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课程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1983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docx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课程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docx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

 

华北科技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公共选修课

课程总结

 

姓名:

徐婷超考核成绩:

选修课程:

诗词鉴赏任课教师:

张晓东

所在系部:

管理专业班级:

会计B102

评语: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电视作品中的古代诗词

一、电视剧《卧薪尝胆》插曲:

小雅·南有嘉鱼----诗经

南有嘉鱼,烝(zhēng)然罩罩。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kàn)。

  

南有樛(jīu)木,甘瓠(hù)累之。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zhuī),烝然来思。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

前两章均以游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宛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意,使全诗处于和睦、融洽欢愉的气氛中。

两章的开首两句用重章叠唱反覆咏叹,是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加强这一氛围的形成。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表现了鱼儿在水中轻轻摆动鳍尾,往来翕忽,怡然自得的场景。

读者仿佛看见四面八方的宾客们聚集在厅堂,大排筵宴,席间觥筹交错,笑语盈盈。

鱼乐,人亦乐,二者交相感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虚一实,宴饮时的欢乐场面与主宾绸缪之情顿现。

短短数句,婉曲含蓄,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若仅用一种事物来形容此诗表现的宾主无间的感情,读起来不免单调,也不厚重。

故诗人在浓浓的酒香中,笔锋一扬,将读者的视线从水中引向陆地,为读者描绘了另一场景:

枝叶扶疏的树木上缠绕着青青的葫芦藤,藤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风过处,宛如无数只铃铎在颤动。

这里的树木象征着主人高贵的地位,端庄的气度;藤蔓紧紧缠绕着高大的树木,颇似亲朋挚友久别重逢后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情态。

对此良辰美景,又有琼浆佳肴,不能不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四章作者用了“推镜头”的手法,缓缓地将一群翩飞的鹁鸠送入读者的眼帘,也把读者从神游的境界拉回酒席。

佳宾在祥和欢乐的气氛中酒兴愈浓,情致愈高,你斟我饮言笑晏晏。

望着那群鹁鸠,听着咕咕的鸣叫声,也许有的客人已开始商量打猎的事情了。

这就隐含着宴饮后的射礼。

用笔曲折,别具匠心,情寓景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宾主之间和乐美好的感情。

  

诗是从水、陆、空三个角度来描绘宾客们初饮、宴中、酣饮时的形态。

起初是营造气氛,随着酒筵的渐进,酒兴渐浓,宾客也渐趋热情奔放,人们的视线也随之渐高。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兴中有比,赋比结合的手法。

在章法、句式上,不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而且在每章诗最末一句添了两个虚词,延长了诗句,便于歌者深情缓唱、抒发感情,同时也使诗看起来不呆板,显得余味不绝。

  

因为在《卧薪尝胆》剧中是越国人演唱,所以特地用浙江方言中的绍兴话演绎,让人想起那时候的吴越方言,颇有一番风情。

吴音软语,分外动听。

通过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陈道明饰演的勾践宴客时的那派热闹繁华景象。

宴席上满是琳琅美味,席间客人言笑晏晏;舞女们身着绿罗衣,唱着水乡的曲子翩然而舞;管弦丝竹,余音绕梁。

好一派江南景象,繁华而又不失情致,极好得与这首诗歌恰合在一起。

在极致中展现了主人宴请宾客时的热情好客。

二、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滚滚长江水向东流逝,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是与非、成与败何必太在意,都会过眼而去,只有青山依然屹立,太阳依然东升西落。

白发苍苍的渔翁与樵夫泊船江面,早已习惯四时变化,难得见了一次面,便畅饮一壶浊酒,笑谈古今。

“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意境高远而淡泊。

衬托这些意象的还有“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这些生动的字眼,给这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份动感。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凭添万千感慨。

“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

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

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是对英雄伟业的讴歌还是否定?

“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在让我们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电视剧把它作为主题曲,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颇为隽永深刻。

三、电视剧《红楼梦》第12集: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在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此诗风格上所仿效的初唐体歌行,是一种流行的通俗诗体,遣词浅显流畅,音节回环复叠,抒情淋漓酣畅。

至于葬花情节,明唐寅有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雪芹祖父曹寅有“百年孤冢葬桃花”诗句,都能启发作者的想像构思。

但《红楼梦》一经问世,黛玉葬花就几乎完全取代了以前类似的种种描述文字,这可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黛玉在怡红院受了“闭门羹”的刺激,回到潇湘馆双手抱膝、两眼含泪一直坐到二更多天。

第二天是芒种节,大观园的姑娘们用柳编成骄马衒旌幢祭饯花神,满院内花枝招展,秀带飘飘,热闹非凡。

只有黛玉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边吟出这首“似谶成真”的葬花辞。

洋洋洒洒五十二句的葬花辞,是《红楼梦》诗词之中最绝妙、最被称道的篇章之一。

它如泣如诉,泪和血凝,字字句句都同黛玉这个苦命的少女的命运和个性融合在一起,成为独步古今的“黛玉咏叹调”。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家,还要为它悲哭、作诗,这种类似“荒唐”的举动,不仅在今人中无有,就是在古人中也不多。

可是写在《红楼梦》里,写在黛玉身上,谁都能够理解,这是因为把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融为一体了,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曹雪芹式表现手法。

古人说:

春女悲,秋士悲。

黛玉就是在百花凋落的暮春时节拟就这首葬花词,借花喻己,来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

她看着春天过去,想到自己青春易逝;看到落花,想到自己可能天亡。

斥榆柳、飞燕,实际是骂人情的冷酷;恨风刀、霜剑,实际是哀怜自己的际遇。

泪水流尽,继之以血,这是多么深沉的哀痛!

青灯照壁,冷雨敲窗,这是多么萧索落寞的时刻!

春去春来,流年似水,前程茫茫,何处是归宿?

百感交集,恰似万箭攒心,仿佛无知的花鸟也为之动情,同她一起唱起一首悲凉的挽歌。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这是难言的愤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绝望的抗议。

葬花葬人,花落人亡,读者已分辨不清这是悼花还是自悼。

任谁读到这里也会觉得酸鼻刺心,不由地洒下同情之泪。

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

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

如果我们再把《葬花辞》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

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

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作者曹雪芹通过这首葬花辞预为黛玉悲哭,同时也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四、电视剧《康熙秘史》第14集:

画堂春----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电视剧中,纳兰因为其初恋表妹入宫而作了此词,一腔深情无以为继惟有寄情于诗词。

明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人,偏要分离两处,各自消魂伤神、相思相望。

他们在常人的一日里度过百年,他们在常人的十分钟里年华老去。

纵使翼北莺飞、江南草长、蓬山陆沉、瀚海扬波,都只是平白变故着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人生。

万千锦绣,无非身外物外,关乎万千世人,唯独非关你我。

不论历史上纳兰的表妹是否存在,纳兰对初恋确确实实用情至深。

我宁愿相信、确实是有表妹这么一个人的。

词的上阙实为化用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飞赠道士李荣》诗中成句“相恋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骆宾王的原句不知能有几人记得,可若容的词句却遍传于有井水之处。

下阙转折,接连用词。

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而容若的这首《画堂春》用典也很讲究、完美:

1、“桨向蓝桥”用的是唐人裴硎《传奇》里的典故,裴航乘船至蓝桥时,口渴求水,得遇云英,一见倾心,遂向其母提亲,其母要求以玉杵为聘礼,方可嫁女。

后来裴航终于寻得玉杵,于是成婚。

捣药百日,双双仙去。

容若用此典暗示在恋人未入宫前两人曾有婚约(即使是密约)结为夫妇不是全无指望的。

2、“药成碧海”则用李义山“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似说恋人入宫,等于嫦娥之入月殿,以后便难下到人世间来了。

容若此处反用义山诗意,纵有不死仙药也难像嫦娥一样飞入月宫,是纵有深情也难相见了!

3、“饮牛津”用晋张华《博物志》中典故,按《博物志》载:

“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见浮槎去来不失期。

多赍粮乘槎而往。

十余日至一处,见城郭屋舍俨然,宫中多织妇,又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遂问此地何处,答以君还蜀郡问严君平则知。

其人还至蜀间严君平,曰:

“‘某年某日有客星犯牵牛渚’,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故饮牛津指传说中的天河边,此处指与恋人幽会处。

尾一句则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容若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

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连续用典而不显生涩,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

意思截然相反的两个典故,用在一起不冲突,还有互相推动的感觉,丰富了词义,这是非常难得的。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那个时候,他的心里该是多么无奈痛苦,伴随着深深的彷徨。

只有思念腐蚀、刻骨铭心。

君子如玉、明玉似水的模样,永远都让人难以忘怀。

五、电视剧《康熙秘史》第42集:

采桑子----纳兰性德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当时错”,现在才明白了、才后悔了,可是,当时“错”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我当初不应该与你相识,还是当初我与你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还是当时我应该牢牢地抱住你、不放你离去?

——“错”,可以是此,可以是彼,那个宽敞的空间是留给读者的想像力的。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

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

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这句是运用典故,设想那个女子,她在偷偷垂泪,她是在为我伤心,还是在为自己伤心?

是在为失去的伤心,还是在为得到的伤心?

“满眼春风百事非”,这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要说“百事非”,顺理成章的搭配应该是“满眼秋风”而不是“满眼春风”,但春风满眼、春愁宛转,由生之美丽感受死之凄凉,在繁花似锦的喜景里独会百事皆非的悲怀,尤为痛楚。

此刻的春风和多年前的春风没什么两样,但此刻的心绪却早已经步入了秋天。

此时的纳兰已经濒临生命的尽头,回顾这一生,他深深地觉得对不起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子:

沈宛。

那是一段坎坷艰辛的感情,其间隔着满汉的隔阂、隔着族人的偏见、隔着纳兰的身份地位、隔着繁华的京城和烟雨秀气的江南……最终,沈宛还是回了浙江乌程。

他终于后悔,曾经的选择。

当初当初、真是悔不当初。

六、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第28集:

花蕊夫人·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

“君王城上竖降旗”。

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

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

大致有两重含义:

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

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

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

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又怎样?

还不照样于事无补!

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

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

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

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

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

“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

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她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

“更无一个是男儿!

”“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

“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此诗写得很有激情澎湃,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

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

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七、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第39集:

浪淘沙----李煜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

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

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

这是指春,也兼指人。

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李煜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划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

“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的一生,总是让人唏嘘嗟叹。

八、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第5集:

长相思其一----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这是一首秋怨词.

内忧外患,亲人离散(李煜的弟弟李从善被北宋扣押。

也有人说李煜宠爱的女子被挟北上,如舞女窅娘,李煜有诗“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诗人的心中承压了太多的悲情,太多的愁苦,凭栏远眺,只是为了遣愁释怀,那么,诗人望见的究竟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他是否心云驱散,愁眉一展了呢?

上片从山起,山一重两重,层峦叠嶂,就如同心中的相思层层叠叠,连绵不绝。

山远天高望不到尽头,就如同相思无际无涯,而寒的不仅仅是烟雾深锁的水面,更是思人的心情。

相思日久,已到暮秋,枫叶正红,而红不过相思之苦。

下片从花起,花开花谢,相思经年,边塞的大雁也高飞还故乡,而远去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相比塞雁之还,离人之苦更甚。

远人不归,便只好任那风月闭于帘外。

人静帘闲,而不静不闲的,是心中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帘闲而心乱。

这阕小词,写景抒情,以景状情。

在词人笔下,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

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之情就越发的寂寞幽怨。

词中的远人,也许指的就是入宋不归的弟弟从善。

九、小说《步步惊心》结尾:

十诫诗----仓央嘉措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这首诗写出了一种痛苦而且凄美的爱情,描绘出了在爱情之中沉沦缱绻的一对爱人的情思和愁绪,复杂的心理变化让这种真实忧郁的爱情更加让人心口微痛。

  明明爱到深处,却逼迫让自己一刀两断的痛,那种极致淡漠的压抑近乎绝情的态度带着的对尊严的保留和对爱情的尊重……都在这首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朴素简单的文字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如果没有相见怎会陷入爱河不能自拔,理性的清醒的语言中带着压抑的痛苦,与恋人分离的痛苦甚至让自己否决了邂逅带来的快乐,这种深沉的爱意和不能自拔的迷茫,更衬托出爱情的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爱情是心灵上的交流,相知之后方知知己,当心灵覆叠与重合,心心相印的默契带来的爱情将是温暖而贴心的。

会把恋人放在心头一遍遍思量着,会把爱情在心中一遍遍重温着,这种傻傻的想念一旦失去就就像失去了依托。

于是后悔着相知,后悔着深爱,只因失去所爱之后的痛苦无法承受。

  被迫与恋人分离的女子,一遍遍重复着“如果不”的假设,看似在后悔曾经的爱情,实际上却把自己对那人的深爱展露无疑。

若不是爱得深刻,又怎么会如此痛苦,若不是爱到情痴,又怎么会有如此恨人事无常?

尤其是最后一句展现出的柔弱的一面,更体现出儿女情长。

前面的淡漠和决绝,不过是因为太爱了用来束缚自己的伪装,最后终于说出口的“要我如何忘掉你”的话语其中的悲凄,绵远悠长。

那种微弱的痛楚,从目力所及的文字一直流落到心口,酸楚之情油然而生。

小说正是通过引用仓央嘉措的十诫诗来表现女主角与男主角之间的无奈与痛苦,读来十分之悲怆,令读者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十、小说《步步惊心》

式微----诗经·国风·邶风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

小说中作者桐华以此诗来表现主人公在女主角入宫以后对女主角若曦的极度思念,用与愿意完全不同的语义来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不可谓不新颖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