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1172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docx

《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docx

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

科学探究与初中化学

一、科学探究的本质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所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不同途径。

也指学生用于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水平层次。

活动中包含的探究环节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在课堂内也可在课堂外,探究的内容可来自书本也可来自生活。

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

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学习目标。

1、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课程理念:

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让学生更好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目标: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能用变化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2、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

它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因此,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动”两个字。

“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

教室里实际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有教师所预设,学生的思维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火花;“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3、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策略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科学探究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完成化学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称为“探究性教学”。

这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

4、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作为初中化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化学教学中,要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次级内容主题的提出,是希望学生发展对科学活动、科学过程和科学本质的整体性认识和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既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又有别于“训练科学方法”,首先它强调学生必须学习基本的科学方法和过程技能,但是不提倡对科学方法和过程技能要素孤立的进行训练,虽然探究式教学不必过于强调过程的完整性,但是科学探究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却应该注重以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和探究任务的需要为依托必须重视各项科学过程技能和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另外,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远比科学方法更加丰富。

将“学习实验技能”列入科学探究内容主题,将实验技能定位于进行科学探究的手段,这是为实验技能找到真正的归属,更加强调实验技能的功能价值和使用条件。

因此,初中化学课程中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化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二、科学探究的价值

1、具有时代意义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国家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公民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科学素养”,这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

21世纪的国家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

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的科学教育的改革虽然各具特点,但是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这就是都明确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目标,突出对科学探究、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教育要求,强调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对科学与历史、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的了解等这些更为重要、更为深远的科学教育与教学的目标要求。

当今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年轻学生适应一个日益科技化的社会重任,学生需要科学地认识世界并真正的理解科学概念的含义,所以科学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使他们在寻求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时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和探究。

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

与世界科学教育的发展相比,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教学教育,无论是教育观念、课程结构、还是教育方法、评价手段,都基本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在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中,中国初中生科学测试成绩在20个参加测试的国家或地区中位居13位,而每周科学教育时间为331分钟,远远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教育时间220分钟。

要想真正改变教育现状,需要全面改革,但是什么是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科学的理解等更直接相关的结合点?

什么是改变现状走向理想的更切实有效的途径和切入点?

当然是回归科学教育的科学探究特征。

因此,国内科学教育界首次开始真正地重视将“科学探究”写入理解课程标准,引入课堂教学,作为科学教育和理解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特征。

2、对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课程进行改革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化学课程教材存在学科中心倾向,如:

过分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忽视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这种知识中心倾向还表现在过分重视重视学习目标中的学习知识的掌握,而对其他目标,如态度和价值观、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重视不够或落实不够;传统的化学课程教材存在书本中心倾向,如过分重视间接经验的系统传授和获得,尤其是忽视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自主探究、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直接的经验给学生带来的体验、感受、经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我们忽视这些经验给学生带来的重要教育意义。

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过去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就必须三体一位的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而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分别灌输给学生。

为此,对于理科教学来说,探究性学习是一比较理想的载体。

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起问题的事物和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收集证据和事实的活动、提出和求证假说以及作出解释等积极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甚至辩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能扩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

通过真正的“做”科学可以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等,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3.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过去30年来,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大量深入、系统地研究,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科学教学模式提出越来越大的挑战。

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样掌握科学知识的?

一般认为是我们教会的,我们不教他们怎么会呢?

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上的,对于不少问题,他们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最要紧的是,这些常常与科学理论相悖、同时也往往被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是不屑一顾或不堪一击的“理论”,确是学生长期经验加智力活动的产物,是他们“心中的科学”。

实际上,对于不少内容,灌输式的科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外加的甚至怪异的科学知识去与学生基于好奇的天性而自发探究所获得的成果进行竞争!

有科学的权威、教师的权威以及考试的权威在手,我们可以暂时领先。

但这样的胜利不仅很快会成为过眼烟云,而且为它付出的代价,不是学生心灵上对科学的排斥甚至厌恶,就是科学精神的缺失。

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己的理解是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的,因为他们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起点和贯穿始终的最活跃的因素。

学习活动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他人的观点以及观察实验结果之间直接互动的过程,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可能通过认知冲突体会到个人理解的局限和科学理论的优越所在,为前者向后者的转化铺平道路。

否则,岁月很快会冲刷掉学生心中被硬贴上去的东西,留下的只有他们自己的“科学”。

当然,初中化学课程中倡导科学探究,并不是对其他教学方式的否定。

探究式学习同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应当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实际上,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和教材中,我们也都可以找到探究的实例。

比如,和酸发生置换反应时金属活性的对比、几种溶液PH的对比等。

就是在习题训练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探究性策略的痕迹;再如,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以前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它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形成概念等,以探究的思想审视之,则应当至少注意揭示其中探究问题的方法。

例如,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如何获得有效的证据等。

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富有了新的内涵。

简言之,就是应当将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并用它重新审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改造传统的化学教学,使之更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要求。

三、化学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过程主要有以下8个要素组成:

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对以上几个要素,课程标准中对其教学特征做了以下说明:

第一,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是提出问题或做出假设的一种依据;第二,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

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

活动中包括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第三,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等等。

实际上,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内容有明确要求的教学中,要组织在以上8个要素上都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无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

而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情况,进行包括某些过程要素的部分探究或进行包括所有过程要素的整体探究。

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起组织作用的程度和学生自主设计进行探究的程度也可以各有不同。

(一)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爱因斯坦说: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此处,我们所指的问题是可调查的问题,即可以提高科学探究来回答的问题,也可称之为科学性问题,但是应当明确学生提出一切种类问题的价值,以避免造成只有可调查的问题才是值得提出问题的印象,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包括表达不好或表达不清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因为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将一个经验与其他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并理解世界的意义。

但是如果教师以至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到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回答以及通过科学活动不能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区别,这样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

即这个问题必须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能够成为学生理解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下面一则案例或许能较好的说明这两个特征,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案例1]

燃烧和缓慢氧化

教师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

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

草料怎么成了‘纵火犯’呢?

这一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运用“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然”等主要概念进行解释,毫无疑问,教师设计的这一探究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提出问题”这一要素的教学目标是:

◇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所发现的问题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此,我们提供以下几种策略。

1.培养兴趣,让学生留心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各种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个体行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

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化学及相关问题的兴趣,他们就会留心自然、观察社会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各种现象,产生积极的情感。

相反,如果学生没兴趣,他们就会熟视无睹,一切现象和事物如过眼烟云,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和策略。

(1)设计新颖的课堂引入

[案例2]

二氧化碳的性质——魔术引入

教师表演“清水变牛奶”的魔术。

教师用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直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试管中的“清水”是澄清的石灰水,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向其中吹气后会变浑浊,由此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案例3]

碳酸钙——故事引入

碳酸钙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杀狗洞”的故事巧妙地引入。

“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狗进去很快就会死亡,人进去却安然无恙。

据说洞内有一‘妖魔’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保护,它不敢轻举妄动。

意大利化学家波曼尔听到传说后,不畏艰险,毅然进洞考察,他发现这个奇怪的恶魔竟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怎么会成了了奇怪的恶魔呢?

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下载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科技成果、信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

(2)学习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和联系社会。

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联系社会,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化学,兴趣和注意力就会被调动起来。

如讲到溶液的酸碱性时,联系洗发剂、护发剂的酸碱性以及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等。

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时候,教师的着力之处应当是如何使学生体验和逐步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用以加深他们他们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了解及掌握,强化他们对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关系的认识与感受。

2.引发好奇,让学生在阅读、观察和实践中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

学生对化学有了兴趣,留心了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如果产生了好奇心理,到了提出问题的火候,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让学生由奇而生疑,由疑而生问。

(1)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从字里行间去寻找问题

阅读在探究性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首先要阅读的是化学教科书。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而提供的。

如每个章节开头所列的问题,对学生的阅读提问有引导作用,有的是一些信息资料,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才能提出问题。

除了教科书外,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化学趣史》《化学家的足迹》《分解与化合》等都可以起到这样的功效。

它们都能够唤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问题的好奇。

有了大量的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就能在网上浏览、在书刊报纸的阅读中,从字里行间发现并提出一些与化学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实践,对新奇事物及现象提问。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求学生重视观察和实验。

在化学教学中多做实验,展示各种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新奇现象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而不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各种疑问也就随之而生。

如在学习“分子”的内容时,演示“烧杯中溶液为什么会变红”的实验,学生在好奇中提出疑问:

是什么使得烧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结合化学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参观、调查,一方面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实际中应用,另一方面从科学、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需要解决的探究性问题。

3.组织交流评价,让学生在倾听、讨论中提高其提出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迈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但要提高提出和表述问题的能力,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

基本的策略就是学生提问后及时组织讨论、交流、评价活动。

让学生在倾听、讨论中提高提出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问题要是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当然很好。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相反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有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际上,筛选出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与提出好的问题同等重要。

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而且,只要学生真正卷入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实际上,真正的探究活动整个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贯穿一探究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

(二)猜想与假设

假设就是试图解释事件或未来而提出的陈述。

当做出假设时,所提出的解释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依据可获得的证据它应当是合理的,并且,依据科学概念和原理,它应当是可能的。

在做出假设时,一些来自于过去经验的知识总是与对证据的解释联系起来。

因此,假设又可以说成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对研究着的自然现象或规律性提出的一种暂时的、假定性的说明,或者说是对想要解决的问题的真正原因的假定性说明。

科学理论,一般需要下面四个阶段或步骤才能形成,这是今天公认的事实。

◇提出假说

◇从该假说里,演绎地提出能够进行观察实验的题目

◇通过观察或实验对提出的题目进行验证

◇验证无误,则假说成立。

如验证有出入,则需修订、修改直到放弃

验证假说的惟一的而且是充分的条件,就是看其是否与事实一致,如果不能直接进行验证,间接的验证也是可以的。

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积累就是经过这样的阶段或步骤而形成的。

所以,假说在自然科学方法论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我们可以从化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理解一下假说的性质、作用及其意义。

拉瓦锡在研究燃烧现象时,认为元素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中是不变的。

例如氧和汞化合成氧化汞时,表面上是不存在了,但经过强热后又复原了。

从这个事实可以认为,作为元素的氧是存留在氧化汞里的。

这是研究化学变化的最基础的假说。

这个假说扩展到一般关系上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再如,道尔顿在研究气体反应时,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用这个说法则可以圆满地说明一些现象,这就是提出的原子论,这也是一个假说。

但是,这一假说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倍比定律、定比定律等能完满解释,却不能解释气体反应定律。

解决这个问题的是阿佛加德罗,用所谓的阿佛加德罗假说则可以完满解释气体反应定律。

也就是用阿佛加德罗假说修订了道尔顿的原子论,并用它进而说明一般的化学变化。

在自然科学里,由假说发展到定理、定律或理论,或者统一地说明定律与定律之间的关系时,假说确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所举的事例是较为典型的,实际上,在一般的场合我们也是要时常运用假说的。

例如,瑞利在测定氮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中除掉二氧化碳,分离出来的氮和由氮化物分解后得到的氮不同,前者的密度大些。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拉姆塞认为空气分离出来的氮,可能含有比氮的密度更大的求知气体。

这也是一个假说。

像这样对于一个现象进行种种实验,收集一些必要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之后,扩展到一般时变形成假说。

提出的假说如果正确,当然能够解释事实或现象,换句话说,假说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所以要对假说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最后再研究假说的使用范围。

如果发现假说不能说明事实时,则需补充修正,完全不合理的则将其放弃淘汰。

化学史上有名的关于燃烧理论的燃素说也是一种假说,因后来发现与事实不符而被拉瓦锡的燃烧理论所代替,就是众周知的一个例子。

假说的提出,有些与推理相似,是对资料的综合概括过程,从此可以得出高一级的认识,它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与科学家所运用的假说相比,学生运用假说方法的显著特点是:

学生对假说方法的运用,是在组织引导下进行,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对假说的运用也是比较浅显的,因此,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假说的运用提出的是“猜想与假设”。

有学者提出,假说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认为要实施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就不能省掉假说这一环以及为催生假说而精心设计的活动。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猜想与假设”这一要素,要求学生:

◇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

◇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

在运用这一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培养和指导学生提出猜想或假设时,首先要注意观察、推理和假说的区别。

因为学生时常搞不清这几方面的界限。

观察和推理、假说的区别相对没有什么困难,我们试着来比较一下推理和假说。

“带盖的瓶中放着蜡烛,其火焰熄灭是因为氧气不足的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一个特定的瓶里的现象出发,考虑到火焰熄灭的理由而得出的推理。

如果说“没有氧则不能发生燃烧现象”时,这就成为反映事物一般属性的假说。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想严格地区分这些概念,有时是有些具体困难。

但在开始探究阶段,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上应当加以注意。

(2)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学生在化学科学事实和理论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猜想和假设,使他们对所观察的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尽可能多的可能解释,要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发表自己的见解。

(3)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和化学教学过程,以保证化学探究活动的实施和开展。

(4)要根据初中化学教材体系结构特点、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假说方法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一方法。

(三)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是探究的一部分,在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了初步猜想与假设后,探究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设计方案,制定计划,来验证所做的猜想与假设。

(1)制定活动计划或探究计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主要是:

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

设计可操作的步骤,考虑可实现的器材、设备和技术等;

考虑影响实际实验结果或探究结果的主要因素,确定需要观测的量,并考虑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

在以上考虑的基础上,如何做出比较详细的实验或探究计划等等。

(2)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制定计划”这一要素,要求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从这一要素目标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完全独立地制定计划是比较困难的。

主要是学生对困难的预见不足,制定的计划往往会过于笼统,器材无法实现也是常见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制定计划需要考虑的问题和要素,也可以在实验或活动过程中指导他们补充和完善计划。

在此,我们提供以下对学生进行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