?

是实证、虚证、还是虚实夹杂的腹胀满?

(P87)

答:

病机:

气机壅滞,脾虚不运。

即,发汗太过,使脾气脾阳损伤,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湿聚为痰,痰湿阻滞,气机不利,故腹胀满。

证属虚中夹实。

 

三、问答题(或类证鉴别题;2道,每题10分):

1.桂枝汤,方后注。

(其为外感病的治疗基本准则,重点是服法,如啜热稀粥等)(P24)

答: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汤方后注: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后注中煎服法注意事项:

浓煎1次,分3次温服。

服药后令病者喝热稀粥,并加衣被,使全身微汗为佳,不可过汗,是既住汗源,又防伤正之法。

一服汗出病解即止。

若不汗,可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

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

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他变化。

2.治疗痛有几个方?

答:

3个。

麻黄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附子汤证皆可以见到身疼痛。

麻黄汤(P37):

此证的身疼痛为寒邪闭表,寒邪凝滞肌肤,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所致。

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其脉当见浮紧。

桂枝新加汤(P36):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的身疼痛,是因为汗后营气被伤,肌肤失养,不荣则痛所致,其脉当见沉迟。

附子汤(P210):

此证之身疼痛,是由于肾阳虚衰,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所致,其证还当见手足寒,背恶寒,其脉则见沉象。

3.治疗喘的有几个方?

答:

5个。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证(P37):

因风寒外束,肺气闭郁而致,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治当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小青龙汤证(P51):

因风寒束表,内有停饮而致,证见发热恶寒,干呕咳喘,脉弦紧,治当外散表寒、内消水饮。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P32):

因营卫不和,肺气失宣所致,证见发热恶风,汗出而喘,脉浮缓,治当调和营卫,降气定喘。

麻杏甘石汤证(P75):

因邪热壅肺,肺气不得宣降而致,证见汗出而喘,治当清热宣肺平喘。

葛根黄芩黄连汤(P77):

因太阳病误下,致里热夹表邪下利,证见下利不止、发热恶寒、肺气不利、喘而汗出,治当清热止利,兼以解表,重在治利,而非治喘。

4.治疗下利的有几个方,如何鉴别?

4.1葛根黄芩黄连汤(P77)与桂枝人参汤(P89)怎么鉴别?

答:

相同点:

二者同为表证误下,而形成下利又兼表证的发热,皆可称为协热下利证。

不同点:

两者有本质区别。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为表里皆热,桂枝人参汤证为表里皆寒。

前者因表证误下,从热而化,证见下利粘秽、喘而汗出、脉促,属热利,治以清热解表。

后者因表证误下,从寒而化,证见下利稀薄、心下痞硬、脉迟弱,属虚寒利,治以温中解表。

4.2白头翁汤(P235)和桃花汤(P212)怎么鉴别?

答:

相同点:

二者皆可见下利便脓血。

不同点:

桃花汤证为下利滑脱不禁,脓血颜色晦暗,腥冷不臭,口淡不渴,属脾肾阳虚,下焦不固,治宜温中祛寒,涩肠固脱;白头翁汤证属湿热下利,证有里急后重,大便不爽而带有红白粘液,血色鲜红,重者可见纯脓血便,伴见口渴,舌红,腹痛,病机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或者属大肠湿热,治宜清热燥湿,晾肝解毒。

四、原文阐释题(15分)(加标点,是什么方证?

病机?

每个证状的机理?

治则?

方药?

1.桂枝汤证(P24)

答:

原文标点: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证。

病机:

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症状机理: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卫气为风寒之邪所伤,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而肌腠疏松,故见恶风寒;头痛--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所致;鼻鸣--外邪犯表,肺窍不利;干呕--风邪袭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胃气上逆。

治则: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方义:

桂枝--辛温散寒,祛风寒;生姜--辛甘化阳,助卫阳;甘草、大枣、芍药--甘酸化阴,养营阴;五药相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

此方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

2.小青龙汤证(P51)

答:

原文标点:

伤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

病机:

风寒束表,卫闭营郁,水饮内停。

症状机理:

干呕--水饮犯胃,胃气上逆;发热--表邪未解,尚应有恶寒,无汗,脉浮紧;咳或喘--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因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常随三焦气息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

水饮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上乏,或可有口渴,一般表现为可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水走肠间,浑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不利,则噎。

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

治则:

发汗解表,温化寒饮。

方药:

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方义: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桂枝--助麻黄增强解表通阳散寒之力;细辛、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止呕;干姜--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姜、辛、麻不致辛散太过;芍药--酸敛护阴,且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炙甘草--和中护正,调和诸药。

3.小柴胡汤证(P177)

答:

原文标点: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病本证。

病机:

邪客少阳,经腑不合,三焦不利。

症状机理:

胸中烦而不呕--若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口渴--邪热伤津;腹中痛--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络不和;心下悸,小便不利--少阳三焦失畅,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水气凌心;不渴,身有微热--太阳表邪未罢;咳--水饮犯肺,肺气上逆。

治则:

和解少阳,条达枢机。

方药:

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义:

药分三组。

一是柴胡配黄芩。

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

二药相合,经腑同治,清疏并行,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半表之邪从外而解,半里之热从里而彻。

二是半夏配生姜。

一则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一则佐柴芩以疏郁逐邪;一则行甘枣之泥滞;一则化痰消饮,以利三焦之畅达。

三是人参、甘草、大枣相配,其用有三:

一者,扶正祛邪。

因病入少阳,正气有衰,故以此益少阳正气,助正抗邪。

二者,防邪内入。

因少阳为阴阳之枢,正虚之时,外邪易入三阴,故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预为固护,使邪气不得内传。

三者,抑柴芩之苦寒,以防伤害脾胃之气。

4.真武汤证(P92)

答:

原文标点: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阳虚水泛证。

病机:

肾阳虚衰,水气内停。

症状机理:

发热--发汗太过,损伤少阴阳气,少阴阳虚,虚阳外越;心下悸--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头目眩晕--水邪上冒轻窍;筋肉跳动,振颤欲仆--阳虚,筋脉失于温养,加之水邪外浸,故身体肌肉跳动。

治则:

温肾阳,利水气。

方药: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炮附子。

方义:

附子--辛热,下温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以健脾,是制水之中而有利水外出之功;芍药--一可敛阴和营;二可至附子之刚燥;三可利尿去水。

第二类:

老师划的复习范围

1、六经病提纲证。

(老师曾经提及,考法不详)

1.太阳病提纲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P18)

2.阳明病提纲证: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P130)

3.少阳病提纲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P176)

4.太阴病提纲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P195)

5.少阴病提纲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P204)

6.厥阴病提纲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P228)

2、书上所划60余条文。

(5月8日所划重点条文)

1.P7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

2.P13合病、并病、直中的概念

3.P18太阳病提纲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4.P19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5.P19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

6.P24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复习:

方后注、病因、病机、药物组成、煎法、服法)【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7.P28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

8.P29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原文】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

9.P30酒客名词解释

10.P31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

11.P32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

12.P32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

13.P32喘家名词解释

14.P34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15.P36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新加汤证:

【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

16.P37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重点为病因、病机)【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17.P46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汤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18.P49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大青龙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

19.P51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小青龙汤证: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20.P58太阳病里证-蓄水证-五苓散证: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21.P58白饮名词解释

22.P61太阳病里证-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

23.P66治则及辩证要点-变证治则: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上)

24.P71太阳病变证-热证-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6)

25.P75太阳病变证-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26.P75太阳病变证-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原文】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2)

27.P80太阳病变证-心阳虚证-桂枝甘草汤证: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

28.P83太阳病变证-心阳虚证-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7)

 

29.P84太阳病变证-水气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原文】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5)

30.P85太阳病变证-水气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31.P87太阳病变证-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6)

32.P88太阳病变证-脾虚证-小建中汤证:

【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

33.P89太阳病变证-虚证-脾虚证-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

34.P92太阳病变证-肾阳虚证-真武汤证: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

35.P96太阳病变证-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

【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

36.P102太阳病变证-结胸证-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证: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

37.P107太阳病变证-痞证-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

38.P109太阳病变证-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39.P111太阳病变证-痞证-寒热错杂痞证-生姜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40.P112太阳病变证-痞证-寒热错杂痞证-甘草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

41.P113太阳病变证-痞证-痰气痞证(旋复代赭汤证):

【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61)

42.P116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3)

43.P130阳明病-阳明病提纲证: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44.P133阳明病-阳明病脉证:

【原文】问曰: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

45.P138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46.P152阳明病实证-润导法-麻子仁丸证:

【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7)

47.P160阳明病变证-发黄证-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自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6)

48.P163阳明病变证-发黄证-湿热发黄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62)

49.P176少阳病提纲证:

【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

50.P177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

(重点学方后注的加减法)【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51.P180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

【原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

52.P180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

【原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

53.P183少阳病兼变证-桂枝柴胡汤证: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

54.P185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

55.P195太阴病提纲证:

【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

56.P195太阴病本证-治则:

【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

57.P195四逆辈名词解释

58.P197太阴病兼变证-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

59.P204少阴病提纲证:

【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

60.P209少阴病本证-少阴寒化证-真武汤证: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

61.P212少阴病本证-少阴寒化证-桃花汤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6)

62.P212少阴病本证-少阴寒化证-桃花汤证: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

63.P213少阴病本证-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3)

64.P214少阴病本证-少阴热化证-猪苓汤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

(319)

65.P215少阴病本证-少阴阳郁证-四逆散证: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

66.P228:

厥阴病提纲证:

【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

67.P228厥阴病本证-厥阴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

68.P232厥阴病本证-厥阴寒证-当归四逆汤证: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1)

69.P235厥阴病本证-厥阴热证-白头翁汤证: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1)

70.P236厥阴病本证-厥阴热证-白头翁汤证:

【原文】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