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一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0767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宁一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乡宁一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乡宁一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乡宁一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乡宁一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宁一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

《乡宁一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宁一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宁一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

乡宁一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乡宁一中新课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开展学习,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旨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是高中课程结构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和新的生长点。

为了促进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开展,根据《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为指导,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扎实抓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通过师生互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乡宁一中”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模式。

二、指导原则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具有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三、课程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对高中研究性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课程特点,我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目标为:

(一)、课程目标定位

着眼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具体目标

1、学生通过对某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过程的亲身实践、深入思考和研究,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和特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生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和掌握观察、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的基本操作,按照其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学会理解与支持,培养战胜挫折的能力。

5、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和实事求是的结论,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尊重科学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学生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7、改变教师原有的角色定式,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

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在指导学生研究中,通过对新问题和新知识的不断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建立新型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8、积极开拓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

四、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

(1)自然环境类:

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

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

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

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发明创造类:

主要是从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中发现物品的缺点,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

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科技发明尝试,争取取得成果,然后应用于社会并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2、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由指导老师提出意见,由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1)、评定依据

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包括⑴开题报告或活动方案;⑵过程记录;⑶成果;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记录;⑸实际参加活动的时间每1学分不少于12学时。

以学生参与完成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或项目为认定学分的主要依据。

(2)、学分分配

高中三年共进行2个课题的研究,高一1个课题5个学分,高二、高三1个课题10个学分,共计15个学分。

(3)、认定程序

①学生申请,指导教师签定评价意见,由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审查,报学校学分认定小组批准,教导处审核颁发学分。

②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校学分认定工作小组复议。

③学生课题研究评价,按阶段分为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终期评价,其中,终期评价须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审核。

④强调评价主体,评价手段、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

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

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把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田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五、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

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2、师生关系:

师生合作,民主平等,学生自主,教师指导,教学相长。

3、学生自主界定:

①研究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去完成,但不排斥学校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要接受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约束。

②学生自主的具体内容是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项,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具体研究,总结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完成研究性学习全过程。

4、教师指导界定:

①指导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

②指导策略是遵循学生的思路,提出质疑,提供思考、思路或方向,供学生判断或选择。

③指导内容是提供背景资料,指导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情况,组织课题研讨或论证,提出质疑或析疑,组织成果交流与论证,进行学习评价等。

六、教学模式

 

指导

评价

 

七、教学组织

1、指导系统

学校指导组:

组长:

文宏亮

副组长:

王彦泽

组员:

刘俊科、来峥嵘、卢国赘、赵建中、学科组长

高一年级指导组:

组长:

刘俊科

副组长:

柴宏伟、周燕

组员:

高一各班班主任、学科组长

班级指导组:

组长:

班主任

组员:

各个课题组组长、班级课任教师

2、教学组织

(1)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

以班为单位,学生自由结合,注意有共同兴趣,注意特长互补,原则6—7个人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学习小组,自选组长,自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或校外的专家、教授、研究员等。

(2)教学基本程序

⑴学生:

确定课题——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中期汇报——继续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交流与论证——自我评价。

⑵教师:

指导选题——指导制定计划——指导研究——指导中期汇报——指导继续研究——指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参加研究报告的交流与论证——结题评价

学生职责:

自由结合,自选组长,自聘导师,自定课题(或项目),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形成研究报告,进行自我评价。

小组长必须做好本组成员参加活动的考勤记录和学习活动中各项具体工作的组内分工。

教师职责:

年级组长职责

①年级组长要坚决贯彻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总体要求,组织好各班主任加强学习,提高对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认识,保证课程的正常化、规范化开展。

②年级组长要加强对各班的指导,每周要组织各班主任碰头,及时交换意见,并做好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协调工作。

③年级组长要坚持对各班进行工作督察,在碰头会上检查各班活动情况,并审验各班各课题组的《活动登记表》,指导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安全教育,必要时要和学生进行会谈,对学生进行教育。

④年级组长在必要时,应组织典型课题组经验报告会,以利交流和共同提高。

⑤年级组长要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本年级活动开展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并及时将指导意见转达各班,以利工作改进。

班主任职责

①班主任要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

②班主任要主动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指导,在教导处、教研室和年级组长的领导下工作。

③班主任要支持、配合指导教师做好学生组织工作,要在学生课题组的人员搭配、协调等方面进行指导,以有利于各课题组工作的顺利开展。

④班主任要坚持定期询问各课题组的工作开展情况,要有询问记录,并及时与指导教师交换意见,遇到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⑤班主任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前,要了解每个课题组的去向、活动时间及活动方式(学生填《活动登记表》)。

学生回班后,要查验活动记录。

⑥班主任要配合指导教师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协作精神、安全意识和形象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安全的好习惯。

⑦班主任要本着为学生成长负责的精神,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并将结果融合到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之中。

指导教师职责

①在课题活动开始前,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申报的课题进行指导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

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起到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③在每次指导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出勤统计,记录在出勤表中,并对学生活动记录作认真审核,提出意见或建议。

④活动中期,指导教师须检查每组课题研究进度,组织课题组学生进行中期小结,提出后期研究意见和建议。

⑤活动后期,指导教师须就论文撰写要求对课题组学生进行指导。

⑥学生课题结题后,指导教师须对学生所写的论文或调研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价,写出评价意见并分出档次。

⑦课题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应及时将学生的开题申报表收齐,课题活动记录表、活动出勤表、学生论文(附有指导教师评价意见)一起上缴教导处、教研室。

八、教学管理

1、课时管理:

课内主要用于交流和指导,课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按研究计划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2、学生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正式的必修课程,每位学生都要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取得该课程基本学分,研究性学习课程共占15个学分。

课程配置为:

第一学年,搞好宣传培训工作,并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结题后得5个学分。

第二学年每学期完成一个课题,每个课题结题后各得5个学分。

其基本学分是高中毕业学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师管理:

与其他课程不同,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不是教研组,而是年级与班级,年级统筹安排,班主任具体组织,全体课任教师必须参与。

①有关年级的全体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要担任两个以上课题的指导研究工作,针对指导课题按照六个步骤(背景介绍,讨论立题,调查研究,实验探索,撰写报告,交流评价)要求认真自备,写好指导教案。

②每位指导教师每学年提供一篇研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及案例分析,做为评价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依据。

③班主任重点抓好一或二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其余每位教师至少重点抓好一个课题或项目,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④采取教师按时到位率、课题组对教师的评价率和课题研究成果奖次相结合的办法评价教师研究性学习指导成绩。

4、评价管理:

评价管理主要指的是评价办法管理,学业评价是实现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充分发挥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导向、诊断、激励、交流和管理功能,让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分真正体现出学生成长的水平。

1、评价原则

(1)终结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所关注的不仅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更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在研究过程形成的感悟与体验,能力与品质,使评价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2)激励性与严肃性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时,对学生的优点要充分肯定,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但因所占学分很大,在学籍管理上要讲求严肃性,实事求是,对缺点或存在的问题要理直气壮的提出来。

避免不讲原则地肯定造成对错误和不正之风的纵容和变相激励。

(3)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之间的交互评价弥补了指导老师和指导中心组评价的不足,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与活动情况加以评价,以充分体现评价的教育功能。

2、评价方法

研究性学习评价分两个层面:

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评价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

(1)、对课题组评价

对课题组的评价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有开题时的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1)开题评价(20%)

开题评价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①选题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选题是否有价值、选题是否新颖、选题是否与现实生活及现有知识能力相适应、选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②课题分析与论证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否明确、研究的内容范围是否明确、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是否明确、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是否明确等。

③课题计划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信息搜集的渠道是否多元化、研究方法设计是否多样化、是否有合理的研究过程规划、课题组是否有合理的分工、研究计划的表述是否清楚等。

(2)过程评价(50%)

过程评价从如下六个方面进行:

①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态度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出勤率、是否有热情等。

②信息搜集情况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搜集渠道和方法的多样化、信息搜集情况、信息的效用情况、信息的处理能力等。

③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方法是否多样化、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有一些新的技术方法、是否重视实践和实验等。

④研究过程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整个过程是否在按计划进行、整个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一些使整个过程有趣、高效的措施、是否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计划、是否善于寻求帮助等。

⑤组织性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是否全体成员都付出了努力、是否有合理的分工和紧密的合作等。

⑥活动过程记录情况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活动记录是否真实、活动记录是否及时、活动记录是否完整、活动记录的形式是否合理等。

(3)结题评价(30%)

结题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

①成果评价(20%),考虑如下因素:

是否有体现研究成果的各种物件。

包括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科技作品(发明制作或模型,结题报告+活动方案设计等。

成果的呈现格式是否合理。

结题报告一般应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老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老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主要观点要突出,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字。

内容上是否有清晰性、科学性、实践过程和创新因素。

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②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评价(10%),考虑如下因素:

主要考察材料是否齐全、展示的手段是否多样化、是否有新的展示手段、展示的是否合理、展示的效果如何、课题研究成果陈述时是否有清晰的条理、质询中的应答能力、答辩中的精神状态和小组合作程度如何等。

(2)、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同时又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只进行课题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个体的研究性学习情况,因而要进行个人评价。

对个人的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要全面反映研究性学习的方方面面。

也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导师评价的结合,要进行课题组成员的等第认定。

等第认定的目的是激励成员积极参加课题组活动,与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力争为课题组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在一个由6个左右成员组成的课题组,可分为如下四个等第:

出色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起骨干作用的为甲等(系数为1.2)

比较完满地完成分担的任务的为乙等(系数为1.0)

能够参加并完成自己分工的任务的为丙等(系数为0.8)

参加活动不积极或没有完成课题组交给的任务的为丁等(系数为0.6)

等第认定由全体组员一起民主讨论认定,要尽可能公平、公正,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每个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

根据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评价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结算出每个学生个人最后的总评成绩:

个人总评成绩=小组成绩×个人等第系数

个人成绩达60分便可拿到学分,成绩90分以上者为优秀。

上述评价内容要参考学生个人的研究活动及其物化形式。

因此,在终结评价前,每个学生应准备以下文案:

个人研究计划、个人活动记录、独自或合作形成的各种成果(能够体现整个活动过程的各种材料)、心得体会和个人研究小结等。

4、对教师的评价

(1)工作态度:

主动性、与其他老师协作、指导的到位与及时、与学生的民主平等关系、事先认真准备等。

(2)指导能力:

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善于点拨学生的智慧火花和探索欲望,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了解校内外教育资源,能指导学生规范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能认真备课撰写教案等。

(3)继续学习:

主动学习本学科前沿知识,关心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会使用各种新技术学习,能开设有关科研方法和本课题前沿知识的讲座等。

5、规范管理:

(1)各小组在每一研究课题的学习活动中必须提供以下资料(由教导处提供格式规范):

①小组成员名单;②学习活动考勤记录;③开题报告;④活动计划(含活动内容、形式、时间、分工等);⑤各次活动情况记录;⑥个人心得小结;⑦小组课题的结题报告。

(2)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规范,要求:

①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计划由学生自己打印,一式叁份,一份留课题组,一份交班级指导组(班主任),一份交教导处审报确认。

②每次活动小组与个人都要详细填写“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记录”,明确下次任务,指导教师签署意见,作为参与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③注意积累研究所需的各种文字、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这是成果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研究成果是总结性和成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要求文字在4000字左右(可以更多),由学生自己打印,纸张版面B5规格,标题统一用小二号或三号黑体字,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装订成册,一式二份,一份交班级评委组,一份交教导处。

⑤每学期课题或项目研究结束,每个课题组要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总评表”表(一式二份),连同课题计划、课程活动记录、研究报告(或论文)、数据、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整理装袋,交给班级研究性学习指导组长。

⑥班级指导组负责班级各课题(或项目)的评价和交流工作。

年级指导组负责年级突出成果的评价和交流工作,其优秀成果汇编成《研究性学习成果专辑》,在校、内外交流。

九、教学实施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实践研究阶段、成果交流阶段和评价总结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

(1)研究前的知识准备。

通过讲座、集中学习、课堂教学、师生大会、宣传栏、板报、广播、网站等渠道,就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进行培训;举办名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增强感性认识;组织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手册》,让学生明白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方法和实施过程;召开家长会,做好社会宣传工作,调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

(2)组织课题研究小组和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小组合作研究和个人独立研究,通过沟通和合并,将有共同志趣的学生聚合在一起,组成课题组。

课题组一般由5-8个学生组成,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主体为本校教师,校外人士亦可)为指导教师。

课题的确定有两种形式:

一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客观条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二是学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形成一个大课题,学生们在这一大课题下自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课题。

然后填写课题申报表上报年级总课题组审批。

(3)课题的论证并制定研究计划

课题论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课题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等进行阐述和分析;二是课题的意义分析、预设的结果;三是分析自己小组的研究能力(各个组员的特长)、研究的主客观条件,进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调查。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必须提交课题实施计划,成员各自的研究计划,课题组开题报告等。

2、实践研究阶段

(1)相关资料搜集。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获取资料的方法,掌握获取有价值信息资料的有效途径。

(2)调查研究。

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采访专家等。

学生应根据制定好的研究方案,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记载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有条件还可以进行拍照、录音或录像等,掌握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3)实验论证。

为了验证某种关系,获取某种数据,部分课题组要进行实验。

实验要求目的明确,要在认真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实施实验操作,并有完整、准确的实验记录。

学校也要为学生实验积极创造条件。

(4)分析、归纳与整理资料。

这是培养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步骤。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或者实验论证,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在课题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和切磋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形成课题成果。

3、成果交流阶段

以小组为单位,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成果展现形式不拘,但格式要规范,内容要具体详实,并有一定的创新。

(1)研究成果的表达

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口头形式,也可以是实物形式,亦可多种表达形式的结合。

文字形式的表达包括:

完成研究论文和结题报告;完成经过研究后提出的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案或某一活动方案设计并附上设计理由说明;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各成员的个人总结。

口头形式的表达包括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和研讨会等。

实物形式的表达包括完成科技作品(或模型)的设计和制作等。

(2)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可以是小组成员之间、班级内部各课题组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年段内部各课题组之间的交流。

展示过程中组织课题答辩,小组代表对本组研究内容、经过及取得的成果进行陈述,陈述时要回答指导老师和同学的质疑。

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要尽可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在交流中,既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更要展示研究的过程,要力争全面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才艺,并通过展示和交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学会放弃和坚持。

4、评价总结阶段

评价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把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1)评价包括三个环节: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资料的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

结题评价包括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2)评价的方式:

自评:

由课题小组成员按照学校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