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夯方案最新.docx
《试夯方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夯方案最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夯方案最新
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审批表
渝市政竣-5
工程(或单位工程)名称
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名称
试夯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主要内容:
一、工程概况
二、试验依据
三、试验目的
四、试夯区域选择
五、试夯施工准备
六、试夯施工流程
七、试夯施工方法
八、试夯检测、分析及结论
九、质量保证措施
十、排水保证措施
十一、安全保证措施
十二、试验成果提交
施工单位(公章)
技术负责人:
项目经理:
年月日
监理单位审查意见:
监理单位(公章)
总监理工程师:
年月日
建设单位审核意见:
建设单位(公章)
项目负责人:
年月日
工业园区临港移民生态园居民
拆迁安置区一期市政工程
试
夯
施
工
专
项
方
案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日期:
2013年8月27日
一、工程概况…………………………………………………………………………
二、试验依据………………………………………………………………………
3、试验目的………………………………………………………………………
四、试夯区选择…………………………………………………………………………
五、试夯施工准备……………………………………………………………………
六、试夯施工流程……………………………………………………………………
七、试夯施工方法……………………………………………………………………
八、试夯检测、分析及结论………………………………………………………
九、质量保证措施……………………………………………………………………
十、排水保证措施……………………………………………………………………
十一、安全保证措施…………………………………………………………………
十二、试验成果提交…………………………………………………………………
1、工程概况
1、工业园区临港移民生态园居民拆迁安置区一期市政工程位于开县渠口镇,共新建9段市政道路:
1号、2号、3号和4号道路全长均为500.645m,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20km/h,双向两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16m;1-2和3-4号路道路全长均为70.01m,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20km/h,双向两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12m;C4号路道路全长为500.645m,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3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20m;C5和C6号路道路全长均为368.525m,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3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20m。
2、试夯区域填料性质:
地表以新近填土为主,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强~中风化泥岩、砂岩,中-厚层状构造。
二、试验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5.《强夯地基技术规程》(YST209—92)
6.《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7.《开县工业园区临港移民生态园居民拆迁安置区一期市政工程施工图》(CQ2013SS-027)
三、试验目的
1、通过试验,摸索并总结出在施工组织方案中已确定的施工机械、测量设备、试验规程等条件下分别对开挖6m、开挖2m施工区域强夯施工时的最佳夯击遍数、夯点间距。
2、通过试验来确定相应夯能的夯击遍数,在取得监理工程师认可后,即作为后续现场施工的依据和参数,以指导全面强夯施工并达到设计质量标准。
四、试夯区选择
由参建各方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指定区域进行试夯,共同选定两块试夯区域(二次强夯与一次强夯区域各选一块,每试夯面积约2000m²),见下图:
五、试夯施工准备
1、参加人员
1)项目业主:
序号
姓名
职务
1
2
2)监理单位:
监理工程师、现场专职监理工程师。
序号
姓名
职务
1
2
3
3)跟踪审计:
序号
姓名
职务
1
2
4)设计单位:
序号
姓名
职务
1
5)施工单位人员
序号
姓名
职务
1
2
3
屈英全
施工负责人
4
6)实验施工机械
机械设备配置表
序号
名称及型号
锤重(t)
夯锤直径(m)
单位
数量
用途
1
中联300
18.03
2.2
台
1
点夯或满夯
2
长挖32t
16.87
2.2
台
1
点夯或满夯
7)委托检测单位:
开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8)检测内容:
密实度检测、地基承载力检测
9)试验段施工计划时间:
2013年9月3日至2013年9月10日
10)技术准备:
试验室标准试验成果汇总表(包括填料的重型击实、含水量、颗粒分析等)
测量资料(水准点加密复测资料)
六、试夯施工流程
根据同类地质条件强夯施工经验,经过现场试夯确定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根据:
场地清理整平--铺设垫层--测量夯前场地高程、绘高程图、放点--第1遍点夯--夯中推平、碾压、监测--绘场地高程图、放点--第2遍点夯--夯中推平、碾压、监测--绘场地高程图--补夯--推平--第3遍点夯--推平场地--测量高程—试夯检测--竣工验收。
七、试夯施工方法
1、在开挖6m和开挖2m范围内各画出40mX50m的地块作为试夯区。
2、试夯场地碾压整平,测量夯前地面标高。
3、在试夯区域内进行测量放点,布点按梅花型布置,点距为6mX6m、6.5mX6.5m、7mX7m三种,并每点注上标志(现场明确夯点位置后,采用白灰标示出),详见附表。
4、确定试夯机械,并根据试夯机械的锤重确定夯锤的提升高度:
夯锤提升高度H=夯击能/(锤重xg)g取9.8N/kg;
a)点夯夯击能3000KN.m,采用18.03T夯锤,提升高度为17m;
b)点夯夯击能2000KN.m,采用16.87T夯锤,提升高度为12.1m;
c)点夯夯击能1000KN.m,采用16.87T夯锤,提升高度为6m;
5、夯击方式:
根据施工规范,强夯区域填料属于渗透性好的材料,采用连续夯击施工的方式进行施工,本工程分3遍夯实,第1、2遍为点夯,第3遍为满夯,锤印相接,夯击次数以试夯情况确定。
强夯时第1遍按布置图圆圈中的数字1进行,第2遍按数字2进行,第3遍满夯能级采用1000KN·m为宜;本项目进行强夯处理时两遍夯击可连续夯击,第3遍满夯后的地表应加一遍机械碾压,以满足地基土的压实度要求。
6、测量夯坑的下沉深度,当最后两击的沉降值平均小于5cm时,停止强夯,并记录好夯击的遍数。
7、用挖掘机和推土机将点夯后的场地平整后,进行满夯1遍,锤印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4夯锤直径。
8、满夯完成后测量地面标高。
9、待试夯结束7天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测试。
确认系数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对应记录的夯击遍数,以此作为后续施工的参数依据。
10、确定试夯区域内夯坑的平整深度,作为后续施工的控制参数之一。
八、试夯检测、分析及结论
1、检测标准
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可根据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规定确定。
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规定。
设计要求及参数
2、检测方法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试夯检测采用超静孔隙水压力监测、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进行,其中原位测试主要包括:
动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入试验)、平板静力载荷试验、瑞利面波测试等。
对试夯区设置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观测点主要是为了监测强夯时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情况,以确定每遍强夯施工间时间间隔,指导以后的大面积强夯施工;利用动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入试验)成果检验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结合室内试验结果判定砂土液化消除情况;静力载荷试验成果确定强夯后地基土承载力和变形指标;瑞利面波测试主要用于浅层地基土探测,结合室内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入试验),综合评价夯后地基土的密实程度;土工试验结果确定工程特性的改善程度;通过上述几种检测手段综合评价试夯加固效果,确定强夯施工参数以指导大面积强夯施工。
3、得出满足不同设计要求进行夯击时的夯击遍数。
4、确定机械的最优组合,使其施工效率达到最佳。
九、质量保证措施
1、为按期高质量完成本次试夯检测任务,建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如下:
2、在技术负责人的主持下,项目经理部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熟悉施工图纸,领会设计意图,组织人员设备并请甲方及监理、设计、跟踪审计参加试夯总结会议,确定具体的施工参数,送有关部门审批。
十、排水保障措施
填土施工前应在场地沟谷底部,若有泉水流出的地段以及地下水渗出丰富的地段应设置排水盲沟,流量不大的地表渗水、泉水排出场外,以防止地下水位上升而降低填筑体的强度,方能进行回填。
排水盲沟的平面位置可根据实际地形加以布设,排水盲沟的沟底应为相对不透水或坚硬地层,沟底排水纵坡一般取5%,最小纵坡应大于1%。
十一、安全保证措施
1、在施工现场设置标志牌,用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提示、警告、禁止标识。
2、夯机司机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发现故障及时排除,严禁机械带病作业;自觉维护、保养设备,使设备保持完好。
3、强夯作业时,在距离作业点35m设立明显的安全警戒线。
警戒线内,非施工人员不得入内。
4、所有进入现场的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
5、夯锤提升时严禁人员站立于起重臂之下和周围。
吊车操作室前应由铁丝网防护,避免飞石伤人。
6、边坡开挖应明确边坡稳定,高边坡作业应排专人保障监管。
十二、试验成果提交
试夯完成后,我公司将立即对全部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并编制试验施工报告,尽快提交设计、监理和业主审查、备案,并参与对试验成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解释。
拟提供的试验施工报告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前言
2、工程概况
3、施工机具及人力资源配置
4、主要施工技术方法及工艺参数
5、施工工效分析及问题处理
6、试验结论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