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测试的分类教案2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0993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语测试的分类教案2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外语测试的分类教案2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外语测试的分类教案2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外语测试的分类教案2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外语测试的分类教案2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语测试的分类教案2周.docx

《外语测试的分类教案2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语测试的分类教案2周.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语测试的分类教案2周.docx

外语测试的分类教案2周

沈阳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

英语语言测试技巧编写时间:

年月日

授课章节

第二章外语测试的分类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学理论对日常教学中的考试和大规模的社会考试的性质有正确的认识,并能进行科学的分类

重点难点

分离式测试、综合测试和交际测试;成绩考试、水平考试、学能考试和诊断考试;常模参照考试

教案内容:

I.教学方法:

交际式教学法

II.教学过程

复习与导入

讨论题1.考试、测量、评价的概念?

2.考试的功能有哪些?

本章导读 

      本章是有关外语考试的类别。

其中有些分类方法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而有些方法可能是第一次接触,比如分离式测试、综合测试和交际测试,这一部分在学习中会有些困难。

此外,有些分类的理论依据也比较抽象。

建议按下列方法学习。

  1.结合实例理解外语测试的分类

  为了帮助学员理解本章的内容,在本章的“参考资料”部分附有一部分试卷,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测试方法。

学生可结合这些实例来理解各种考试的特点。

  2.掌握基本概念和重点内容

  本章内容较多,而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以掌握基本概念和重点内容为主。

有些内容在以后的章节中还会出现,因此不一定在本章中把一切概念都区分得很清楚。

  3.通过做练习检验自己是否正确地理解了学习内容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求学员能根据所学理论对日常教学中的考试和大规模的社会考试的性质有正确的认识,并能进行科学的分类,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些抽象概念,因此能否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是否正确理解本章内容的一个标准。

学生可以用自测题检验自己对本章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它与以后许多章节都有联系,因此学好本章是掌握语言测试理论的一个关键。

第二章讲授新课

一、分离式测试、综合测试和交际测试的理论依据与测试的特征

      

(1)分离式测试(Discrete-pointTest)

  ·分离式测试的理论依据

  分离式测试有三大理论依据:

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听说教学法。

  A.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分离式测试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组符号,有其内在结构。

完整的语言结构系统由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语法结构和语言成份组成。

用来描述语言结构的语言基本成份有音素、词素等。

音素和词素构成单词,单词组合成词组,词组组合成子句,子句又可组成句子,语言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地构成了一个体系。

因此,语言考试也可以从听、说、读、写,以及音素、单词、句子等方面分别加以考核。

  B.行为主义学习论对分离式测试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复杂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分解成最基本的单元:

“刺激—反应”(S—R)的联结。

学习实际上是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

五十年代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斯金纳提出S—R的联结是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实现的。

他把学习过程归纳为“刺激—反应—强化”(S–R-S)。

例如,父母教孩子学说话,父母教的话是一种刺激,孩子的模仿是一种反应,父母对孩子的模仿或表扬或纠正,这就是强化。

儿童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就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这样的过程实现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是由无数行为构成的,是个体语言行为或称言语习惯的一个集合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分离式测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的理论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听说教学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在测试中得到间接反映;其次,行为主义学习论认为言语行为是反复“刺激—反应”最终形成习惯的结果。

言语是一套习惯,习惯必然达到自动反应的程度,因此在语言测试中就应该有一定的速度要求。

这一思想在TOEFL考试中就很明显,这类考试量大,而且每一部分都有速度要求。

  C.听说教学法对分离式测试的影响

  听说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听说法的基本原则:

听说领先;反复实践,形成习惯;以句型为中心;排斥或限制母语;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观点;及时纠正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和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听说法所依据的这些理论在外语测试中也得到了反映。

语言是一种习惯在测试中至少有两个含义。

首先,应用语言的速度应是外语测试中的一个被测要素,因为一个人只有能对自然的语言环境做出快速、自动的反应,才能认为他真正掌握了一门语言。

其次,掌握一门外语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另一套语言习惯,因此通过两种语言差异的对比能最有效地测试出考生的外语水平。

  听说教学法认为“语言是口语而非文字”,体现在外语测试中就是要加强听、说在语言考核中的地位,对于初学者更是如此。

  听说教学法认为“语言是本族人说的话”,这意味着在外语测试中应使用地道的语言材料。

  听说教学法认为“教语言是教会人学会使用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这一原则在考试中就成了“考语言使用,而不是考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

  听说教学法认为“语言和语言之间是有差异的”,则意味着通常在外语测试中翻译只能起有限的作用。

      ·分离式测试的特点

  拉多(R·Lado)在他的《语言测试》一书中全面总结了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在语言测试领域中的观点。

这些观点对外语测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拉多认为:

  ①由于个人的语言技能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测试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以了解个人在多方面的现有水平。

  ②语言是有结构并按层次构成的,测试可按层次由低到高进行。

例如对听能的测试就可以分为:

1)音素(元音、辅音、语调、重音等),2)词汇,3)句子,4)小段对话或短文等等。

  ③语言情景是无限的,而语言成份是有限的,因此测试语言成份更有效。

根据这一观点,这类题目的测试往往是孤立的,没有上下文联系的语言成份。

  ④母语与外语在相互转换时,两者在形式、结构和意义等方面有一定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是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的,因此也是语言测试的重点。

  ⑤语言是一门科学,试题要精确、客观、可靠和科学。

因此,考试结果要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试题的各项指标(如难度区分度等)进行分析。

  ⑥试题要采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题型如正误判断、多项选择题等,以保证试题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⑦评分采用客观打分的方法,任何人阅卷结果都一致。

      

(2)综合测试(IntegrativeTest)

  ·综合性测试的理论依据

  A.“语用期待语法”假设

  美国语言学家奥勒(JohnW·Oller)针对分离式测试认为语言能力可分的观点,提出了整体语用能力的假说,他认为“语言水平的构成也许更像一种粘性物质,而不像一部机器,可以很容易地被拆成一个个部件。

”他反对分离式测试把完整的语言分解成很小的语言单位,然后分别加以测试。

他认为这种脱离语境、孤立地测试语言成份的做法,不能测出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奥勒认为在通常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语境或称上下文(context),对于确定句子中模棱两可的语音或词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语境中确定语音和词义的能力远比在无语境的孤立语言材料中辨认语音或词义的能力来得重要。

  奥勒把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能力,称之为“语用期待语法(规则)”。

他认为正是有了这种能力才使我们能够理解和表达语言,因此“语用期待语法”在奥勒看来是语言测试的最适宜的目标。

他把能测定这种能力的考试(如,完型填空、听写等)称之为“语用测试”。

  B.格式塔心理学与综合性测试。

  对综合性测试产生影响的另一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或称完形心理学。

它是一种反对用元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心理,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反复“刺激―反应”最终形成一套语言习惯。

研究复杂的语言行为可以通过分解,从了解最简单的S—R(刺激---反应)的联结着手。

这在语言测试中就表现为将整段有意义的话语分解成简单的句子加以考核,而不重视语言的情景。

和行为主义这一做法相反,格式塔心理学则强调感知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综合性测试强调语境,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外环境的对应关系,正是受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感知整体性思想的影响。

我们在使用语言时是离不开语境的。

如果我们把完整的语言分解成互不关联的句子,甚至分解成音素,然后进行考核。

那么把各部分结果机械的相加也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整体能力。

      ·综合性测试的形式

  综合性测试的主要形式是完形填空和听写。

这是最常用的测试方法。

此外,综合性测试还包括完形听写、口头完形填空、释义、回答问题、面谈、写作和口头叙述等。

      ·综合性测试的特点

  综合性测试与分立式测试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长处。

首先,综合性测试往往把听、说、读、写等技能混合在一起测试,从而能比较准确地测出考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其次,综合性测试十分强调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这类考试始终在语境中测试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测试结果比分离式测试更接近于考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3)交际性测试(CommunicativeTest)

  ·交际性测试的理论依据

  交际性测试的理论依据是社会语言学和交际法(也称意念----功能法)。

  A.社会语言学

  六十年代中期,社会语言学兴起。

这一学派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主张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研究。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结构变异和社会变异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

社会语言学一改以往语言学的研究重视语言形式,轻语言使用的倾向,十分重视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

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

  B.交际教学法

  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提出了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以培养交际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体系。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其语言能力不仅指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且还包括能否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

海姆斯进而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的概念。

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既包括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也包括语言行为(linguisticperformance)。

他认为交际能力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形式正确、合理可行、内容得体、实际使用。

  首先,一个人的交际能力表现在能否辨别、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

所谓的形式正确指的是句子结构应符合语法规则。

这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首要条件,也是语言本身提出的要求。

  其次,交际能力表现为我们所使用的句子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应是合理可行的。

这里所说的合理可行是指心理语言方面的因素,例如记忆的广度、感觉器官的感知等,也就是说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应符合我们感知语言的规律,它和语言行为有关。

  再次,交际能力表现为能根据情景判断语言得体与否。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情景,因此在使用语言时我们应该遵循“得体法则”,即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应是适当的、令人愉快的和成功的。

  最后,交际能力表现为能知道语言形式出现的可能性:

是常用习语,还是罕见的个人用语?

一句句子可能语法正确,也符合使用语言的心理特点,内容也得体,但实际上可能没有人这么说。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能认为此人交际能力强。

交际性测试应体现上述特点。

      ·交际性测试的特点

  正如卡罗尔所下的定义那样,交际性测试是一种行为测试,是在真实的或与接近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完成实际任务估测语言掌握程度的一种考试。

由于这类考试往往模拟一项交际任务,因此这类考试又称“基于任务的考试”(task-basedtests)。

同时这类考试也是一种综合听、说、读、写多种技能的考试。

  根据交际法原则而编写的交际性测试,目前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注重语言行为

  交际性测试虽也兼顾测试语言知识,但更注重测试考生的语言行为,因此考试主要采用主观型试题,而很少用选择题。

  ②设置真实情景

  考试中的语言交际场景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非虚拟的。

因此,考试结果也更能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

  ③强调针对性

  随着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的发展,考试所涉及的主题和用语也更有针对性,即更针对考生所学专业,测试考生使用专业外语的行为,从而出现了所谓的“行为参照考试”(performance—referencedtests)。

  ④以语段为测试单位

  分离式测试的最小语言测试单位一般是句子,甚至可以小到音素,而交际性测试的最小语言测试单位是语段。

  ⑤多技能的综合测试

  目前“基于任务的考试”和语言“行为参照考试”越来越倾向于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试。

从而也更接近于真实交际活动对语言技能的要求。

二、交际能力的概念

(见“术语与难点解释”)

三、成绩考试、水平考试、学能考试和诊断考试的用途

      

(1)成绩考试(AchievementTest,也称AttainmentTest)

  成绩考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学习后,对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课程要求(包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或者说取得的成绩。

  成绩考试应以教学大纲作为命题依据。

它测试的是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考什么是教师使用成绩考试时的一个特点,在一纲一本的教学条件下,它往往以教材为命题依据。

在一个大纲多本的情况,对考试成绩解释的唯一依据就是大纲。

  成绩考试可以作为升留级、授予文凭、决定毕业与否的依据。

国外一些标准化的成绩考试建立了自己的常模,用它可以确定学生实际水平处在哪个年级,并可将各校的水平进行比较。

成绩考试有时也用来预测学生将来的语言学习情况,这时它和水平考试的差别就很小。

但预测不是成绩考试的主要功能。

      

(2)水平考试(ProficiencyTest)

  水平考试主要用于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水平,预测他将来完成某项任务的情况。

和成绩考试不同,它不考虑考生先前受过何种语言训练,也不以任何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计划作为命题的依据。

它以考生今后为了胜任某项任务而必须在语言熟练程度上要达到水平作为考试的命题依据。

  尽管水平考试主要用于预测,但由于将来所要完成的任务和以前考生的训练之间关系有密有疏,因此水平考试与教学大纲的关系也有紧有松。

我国的英语高考是一种水平考试,它主要预测考生将来能否胜任高校的学习,它以今后高校外语学习的要求作为命题的依据,但由于我国中学实行的是统一的大纲,以前甚至使用统一教材,而大学的学习又与中学相衔接,因此高考英语卷的命题仍离不开教学大纲。

  另有一类水平考试与高考、TOEFL考试不同,它既与考生以前的学习无关,也不考虑今后的工作或学习任务。

这种水平考试所测定的水平(proficiency)具有更普遍、更一般的含义。

例如,英国的第一证书考试(FirstCertificateExamination)和剑桥大学的水平考试(ProficiencyExamination)。

这类考试测试考生的语言能力是否达到了某种水平。

负责这类考试的机构一般独立于教学单位,因此更公正。

人们可以利用这类考试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情况进行公正的比较。

这类不以某一特定任务为测试目的的水平考试,仍有自己详细的考核细目,和考核要求,而且每次考试均以此为命题依据。

因为只有如此,想使用该类考试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和考试单位)才能正确的判断该考试是否适合他们使用,才能正式解释考试成绩。

  尽管各种水平考试在考试的内容、难度等方面可能千差万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考试中都可以不反映考生曾使用过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相反这类考试会对考生学习语言的方法和采用何种语言教材产生影响。

      (3)学能考试(AptitudeTest)

  学能考试主要预测学生学习外语的潜在能力。

这类考试和其他外语考试不同,成绩考试、水平考试和诊断考试都是通过考外语来确定考生的外语情况,而学能考试却是通过测定母语及其他能力来预测考生的外语潜能。

这类考试更象体育运动中选拔运动员的选才考试。

学能考试从分析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因素着手,根据这些因素确定相应的测试方法,然后依据测试结果预测一个人学习外语的潜力。

因此,学能考试的命题依据是外语学习理论和外语习得理论,也就是说,它更多地是根据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来指导命题。

  目前世界上较有名的外语学能考试有两套。

一套是皮姆斯勒(Paul·Pinsleur)编写的“语言能力成套测试”(LanguageAptitudeBattery,简称为LAB)。

皮姆斯勒认为对一个人的外语学习产生影响的有三大因素:

言语智能(verbalintelligence)、学习动机(motivation)和语音能力(auditoryability);并从六个方面预测考生的外语学习潜能:

(1)外语以外其他学科的平均分,

(2)外语学习的兴趣,(3)母语词汇,(4)语言分析,(5)声音辨认,(6)音形联系。

前两项由考生填写,后四项采用考试形式,要求考生在规定的38分钟内完成。

  另一套是由卡罗尔和萨庞(carrollandsapon)编写的“现代语言能力测试”(ModernLanguageAptitudeTest,简称为MLAT)。

卡罗尔等人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潜能取决于下列因素:

(1)语言编码能力——将听到的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间隔一段时间后重新辨认或记忆的能力;

(2)语法敏感性——根据上下文对单词在句中功能的判断力;(3)机械记忆能力;(4)语言归纳能力。

卡罗尔用5个分测验对上述四种能力进行测定。

完整版包括所有5个分测验,规定在70分钟内完成。

简约版只包括3个分测验,规定在30分钟内完成。

  学能测试主要用于预测和诊断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

      (4)诊断性考试(DiagnosticTest,也称FormativeTests)

  诊断性考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补救教与学的不足。

因此诊断考试主要为教师所用。

教师根据本人教学需要自行命题,测试重点是了解外语教与学的问题。

这种考试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考试成绩作为诊断教学进展情况之用,而不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尺度,故称之诊断考试或形成性考试。

  为了达到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目的,诊断考试不能象成绩考试和水平考试那样只给一个总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做一个总体评估,而必须提供更多的信息,详细地指出考生的长处与弱点,因此考试内容的选择是诊断考试编写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诊断性考试每次考核的范围不能很大,考核的内容必须有代表性,而且每个考核内容必须有适当的题量,这样才能对考生在某一方面的长处与问题作出可靠的推断,并对造成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诊断性考试有三个主要用途:

  a.检查整个班级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可行;

  b.了解哪些学生未达到教学目标;

  c.找出未达标学生的学习问题。

四、主观型考试和客观型考试的区别

      主观型考试是指阅卷人员的主观因素如语言水平、对评分标准的理解、阅卷时的心情等对考试的分数会产生影响的一类考试。

例如英语写作、口试等就属于主观型考试。

  客观型考试是指考试的评分不受阅卷人员主观因素影响,任何阅卷人评分的结果都一样,甚至可以用机器阅卷的一类考试。

例如大量使用多项选择题的考试就属于客观型考试。

  客观型考试和主观型考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区分。

  1)语言的表达量。

做客观型试题时,考生几乎无需用外语表达,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在许多现有的答案中做出选择,而在主观型考试,考生必须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2)所测试的能力不同。

主观型考试测试的是考生的语言表达和使用能力,而客观型考试测试的是考生辨别正确答案的能力。

  判断语言水平高低的依据不同。

在客观型考试中,考生的回答离不开编题者的语言水平;而在主观型考试中,考生的成绩的取决于本人的语言应用水平。

因此,客观型考试成绩反映的是考生与出题者两者之间的语言水平的差异。

它无法显示考生在实际语言应用中的真实水平

五、常模参照考试和标准参照考试的区别

      常模参照考试是将某一学生的行为(通常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表示)与参加同一次考试或同一类考试的其他学生的行为作比较后,作出考试成绩解释的一种考试。

这里解释学生考试结果的参照指标是考生的平均成绩,即所谓的常模,因此称为常模参照考试。

它是一种相对评价。

      标准参照考试或称目标参照考试,以事先确定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作为参照标准,解释考生成绩的一种考试。

它是通过考生与外在的标准进行比较后,解释考生分数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绝对评价。

  上述两种考试的成绩一般可以提供两大类信息:

  

(1)每个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2)所掌握的外语知识和技能。

第一类考试的成绩说明的是每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所处的位置。

第二类考试表明每个学生具体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

  常模参照考试和标准参照考试仅仅指解释测验成绩的方式不同,从试题的形式和考核内容上,有时很难作出区分。

两者可以使用同样的测试方法,甚至同样的试题,但却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释考试的成绩。

这两种测试也有各自的特点,其主要差异可见表3。

  常模参照考试和标准参照考试有各自不同的用途。

常模参照考试主要用于甄别、分类、选拔等,例如,编班考试、外语竞赛、高考等考试就属于常模参照考试。

标准参照考试常用于各类证书考试,如高中会考、学校期末考试、市民英语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都属于这类考试。

表3常模参照考试与标准参照考试特点比较

常模参照考试(NRT)

标准参照考试(CRT)

主要用途

考生间进行比较

了解学习掌握程度

测试重点

个体差异

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

内容覆盖

覆盖面广

在所要了解的领域内

考核内容应尽量详细

试题选择

试题的区分度越大越好

(分数间的差异要大),应剔除十分容易的题目。

应包括一切能说明学生

学习水平的试题,不必考虑

试题的难度与区分度

评价成绩的标准

根据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

位置来确定该学生的学习水平

根据一个预先制定的绝对

标准来确定该考生的水平

六、标准化考试的概念

      标准化考试是采用系统科学的程序对考试进行编写与实施,考试的每个阶段特别是试卷设计、测试、考试实施、建立常模等阶段都有统一严格的标准,并且对误差进行严格控制的考试。

为了使考试准确可靠,考试的每个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故称标准化考试。

这些环节包括试题编写的标准化、施测过程的标准化、评分计分的标准化、结果解释的标准化等。

  标准化考试一般具备如下七个特征:

  

(1)权威性。

标准化考试必须由权威性的机构负责组织和主持,根据一定法令来实施,并受法律的保护,结果受到国家和公众的承认。

  

(2)稳定性。

定期举行,保持严格稳定的标准,不同时间举行的同一类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3)社会性,面向社会,对社会负责,为社会提供鉴定和选拔人才的尺度。

  (4)广泛性。

规模大,跨地区。

  (5)科学性。

根据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理论,对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考试质量指标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严格控制测量误差,使考试达到预期的指标。

  (6)建有常模。

建立一个可以对考生分数进行比较的常模,并定期对常模进行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