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中考荟萃中考科学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试题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1568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中考荟萃中考科学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试题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中考荟萃中考科学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试题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中考荟萃中考科学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试题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年中考荟萃中考科学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试题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年中考荟萃中考科学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试题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中考荟萃中考科学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试题新.docx

《五年中考荟萃中考科学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试题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中考荟萃中考科学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试题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中考荟萃中考科学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试题新.docx

五年中考荟萃中考科学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试题新

专题二十三 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

A组 2015年全国中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15·江苏南京,14,2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木炭粉(CuO)—在空气中灼烧

B.KCl溶液(CaCl2)—通入过量的CO2气体,过滤

C.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

D.H2气体(HCl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和浓硫酸

解析 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A错误;二氧化碳不能与CaCl2溶液反应,不能除去杂质,B错误;Na2CO3能与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C错误;HCl气体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D正确。

答案 D

2.(2015·江苏苏州,27,2分)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解析 氧化铜和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每一步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①正确;氢气和氧气点燃会生成水,水不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双氧水,在一定条件下不能一步实现,②错误;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③正确。

答案 B

3.(2015·广州,17,2分)下列除去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Zn粉中含少量的ZnO:

加入足量稀H2SO4充分反应后过滤

B.Cu(NO3)2溶液中含少量AgNO3:

加入足量Cu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C.Na2SO4溶液中含少量H2SO4:

加入足量Ba(OH)2充分反应后过滤

D.CaCO3固体中含少量Na2CO3:

加入足量稀HCl充分反应后过滤

解析 Zn和ZnO均能与稀H2SO4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A错误;Cu屑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再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B正确;Na2SO4溶液和H2SO4均能与Ba(OH)2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C错误;Na2CO3和CaCO3均能与稀HCl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D错误。

答案 B

二、填空题

4.(2015·浙江丽水,17,4分)高纯硅是信息产业最基础的原材料,制备高纯硅的主要生产过程如下:

请回答:

(1)一个SiHCl3分子中含有氯原子的个数为____________。

(2)制备高纯硅的反应原理:

SiHCl3(纯)+H2

Si+3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解析 

(1)一个SiHCl3分子中含有3个氯原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硅、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3、3,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硅、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0、0,则3X分子中含有3个氢原子和3个氯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HCl。

答案 

(1)3 

(2)HCl

5.(2015·浙江金华,22,4分)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设备。

某科学小组同学用下列提供的仪器、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酒精(C2H6O)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

(1)为尽可能多地检验酒精燃烧后生成的混合气体成分,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应该是:

混合气体→____________→尾气处理(填装置编号,装置可重复使用)。

(2)科学小组同学将酒精燃烧后生成的混合气体,按正确设计方案及操作顺序进行实验,发现A、B、D装置中物质均出现明显现象,从而确定酒精燃烧的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用于检验一氧化碳,B主要用于检验二氧化碳,C用于吸收二氧化碳,D用于检验水蒸气.气体从溶液中出来的时候会带来水蒸气,所以应先检验水蒸气的存在,通过D,若变蓝色则有水蒸气;然后将混合气体通过B,若澄清石灰水浑浊则有二氧化碳;再通过C利用氢氧化钠固体除去二氧化碳,再通过B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已被除尽了。

最后通过A和B装置,若A中粉末变红,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从而检验CO的存在;

(2)发现A、B、D装置中物质均出现明显现象,从而确定酒精燃烧的产物为:

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答案 

(1)DBCBAB

(2)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三、分析计算题

6.(2015·浙江金华,32,8分)已知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而Na2CO3受热不分解。

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NaHCO3产品中混有少量的Na2CO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该产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

样品

测定生成CO2的质量。

(1)本实验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

(2)若把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______(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二:

样品

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得质最为21.2g。

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41.2g。

②加热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35.0g。

(3)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4)根据题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已知:

2NaHCO3

Na2CO3+H2O+CO2↑)。

解析 

(1)碱石灰会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实验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之前,需要将气体干燥,C中盛放的物质是浓硫酸;

(2)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盐酸具有挥发性,会对所测数据造成影响,所以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3)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可以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4)实验过程中减少的质量是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固体减少质量为:

41.2g-35g=6.2g;

设样品中含有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x=16.8g

样品总质量为:

41.2g-21.2g=20g

所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100%=84%。

答案 

(1)浓硫酸 

(2)不能 (3)使碳酸氢钠完全反应 (4)84%

B组 2014~2011年全国中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13·浙江金华,12,3分)为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小强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在每组的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放稀盐酸和稀硫酸;向同组的两支试管各滴加同种试剂。

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 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盐酸与氯化钡不反应,可以鉴别,D正确。

答案 D

2.(2013·浙江义乌,13,3分)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除去H2中的少量水蒸气:

通过浓硫酸

B.除去CO2中的少量HCl: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C.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CaCl2:

加入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D.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

加入足量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解析 B项中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

答案 B

3.(2013·浙江宁波,17,4分)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图甲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B.图乙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的O2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C.图丙表示往锌中加入足量的稀H2SO4,产生的H2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D.图丁表示往稀盐酸和CuCl2混合液中滴入NaOH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m2与NaOH溶液质量m1的关系

解析 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A错误;双氧水放出氧气的质量与有无催化剂无关,B错误;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C错误。

答案 D

4.(2011·浙江绍兴,17,4分)如图表示了初中化学中一些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反应①可制得烧碱

B.圈Ⅰ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

C.利用反应②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D.圈Ⅱ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解析 图Ⅱ中的反应都是物质燃烧的反应,氧气都起助燃的作用,氧气不具有可燃性。

答案 D

二、填空题

5.(2013·浙江绍兴,27,9分)某兴趣小组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种试剂,将含有Cu2+、Ba2+、Ag+和NO

混合液中的三种阳离子逐一除去。

步骤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

步骤一:

混合液中加入试剂A,过滤得到沉淀1和滤液1。

步骤二:

滤液1中加入试剂B,过滤得到沉淀2和滤液2。

步骤三:

滤液2中加入试剂C,过滤得到沉淀3和滤液3。

(1)同学们确认试剂A是NaCl溶液,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

(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3)滤液3中,除NaNO3外还含有的盐是________。

解析 

(1)因为阴离子只有NO

,所以步骤一是NaCl与AgNO3反应;

(2)反应得到的三种沉淀是AgCl、BaSO4和Cu(OH)2,其中AgCl和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只有Cu(OH)2能溶于盐酸。

(3)滤液3中,除NaNO3外的盐还有加入的过量NaCl、加入的过量NaOH与稀H2SO4反应生成的Na2SO4。

答案 

(1)NaCl+AgNO3===AgCl↓+NaNO3

(2)Cu(OH)2 (3)NaCl和Na2SO4

6.★(2013·浙江宁波,27,6分)在实验课中,各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1

2

3

4

实验操作

实验后,同学们按老师要求将废液都倒在指定的大烧杯中。

小科猜想该烧杯中的废液可能有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应该可以从中提取出铁和铜。

经思考后,他设计了如下所示的实验步骤,并设法使滤液甲和乙所含的溶质相同。

则:

固体C是________,操作③的名称是________,实验中所加的过量金属粉末是________。

解析 由题意可知,固体C能被磁铁吸引,应是铁,由于金属活动性是锌>铁>铜,当加入过量的锌粉时,过量锌粉与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反应后,将溶液中的铁、铜全部置换出来,所得溶液为ZnSO4溶液;铜粉与锌粉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为ZnSO4溶液,能使滤液甲和乙所含的溶质相同;由实验过程图可判断,操作③完成后,原混合物分成了固体和滤液两部分;利用这一特点可判断操作③为过滤操作。

答案 铁 过滤 锌

7.(2014·浙江宁波,27,6分)宁波有较长的海岸线,每年能生产大量的食用盐。

从海水中结晶的食盐一般混有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为了除去上述杂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先将固体溶解,然后向溶液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得到较纯净的食盐。

(1)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2)加入BaCl2溶液的目的是为了除去________杂质。

(3)以上方案不够完善,应在过滤后增加一个步骤:

往滤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

解析 

(1)在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由于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加入BaCl2溶液的目的是除去硫酸钠杂质;(3)由于过滤后的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所以以上方案不够完善,应在过滤后增加一个步骤:

往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除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答案 

(1)引流 

(2)硫酸钠 (3)稀盐酸

8.(2014·浙江丽水,28,6分)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钙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同学想确定其组成成分,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了如下实验(各步骤中加入的试剂均为足量):

请回答:

(1)固体粉末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白色沉淀部分溶解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判断固体粉末中是否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取固体粉末加水搅拌充分溶解,得到澄清溶液,所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碳酸钙,加入氯化钡会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硝酸,所以沉淀中含有碳酸钡和硫酸钡,则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钠、碳酸钠,固体粉末中是否含有氯化钠,不会影响题中的实验现象,故固体粉末中可能含有氯化钠。

(1)通过推导可知,固体粉末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白色沉淀部分溶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BaCO3+2HNO3===Ba(NO3)2+H2O+CO2↑;

(2)要检验可能含有的物质氯化钠,可以用硝酸银检验,但是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需要先加足量硝酸钡检验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并除去,再加硝酸银检验氯离子,实验步骤是:

取澄清溶液少许,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能观察到沉淀产生,就可以确认固体中有氯化钠存在,否则就不存在氯化钠。

答案 

(1)碳酸钠和硫酸钠 BaCO3+2HNO3===Ba(NO3)2+CO2↑+H2O 

(2)取澄清溶液少许,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能观察到沉淀产生,就可确认固体中有氯化钠存在,否则就不存在氯化钠

9.(2014·浙江绍兴,28,9分)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

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图:

(1)本流程中“浓缩”、“结晶”属于________变化。

(2)滤液2中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________(填化学式)。

(3)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氯化钡晶体产量的有______(选填序号)。

①将毒重石进行粉碎 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③将滤液2通入到滤液1中

解析 

(1)经过“浓缩”、“结晶”后,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浓缩”、“结晶”属于物理变化;

(2)滤液2是氯化钡浓溶液结晶后得到的水溶液,结晶后,晶体不会完全的析出,所以滤液2中可利用的物质除水之外,还有BaCl2;(3)将毒重石进行粉碎,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加充分,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①正确;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以将碳酸钡完全反应,也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②正确;将滤液2通入到滤液1中,滤液2中的氯化钡可以被重新的进行结晶,可以提高氯化钡晶体的产量,③正确。

答案 

(1)物理 

(2)BaCl2 (3)①②③

10.(2013·浙江义乌,33,6分)小阳同学在厨房里发现3包用相同塑料袋装着的白色粉末,询问后得知是淀粉、苏打(碳酸钠、Na2CO3)和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为了区分它们,把3种白色粉末分别标号为A、B、C后,设计了如下探究过程:

(1)各取白色粉末少量于试管中,分别加适量水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C试管内为无色溶液,B试管内出现明显沉降现象。

可判断白色粉末B为________。

(2)查询资料:

碳酸氢钠在加热时,能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而碳酸钠不会分解。

(3)取少量A、C两种白色粉末,用如下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加热A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加热C时无上述现象。

可判断白色粉末A为________。

(4)小阳用碳酸钠粉末又做了以下实验:

根据上述现象,可判断甲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Na2CO3和NaHCO3都易溶于水,而淀粉不易溶于水,加水振荡,会出现明显沉降现象,故白色粉末B为淀粉;(3)由题中信息可知,碳酸钠加热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加热能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故A为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4)碳酸钠溶液加甲溶液,产生气体,则加入的甲溶液为酸,而加适量乙溶液后,得到了氯化银沉淀,说明甲溶液是稀盐酸。

答案 

(1)淀粉 (3)小苏打(或碳酸氢钠、NaHCO3) (4)稀盐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