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1889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季氏将伐颛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季氏将伐颛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季氏将伐颛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季氏将伐颛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docx

《季氏将伐颛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季氏将伐颛臾.docx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季氏(鲁国大夫,冉有、季路的主人)准备去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学生)去谒见孔子,说:

“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

“求!

(即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祭祀主管,而且他的封地已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了。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

“夫子(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

”孔子说:

“求!

周任(古史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话,说:

'如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就去接受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

'(假如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扶起,那又何必用那个扶瞎子的人呢?

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让猛虎、犀牛从笼子中跑了出来,把灵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

“颛臾,它的城墙坚固而且又靠近费(季氏的领地),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

“求!

君子憎恶那种(嘴上)放弃说'想得到它',但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借口的做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或大夫们来说,,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要担心境内不安定。

因为分配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可言;社会和睦,人口就不会不多;境内安定了,就不会出现倾覆。

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境外的人)仍不归服,那么就整修文教德化使他们归附;如果远方的人来了,那么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现在由(子路)和求啊,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附;鲁国政权四分五裂又不能保全它,反而在国内谋划发动战争。

我担心季孙氏氏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宫廷内部。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粱惠王说:

“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

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

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

(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说呢?

  梁惠王说:

“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

“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耕作)不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那么鱼鳖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供养家人,丧葬死者没有遗憾了。

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让每一家)有五亩地的宅院,又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轻软的)丝织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养育它们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亩的农田,不要占用他们的农作季节,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背头顶(重物)走在路上了。

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做了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事,还从来不曾有过。

  “(现在是)狗和猪在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还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救饥民;人死了,却说:

'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用兵器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

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到您这儿来了。

  《秋水》

  [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到来,很多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水流宽大到辨别不清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间是牛是马。

于是河伯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自己这里了。

他沿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脸朝东看去,看不见海水的尽头。

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沾沾自喜)的脸色,仰视着向海若(海神)感叹说:

“俗语中有这样的说法:

'听到了很多道理后,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

'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吧。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不多并轻视伯夷的德义,起先我不相信;现在我目睹了您难以穷尽的样子,如果我不到您的家门口就真是太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明白大道的人所讥笑了。

  北嗨若说:

“井中之蛙不能跟它谈论大海,这是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了;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这是因为它被时令所限制了;见识浅陋人不能跟他谈论大道,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了。

现在你从河岸出来,观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的丑陋,我将可以对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千万条水流归人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可是(大海)不会满溢;海水从尾闾(排水口)泄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但(大海)不会空虚;春天、秋天大海的水量年年不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丝毫影响。

这就是它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那是)不可能用量度来计数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我认为自己是禀受了阴阳之气,方得列形于天地之间。

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觉得自己见闻太少,又凭什么自我夸耀呢?

我盘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的湖泽中一样吗?

盘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稗草籽在太仓中一样吗?

称呼事物(种类)数量的名号叫做”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在九州,凡有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每个人不过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

五帝连续统治的,三王(不断)争夺的,仁义之人忧虑的,贤士们操心的,全都在这(小小的九州)里了。

伯夷辞让它凭它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它凭它显示渊博,这样看来,他们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对河水的自我夸耀吗?

  《谏逐客书》

  [译文]

  我听说大臣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

  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边从戎地计取由余,东面换得百里奚,从宋国礼迎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士,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穆公重用了他们,(结果)兼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老百姓因此而富足,国家因此而强盛,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前来亲近归服,并且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国家)至今安定强盛。

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谋,攻占了三川之地,西面并吞了巴蜀,北面收取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吞并了九夷地区,控制了鄢、郢一带,东面占据了成皋要塞,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就离散了六国的合纵之盟,使他们面朝西来事奉秦国,这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

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强化了王室(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对外)用蚕食政策逐步兼并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

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成就了功业。

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当初要是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秦国没有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了随侯珠、和氏璧这类的珍宝,悬挂着明月珠,佩带着太阿剑,乘坐着纤离宝马,竖立着用翠羽编成的凤形旗,树立着用灵鼍皮蒙成的鼓。

这几样宝物,秦国一种都不出产,而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的话,那么夜光璧就不会装饰在朝廷上,犀角、象牙雕制的器物就不会成为赏玩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就不会充满后宫,而各类骏马就不会挤满外边的马厩,江南的金、锡就不会做成你的器用,而西蜀的丹砂、靛青也不能作彩绘的颜料了。

凡用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使人心意高兴,耳目愉快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出自秦国然后才可以,那么嵌有明珠的头簪,镶着珠玑的耳环,东阿产的丝绸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绣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面前;而那些随着时尚变化,打扮优雅、容貌艳丽、文静美好的赵国女子也就不会站在您的身边了。

敲打瓦盆,叩击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边唱边喊使人耳朵听了愉快的,是地地道道的秦地音乐。

而《郑风》、《卫风》、《桑间》、《韶虞》、《武象》类乐舞曲,都是异国的音乐。

现在(大王)放弃敲打瓦盆,叩击瓦罐而接受郑、卫的音乐,不再听秦筝,而要听《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无非是快意的事当前,宜于观赏罢了。

现在取用人材却不是这样。

不问行不行,不管对不对,凡不是秦国的人就不要,凡是客卿的一律驱逐。

这样那么就是,所看重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所轻视的则是人。

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

  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多,国土广大人民就多,兵器精良兵士就勇敢。

因此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任何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它的功德昭著。

所以地不论东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四季(祭品)丰足美好,鬼神也就降赐福佑,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现在您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把脚裹住而不敢进人秦国,这就是人们说的“借给强盗兵器,送给小偷粮食”的做法。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可宝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在秦国,愿意效忠的很多。

现在却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自己的人来增加对手的力量,在内把自己搞虚,对外又跟诸侯结仇,(这样下去)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译文]

  呜呼!

兴盛衰亡的规律,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造成的吗?

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他所以失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晓这个道理了。

  世人说:

晋王临终时,把三技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

“梁,是我们的仇敌;燕王,本是我扶立的;契丹,原跟我相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而归附了梁。

这三仇未报是我遗留的憾事。

给你三枝箭,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

”庄宗受命并把箭藏在太庙里,从此以后,用兵时就派遣官吏用一副少牢礼祭告太庙,请出那三技箭,用锦囊把箭装起来,亲自背着它向前进击,等到凯旋归来,再把箭放进太庙。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木匣装着粱朝君臣的首级一起送进太庙,向先王交还那三支箭,并把完成遗愿之功报告先王时,他盛大的意志和气概,可说是够豪壮的了。

可是等到仇敌已灭,天下已定,(仅仅是)一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方响应,庄宗即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叛离逃散,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逃往何处,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又是一种何等衰败的景象啊!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容易吗?

推究他成败的史实,还是都来自人的原因呢?

  《尚书》说:

“自满要招致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毁灭,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所以当庄宗昌盛的时候,天下所有的豪杰,没有一个人能与他抗争;可是等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乐工就使他身处困境,而最终自身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可见祸患常在极细微的事上积累起来,而智勇又常常被所沉溺的事困惑,这难道仅仅限于伶人之类的事吗?

  作《伶官传》一篇。

  《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

  安石陈说:

  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以为跟您交游共处彼此相好的时日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政事常常不能契合,这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治国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即使我想竭力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得到您的明察,所以(打算)简略地向您回复,不再一一自我辩说。

可又考虑到承蒙您以厚意看待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宜简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读书人所争论的,特别看重名称和事实的关系。

名称和事实的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事理也就清楚了。

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

认为我侵夺原来官员的职权、滋生事端、与民争利、拒绝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领受命令,在朝廷上议订法令制度(公开)讨论修正,再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不能认为是侵夺了官吏的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以兴利除弊,不能认为是惹事生非;替国家理财,不能算是与民争利;驳斥荒谬的言论,责难巧言献媚的小人,不能认为是拒绝劝告。

至于怨恨和指责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早就预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常常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好,而皇上却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也没有估量敌手的多少,只想出力帮助皇上来抗争他们,他们怎么会不气势汹汹呢?

(当年)盘庚迁都的时候,相与怨恨的是众多的百姓,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他的法令,这是由于他考虑过这样做是适宜的然后采取行动,并认定做得对而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假如您责备我在位的时间长了,却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施恩泽给百姓,那么我是知罪了。

假如说今天应当一切事都不去做,只要墨守前人的作为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交谈,内心对您不胜敬仰。

  《论毅力》

  [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

概括地推究:

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

回答是:

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

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

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

“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停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停了下来的。

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刚倒下一筐土,只要前进,我也在往前进行。

”孟子也说:

“要有作为,就譬如掏井,掏到七八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还是一个废井。

”成败的规律,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

  《种树郭橐驼传》

  [译文]

  郭橐驼,不知起初叫什么名字。

他曾患有脊背弯曲的病,脊背弓起,弯腰而行,有点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他为“驼”。

他听到这个称呼后,说:

“很好,这样称呼我,本来就恰当。

”也自称“橐驼”。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面。

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大凡长安城里有钱有势的人家要修建观赏游玩场所的,以及自种自卖水果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中供养。

看橐驼所种的树木,却使有移栽的,没有不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其他种树的人即使偷看模仿,却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我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又繁殖得快,只是能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让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罢了。

大凡要种的树木的习性:

它的树根要舒展,给它培的土要平整,它根上的土要用原土,夯土要紧实。

这样做了以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去挂念它,离开它以后,就不要总回来看它。

那栽种的时候,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待它,那栽完后,就像丢弃掉一般不再管它,那么它的自然的天性得到保全,而且遵循它的生长习性去生长了。

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长得它高大茂盛秘密;我只是不抑制损伤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窍门。

其他种树的人就不是这样:

种的时候让树根拳曲还换掉树根上原有的土;他们培土的时候,不是过量就是不足。

假如能有和这样做相反的人,却又对种上的树木爱得过分,忧虑得过多,早晨看傍晚摸,一离开再回头看看。

更殷勤的还要抓破树皮来验看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种得松了还是实了,这样树的生长习性就一天天丧失了。

虽说是爱护树,其实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树,其实是仇恨它。

所以比不上我。

其实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

“把您种树的道理,移用到当官治民上,可以吗?

”橐驼说:

“我只知道种树而已,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可是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当官的喜欢烦琐地发布命令,好像非常爱护百姓,结果却因此给人民带来祸患。

每天早早晚晚差吏就来喊叫:

上官有令,催促你们耕好田,勉励你们快播种,督促你们及时收割。

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

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一会儿击鼓把人们聚集起来,一会儿又敲木梆把大家召来。

我们小百姓停止吃饭去慰劳差吏,尚且没有空闲,又用什么使我们的生产发展生活安定呢?

所以我们生活困顿又人人疲惫。

如果从这点看来,与我干得职业,大概有相似之处吧?

  问的人赞叹地说:

“这不是说得很好吗?

我问养树,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

  我记下这些事把它作为当官者的鉴戒。

  《报刘-丈书》

  [译文]

  在几千里之外,得到您时常赐予的书信,慰藉我的绵绵长思,就已经很幸运了。

何至于再劳您赠送礼品,那么不肖又将用什么回报您呢?

您信中情意十分恳切,就您从不曾忘记家父的深情看,也就明白家父怀念您也是深情的。

至于您用“上司下属间相互融洽,才能德行与职位相称”来赞勉我,我对此倒有深切的感触。

要说才能德行与职位不相称,我自己本来就是知道的;至于不能被上司下属信任的毛病,那么在我身上表现得更严重。

  当今社会之所谓的“融洽”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形呢?

有人不分早晚地用鞭子赶着马,到权贵家的门口恭候拜谒。

守门人故意不让进门,他就甜言蜜语奉承谄媚,做出女人般的媚态,取出袖子里藏的金银悄悄送给他。

守门人立即拿着他的名帖进去,而主人又不马上出来接见。

那人在马棚里站在奴仆和马匹之间,难闻的气味袭人衣服,即使饥寒酷热无法忍受,也不肯离开。

接近黄昏,先前那个受贿金的人出来了,回报来客说:

“宰相疲倦了,谢绝会客了。

客人请明天来吧。

”一到明天,又不敢不来。

半夜里披着衣坐等,刚听到鸡叫就起来梳洗,骑马跑到权贵家的门口。

守门人怒气冲冲地说:

“是谁?

”就答道:

“昨日来过的客人。

”守门人又发脾气说“你做客怎么这么急苦做什么?

哪有这么早叫宰相出来接见客人的?

”来客内心感到羞辱,强忍着对他说:

“实在是没办法了,姑且容许我进去吧!

”守门人又得到那人送的金银,就起来放他进门,又站在昨天曾经站过的马棚里。

侥幸主人出来了,面向南召见他。

那人便惊慌地跑过去,匍匐前行到台阶下。

主人说:

“进来。

”那人就拜了两拜,还故意迟迟不起来;起身后就呈上该奉献的礼金。

主人假意坚决不接受,那人就坚持请他接受;主人还是故意坚持不接受,那人又再三坚持请他接受。

然后主人才命下人收纳下。

那人就又拜了两拜,又故意迟迟不起来,起来又连作五六个揖后才退出。

出来又向守门人作揖说:

“承蒙官人您照顾我,改日来,希望不要拦阻我。

”守门人又回了一个揖。

那人大喜跑出。

骑在马上遇到他所交往和认识的人,就扬起马鞭说:

“我刚从宰相家出来,宰相很看重我,很看重我!

”并且胡编乱吹刚被接见时的情形。

就是他所交往和认识的那些人,心里也颇敬畏宰相看重他了。

如果宰相又偶尔对别人说起:

“某人很好,某人很好。

”听到这话的人也内心盘算好附和的话,随着相公一起称赞他。

这就是当今社会上所谓的“上下融洽”。

您认为我能这样么?

  前面提到的权贵之家,我除了在一年四季中的节日去投个名帖之外,就终年不去一趟。

间或路过他家的门口,也是掩着耳朵,闭上眼睛,加鞭催马快跑过去,好像有人在追赶。

这就是我偏狭的地方,因此常常不被长官喜欢。

我却更加不管这些,时常放胆说:

“人生有命运安排的,我只要谨守本分罢了!

”您听了这些该不会讨厌我太过迂腐吧?

  家乡人事多有变故,不可能不触动我这个客居他乡游子的愁思。

至于您胸怀才能而处境不顺,则又令我悲伤,感叹。

老天赐予先生有很优厚的德才,不要说您自己不愿轻易抛弃它,就是天意也不希望您轻易抛弃它。

敬请您安心等待吧!

  《马伶传》

  [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

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

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

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

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

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

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风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

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

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

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

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

  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

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

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

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

“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风记》,敬献一日的欢乐。

”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

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

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

“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

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

”马伶说:

“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

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

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

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

”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

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

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

呜呼!

耻于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

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

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前赤壁赋》

  [译文]

  壬戌年(1082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和客人在赤壁下乘着小船游赏,清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微波。

苏子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陈风o月出》中的诗章。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南斗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留连。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水色与天光连成一片。

听任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去,浮游在茫茫的万顷江面上。

浩浩荡荡恰如凌空驾风,不知道停在何处;飘飘然又如离开尘世而独立,长出翅膀化成神仙而登临仙境。

  这时候,酒喝得高兴极了,就敲着船舷歌唱这一切,歌唱道:

“桂木做的船啊,兰木制的桨,拍击着水中的明月啊,在流动的月光中逆流而上;我的心怀啊,怀念着那遥远的地方,心上的人儿啊,就在天的另一方。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依着歌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