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服文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1485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汉服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汉服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汉服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汉服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汉服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汉服文化.docx

《中国汉服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汉服文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汉服文化.docx

中国汉服文化

中国汉服文化

中国汉服文化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穿在身上的文化——浅谈汉服复兴

上个学期学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首先,我要说,这门课真的很棒!

在学习传统服饰制度之前,我对中国的古典服饰一点都不了解,看电视的时候就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但现在,虽然说不上“看门道”但也有点韵味了!

说到时下较热的一个话题——汉服复兴,下面就来“卖弄”一下我的小小看法。

我觉得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何为汉服。

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所在!

“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

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满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文明被人为的给中断了,从而使汉服中断了300多年!

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是为中华民族瑰宝,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

在明朝和唐朝,韩国人和日本人从我们汉服这里继承后直接变成了韩服和和服,他们对韩服和和服一直是当作珍宝保护着。

可是我们呢?

汉服是韩服和和服的母亲,那种儒雅浑然天成的气质,衣裾渺渺广袖飘飘,可是,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衣裾渺渺而又终成绝响。

如今的中国人有几人识汉服?

正如位汉服拥趸感叹“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我们看着樱花节身穿和服出行的少女少年,为着那传统与现代交织出的浪漫而陶醉,甚至中国也有不少人效仿。

难到在我们在传统的七夕节,女子身穿汉服出游,进行类似灯谜传统节日的活动不比日本来的浪漫吗?

汉服能突出身体美的一面,穿上汉服后你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自己的举止,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君子也;女子,则显淑女风范。

因此,在复兴汉服这一观点上我是持赞赏支持的态度!

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以汉服为载体重新审读华夏文化。

汉服精神,是华夏的“根”和“体”,汉服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

“汉服并不是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过程。

”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博士认为。

第二,用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

我们恢复汉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们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汉服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但起码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多一种选择。

第三,弘扬华夏礼仪。

我们被尊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文化的礼仪就是尊重别人,尤其是提倡“自正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王道”精神,而不是“霸道”主张。

而在你穿上汉服的那一刻,你会自然而然的树立起君子与淑女的形象,男性更显挺拔与潇洒;女性更显清秀与雅致。

第四,纠正一些错误看法。

一来复兴不是复古,我们只是沿着华夏文化的传统,回归华夏正道;二来.汉服不是古装;三来,汉服复兴不是“汉服热”那么简单,离开历史谈传统服饰是荒诞的。

众所周知,现在人们越来越流行去拍身着汉服的艺术照了。

这就间接地说明了一个问题:

复兴汉服是当今的一股主流!

更有数据表示,在很少人了解汉服的情况下,“复兴汉服”仍然得到很高的支持率。

从各个网站的调查来看,截止到4月18日中午12点,QQ腾讯中支持率达83.44%,网易新闻中支持率为79.0%,搜狐中支持率为64.9%,网易奥运中支持率为63.0%。

这些数字象征着我们已经迈开了一大步!

至于复兴汉服,我想:

1.我们可以在过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像端午、清明、女儿节,七夕、中秋、重阳节时,身着汉服举行各种各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礼仪活动,让大家在这种氛围中感染着,渐渐地认识到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丰富而又有内涵。

原来汉服才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并喜欢上汉服。

例如:

2006年5月16日,武汉1000名18岁的学生,身着传统服装,以肃穆的古礼举行成人仪式。

2.另外,我觉得最好的试点、推广的地方就是学校。

校园的文化气息最为浓厚,最为集中,而且学生接受能力也强,我们可以先试着推广改装的“汉服”,把它作为一种校服或学位服,让它先在校园里流行起来,再向外扩散。

而这种“校服”或学位服可以由学生来设计,“自导自演”这样更能提高大家对汉服的积极性!

3.再者,鉴于有很多身着汉服的人,曾今被误解过是在拍戏、作秀啊之类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打破这种他人的这种第一反应,因此我们可以挑人流量大的地方,如超市、火车站。

你想如果你看见一个身着汉服的人提着购物篮在超市买东西,你会以为她在拍戏吗?

4.还有就是,融入环境,达到人景合一,产生最自然的美。

如选取古香古色的环境,慢慢散步,让他人体会到汉服的美与魅力所在!

5.国家可以“资助”每人的第一套汉服!

规定什么场合要穿!

虽然汉服的价格不贵从50元到1000元不等,但这样才更显得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

另外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礼仪,让人们把穿汉服视为一种荣耀。

6.在推广汉服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与其一起搭配的小零件。

也可以现

型,还是非常赏心悦目的。

既然上面将曲裾与襦裙相比较,那么下面来说说襦裙。

襦的意思是短上衣,裙,顾名思义。

襦裙起源于战国时期,汉朝是因为深衣的流行而一度衰落。

后来又于魏晋南北朝时重新兴起。

襦裙的制式更加的女性化,这大概就是《霓裳羽衣舞》如此令人沉醉的原因吧。

襦裙由于流行的时间较长,各朝各代以致各朝代的襦裙都特点鲜明。

盛唐时期也许是融入了胡人的血统,所以女子的服饰较为开放,襦裙的制式也由原先的窄衣小袖逐渐变得阔大拖沓,而上襦的制式变化则更大,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展示了盛唐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

披肩从狭而长的披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飘带,这是中国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饰,在盛唐及五代最为盛行。

下裙面料以丝织品为主,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如同唐代盛行的金碧山木画。

此时连裙色也变得鲜艳,多为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的时间最长,色彩多样,多中求异,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如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堪称中国织绣史上之名作;武则天时的响铃裙,将裙四角缀十二铃,行之随步,叮当作响,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与短襦和披肩相配一体,尽显盛唐女子雍容华贵的丰腴风韵,表现出极富诗意的美与韵律。

以这类襦裙为原型设计的服装出现在现代的影视剧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香艳场面。

当然,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并不是真正的汉服,只能算得上是影楼装。

宋代以后的襦裙袖口又有小化,色彩也趋于素雅。

相比较唐代,明代的袄裙则是另一番风格。

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

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

女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衿等。

有人说,袄裙看起来和韩服很像。

没错,韩服和明制袄裙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韩服经过一系列发展,将下裙变唱,上衣变短这也是汉服与韩服的区别之一。

而且汉服的每一条带子都有固定之效,但和服与韩服的衣带多为装饰之用,此也是汉服与之的区别。

关于头饰,首先来说一说笄。

何为笄呢?

古代女子有及笄礼,及笄,即为加笄,是古代女孩子年满十五岁或婚前要进行的一种仪式,类似于加冠,表面上是说应当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实则是教育女子已经不再是家中的幼女,而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而簪由笄发展而来,是一种固定头发的长针。

簪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搔头”。

因为古代的女子如果头发里面痒了,又不能伸手去挠,就把簪的一头做成可以用来搔痒的样子,所以有了这么一个名字。

钗和簪相似,但是也是有区别的。

簪为一股,而钗为两股。

除了这一点,这两种发饰基本上是相同的,多用木,金属或玉石制成。

步摇,字面意思就是发饰上的珠宝随着步子摇晃而晃动。

流光溢彩,美丽异常。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就曾经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暖帐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的美丽。

相较发钗和发簪,步摇更加华丽,也更加正式。

步摇的形状大多是凤凰,蝴蝶等有翅膀的形状,有流苏和坠子。

步摇多以金银玉石制成,在古代也是女子的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汉代以后,步摇为民间百姓所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是没有皮筋这种东西的,所以女子的头发都是用这些簪啊,钗啊一类的东西做出不同的样子。

由这些精美头饰所衍生出来的精美发型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

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

所以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的确令人叹服!

说完女装,男生们一定也心急了。

我们好歹也要照顾一下男生们的感受是不?

朱子深衣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男装制式,它汉服中深衣的一种,作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

指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是朱熹对《礼记》深衣篇所记载的的深衣的自我认识和研究的产物。

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

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对应十二个月。

裳幅皆梯形。

朱子深衣的影响很大,日韩服饰中有部分礼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

朱子深衣一般是黑白两色,把男生衬托地文质彬彬大气沉稳,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黑白两色的深衣都叫朱子深衣,大家不要弄混了。

道袍是另一种常见的男装款式。

不过此道袍非彼道袍,不是道士穿的,而是明代的一种深衣款式,一般作为外衣。

相比较其他,道袍更加的平民化,简单朴素。

短打,又名裋褐。

文言文中学到过“短褐穿结”,就指这种服装。

短打原意为粗布短衣,引申为上衣下裤的百姓服饰。

毕竟广大劳动人民下地干活什么的,整天宽衣大袖似乎也不方便,于是短打出现了,作为百姓方便活动、居家休闲、劳动服装或武术军服(作训服)穿着。

但是就像我说的短打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服装,但不宜在礼仪场合穿着,就好像穿着背心裤衩去参加国宴,肯定不合适对不?

所以短打属于干净利落的休闲服装。

诸如大袖衫,褙子一类的皆为小礼服,为节日时穿着,短打则方便人们的日常工作,如此一来汉服不适应现代生活一说也可以打消了。

再来说说男子的头饰。

冠流行于先秦两汉,是当时颇有社会地位的士上之人彰显身份的标志,同时也是士人的尊严所在。

后来,冠便逐渐应用于正式场合,与礼服或公服搭配,起到官阶职位的区别作用。

而巾的命运就不如冠了。

先秦两汉时平民或“卑贱执事者”不能戴冠只能束巾,当时的巾说白了就是一块布,随便拿来裹发而已,不登大雅之堂。

上层的士大夫也不过时在燕居,也就是闲居消遣只是偶尔带一带巾。

结果到了汉末,巾被文人武士所好,竟成了流行,逐渐推广开来。

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所以也带上了一丝闲适的印记,一直在一中轻松的氛围中发展。

自从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

所以,于汉唐时向前来留学的日本,巾帽文化鲜有流传,相反,于明代师习华夏的朝鲜,巾帽则大行其道,发展成为现代韩服中重要的元素。

简单来说,冠正式,巾随意。

冠搭正装,巾搭常服。

冠的命名多显示丰富的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而巾的名称多隐含一段轶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等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汉服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右衽。

所有的汉服无论是何种制式,领口都的形制是右衽,不能有差错。

古时少数民族如胡人等方为左衽,若是穿错了,可要小心一句“尔乃蛮夷”了。

有人要问了,你说到现在,汉服不就是一套衣服吗?

说到底还是古装。

现在是21世纪,由人类社会优胜劣汰的法则来看,汉服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为时代所淘汰,我们还有复兴它的必要吗?

我的回答是,有,当然有。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汉服的消失绝非自然淘汰的结果,而是非正常的现象。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近年来我们的专家学者不断地提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外来入关的民族,如何统治我中原九州?

野蛮可以攻破文明,但打天下容易,坐天下,何其之难。

元政权的倾覆可见一斑。

由此,废及笄礼,剃发易服一开始,一个没有民族魂,没有民族根基的民族就难以反抗,难以存活。

旗装,马褂,怎敌我中华上下几千年所积淀的“仙袂乍飘,荷衣欲动”之感?

哪能演绎出霓裳羽衣舞之华美?

后来经过改良,被世人称为“最具东方之美”的旗袍,也过于迎合西方的审美。

并非说它不好,也并非说它不能穿,只是一身单薄的旗袍,如何载得起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

汉服的隐退,是暴力的产物,是毫无尊严的妥协,而不是汉族在发展中自我更新淘汰的,而事实上,汉服也从未从我们身边离去。

它在时代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了下来,一直等待着有人听到它穿越千年的深情呼唤。

那么汉服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还仅仅是一身衣服吗?

不,不是,汉服所承载的已远远超过了一身衣服。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沧桑岁月的积淀,都融汇在了汉服那端庄大方的气质中。

不但是衣服。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出去衣冠,我们真正想要复兴的是一种精神。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代的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中成长,他们懂礼仪、重文化、有骨气、知廉耻、仁忠义信兼备、尚武但不霸道,这才是礼仪之邦的真正内涵。

反观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工业革命带来的丰富成果让人们应接不暇,固然是好的。

LV、iPod、BMW……可当我们开始为了追逐这些变得功利,变得浮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什么东西正在丢失。

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纠纷,版权纠纷,这个社会成了诚信丢失,道德沦丧的社会。

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我们展现给世界的又是怎样一个中国?

还记得我们自称的华夏吗?

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而如今,礼仪何在,衣冠何在?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坐在电脑前,甚至不用坐在电脑前,敲一敲键盘,动一动手指,就可以轻松获得我们想要的。

可是为什么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现代生活中会觉得空虚?

人们面对面坐着,却没有一句话说,我们情愿在虚拟的世界中徒劳的找寻着自己的价值。

你累吗?

为什么累却得不到一点满足呢?

你是否和我一样,也在找寻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开始,国人就意识到了文化危机。

我们民族的东西为何会变成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

原因很简单,国人对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不够重视。

我们热闹的过着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却把端午,重阳,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遗忘。

国家把这些节日作为法定放假日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人不了解其内涵,还不只是一个形式?

我不敢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会有多少文化宝物被他国抢去?

难道要等到韩国堂而皇之地指着我们的汉服,叫嚣我们的汉服是抄袭他们的韩服时,我们才会醒悟吗?

前几年,于丹讲《论语》,在我国掀起一段国学热。

《三字经》、《周易》,等等的国学经典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汉服的复兴有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还等什么?

还在犹豫什么?

何况徐州本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我们天时地利皆备,只差人和。

中华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汉服同袍已经觉醒,各地争相举办各种汉服活动。

北京,南京,西安,杭州,苏州,甚至伦敦。

汉服学位服,汉服奥运加油服,汉服春晚。

我们的同袍热爱汉服,热爱汉文化,却又不仅仅是局限于汉服的复兴。

衣冠复兴是形式,但不是最终目的。

随着衣冠的复兴,读经典,讲国学,过民族传统节日,演绎民族舞蹈,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将在这一活动中焕发生机。

同学们,我想说,汉服不是复古,而是复兴。

复古是对先人文化的盲目崇拜,认为现任的文明无法超越也无需超越;复兴则是心怀对先人的崇敬,品读经典,认为先人的文化必须超越;复古是懒惰的袭用,而复兴则是批判的继承不断创新。

有人说,中国并非只有汉族这一个民族,我们复兴汉服是否是推行一种“大汉族主义”?

是否伤害了其他民族?

非也。

汉服运动与剃发易服真正的区别在于,我们并非强制,并非同化其他民族的同胞。

有人说而是希望自己的民族能重拾独特的文化,能不再被称作“赤裸的民族”。

我们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今天我所讲的汉服,还不及我们民族文化的万分之一。

我们所要复兴的汉服,包含的是我们浓浓的情感。

我们穿着汉服,是因为我们有着一颗热爱民族的心。

它包含着民族骄傲、尊严、自信与责任。

一套汉服,沁透了先人们的碧血与热泪,是华夏民族情之所系,心之所归。

是的,若无汉心,那么“汉服”也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毫无内涵的词语,不过是一件与古代制式相同衣服,那么我们的复兴,就变得毫无价值。

几天我所讲的汉服,

所以我们这些虔诚的炎黄子孙,怀着一颗复兴民族的心,饱含着对汉服,对汉族文化浓浓的爱,在这里伸出手邀请你们,请加入到我们中来,请加入到这场属于我们全体同袍的运动。

着我汉家之衣裳,扬我华夏之威仪。

华夏有裳,襟带天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