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0765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x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x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余姚市国家税务局 余姚市税务学会     2011年3月4日

 

 

                    余姚市国税局陈淑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税务机关来说,好的工作模式,就是他们“善其事”的好工具。

“收好税”历来是税务机关的核心工作,笔者所在国税局自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后,收到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6月份实现新增税源入库22190万元,占全局当期总收入的10.39%。

之所以能“善其事”,得益于我们“利其器”,那就是有一套好的工作模式。

经过积极探索与实践打造的税源分类管理新模式,为我们高质量地实现税收收入提供了可靠保证。

一、我局实施税源分类管理的初衷

长期以来,笔者所在国税局对纳税人采取了划片分区的管理模式,在同一个分局、同一税收管理员责任区内,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纳税人混杂在一起,管理粗放,税负公平难以把握,税收收入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

同时,税源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也要求必须尽快调整划片分区管理模式,实行按行业分类控管,方有利于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缓解征管资源不足的问题。

国税成立至今,税收收入年年递增,而人员编制几乎没有增长,余姚市国税局下设四个基层分局,一个在城区、三个在农村。

全市共有各类纳税人41700多户,而税收管理员只有68人,人均管户613户,且城区分局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平均年龄在46岁以上。

部分责任区管理员还集受理、调查、核批于一身,人少户多事多且权力相对集中,导致许多责任区管理员疲于应付,特别是对服务性调研、退税工作、联动任务、注销清算、风险应对等特殊事项的完成敷衍了事、质量不高。

“一人统管”局面导致纳税服务效率低下,纳税人满意度有所下降。

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后,对现有的税收管理人员进行了重新组合,将业务素质较高、综合分析能力较强的干部调配到重点税收管理岗;将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调配到业务相对单一的一般税收管理岗。

人才资源得到充分优化,税源管理质效得到大幅提高。

(二)防范税收执法的风险问题。

原来“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税源管理方式,使得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执法风险也相应集中。

推行税源分类管理后,根据税源管理对象的特点和职责事项实行专业化税源分类管理方式,分解过于集中的管理权力,打破了原先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的单一固定关系,提高了征管透明度,加强了各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既规范了征收服务、提高了征管效率,也有效防范了税收执法风险。

(三)规范税收征管操作的问题。

首先由于过去一味强调征管查的相互制约机制和定岗定责考核,导致税收管理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和上级安排的临时性工作,放松了基础管理。

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做到进行主动的事前、事中分析监控,造成管事不管户、管理不到位。

其次由于实行按区域和地段对纳税人进行管理,容易造成同一行业同一区域不同地段税收负担不同,通过实行行业分类管理,可以使同行业税负可比性更为直观,行业税负更趋公平。

(四)优化纳税服务的质量问题。

由于辖区纳税人涉及多行业,税收管理员要做到全面了解的确有困难,直接影响到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其特点与规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推行税源分类管理的具体方案及措施

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根据总局要求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意见,笔者所在国税局结合实际情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依托信息化支撑作用,按照行业规模科学界定管理对象,明确内部专业化管理职责划分,优化管理资源配置,建立以信息化管理为主、日常事务管理为辅,以预警分析和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税源分类管理体系。

(一)创新征管理念。

所谓分类管理,是指以行业分类为主,以信息化为依托,以行业规律为依据,以纳税评估为手段的税源监管方法。

分类管理是社会专业化分工在税收工作中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分类管理有多种形式,如按行业、按规模、按税种、按社会信誉等级、按注册类型、按纳税人类别等。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行业分类为主、兼顾规模分类的管理方法,将企业按照行业进行分类,从每类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进行调查,全方位采集其涉税信息,包括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税源管理人员直接采集的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以及从行业主管部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统计、审计等职能部门获得的第三方信息,在此基础上,总结确定行业税源监控指标,建立相应的数学评估模型,据此对各具体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并与该企业自行申报的信息进行比对,找出差距,进行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1、税收执法理念由收入任务型向税源管理型转变。

我们实施行业分类管理,首先是在执法理念上,由收入任务型逐步向税源管理型转变。

在对各分局的目标考核中,不以税收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更加关注对税源管理水平的考核,改进考核指标的实用性,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对税源管理质量进行考核,以税源管理质量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

2、税源管理方法由分户管理向分行业、链条式管理转变。

实行分类管理,不再孤立地把纳税人当作单户看待,而是把单户企业看成是行业中的一员,通过对同行业单户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行业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和指标参数,深化纳税评估。

经过逐户比对、分析,求证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对发现的问题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全面管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企业放在产业链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充分利用产业链条中的相关信息,实施链条式税收管理,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

3、税源管理体系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多部门、团队式管理转变。

要实现分行业税源管理,必须全面收集、掌握企业的涉税信息,传统的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已不能满足需要。

我们在分类管理中,做到征、管、查各部门有机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合力效应。

一是以查促管。

稽查部门利用稽查手段,对不予配合的调查对象,采取突击检查方式,获得相应数据,为行业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与支持。

同时,管理部门在收集税源信息、监管和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偷税疑点,即时向稽查部门提供案源信息。

二是加强配合。

在产业链的管理中,纳税人的购销对象,即其上下链条往往不属于一个主管国税机关管理,这就需要其他主管国税机关相互沟通,交流信息。

4、税源管理信息由原来单一的申报纳税信息向综合信息转变。

通过分类管理全方位采集税源信息,不仅可以掌握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而且可以采集其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并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的行业税源信息库,为加强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改革征管方式。

凡事体制为本,机制辅之。

体制决定事物的本质与功能,机制保障事物的效率与活力。

根据流程再造原理,基于新的业务需求,我们在系统原有组织结构上跨部门、跨职能、跨层级的进行业务重组,通过体制改造与机制完善优化资源配置,塑造新的业务流程,实现绩效最大化。

这个新的业务需求就是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是指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代价降低税收流失的一系列程序。

1、实现税收风险的层次管理。

根据纳税遵从度的不同,我们从现有基层税务机关征、管、查三大职能序列中重点定位四项职能即纳税服务、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组成四道屏障,对税收风险实行层次防范与管理。

纳税服务作为第一道屏障,对遵从度好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尊重其权利,引导扩大其群体比例,防患未然,在和谐征纳关系的建立中化风险于无形。

税源监控作为第二道屏障,对遵从度较好与一般的纳税人,加强宣传辅导,调查核查,以票控税,催报催缴,消风险于萌芽。

纳税评估作为第三道屏障,对遵从度有一定问题的纳税人,评估其申报真实性,建立评估模型,加强专业化评估,注重案头分析和相关信息比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除风险于形成。

税务稽查作为第四屏障,对遵从度差的纳税人,严格查处,打击一点,威慑一片,灭风险于成患。

这个层次结构从遵从度来衡量呈依次下降的坡形结构,坡度下降越快,说明总体纳税遵从度越高,风险管理效果越好。

2、实现税收风险的分类管理。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风险也有类的区别。

无差别的按片属地划分责任区较为粗放,不便于发现风险发生与存在的规律,我们按行业、规模和税种等分类划分责任区。

对中小企业注重行业风险分析,对大企业注重个性化风险分析,从总体与局部的税负情况以及各税种匹配性方面对风险予以把握。

根据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把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风险管理职能,从属地管理的税收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

把制度性安排的、事务性管理服务职能保留在属地管理的职能中,从而形成管事基础上的管户制的新架构。

3、有针对性降低纳税人税收风险。

纳税人的风险,主要是纳税人因不当履行税收法律义务而可能面临的加收滞纳金、承担行政罚款等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等。

为最大限度的降低纳税人风险,我们牢固树立“纳税人的风险就是我们的风险”理念,建立并完善了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并借助分行业管理的优势,进一步搭建了行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税收预警分析,及时提醒纳税人依法纳税,避免各类涉税风险。

同时,按照“高风险、高防范、高标准”的原则,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对存在不同风险纳税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有效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风险。

(三)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1、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队伍,是做好税源管理与监控的根本所在。

一是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思路,合理充实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和税源状况相匹配、人员素质与管理岗位相适应;二是综合考虑各分局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基层人员数量和素质等因素,对管理员队伍进行全盘考虑,优化组合,优先保证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纳税信誉差的税源的监控管理需要,对其它税源引入风险管理机制,着重抓税源流失风险大的问题和环节,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改变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管理模式,变全能型为专业化。

去年,笔者所在局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经营不善或陷入困境的企业列入“潜在欠税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对“关、停、走、逃”企业进行不间断跟踪,对易发生欠税企业及时采取收缴发票等税收保全措施,保证了征管环节无新欠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税源流失。

2、逐步健全专业人才能级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并有选择性地发现和培养一批管理上有思路、工作中有策略、应变动力强的专家型人才。

同时实行动态能级管理,定期分批适度地进行岗位轮换,在赋予管理员相应权力的同时落实好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使其始终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充满生机和活力。

努力提升税收管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逐步建立适应专业化管理的专家型税源管理人才队伍。

3、为税收管理员减负“瘦身”。

让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专职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切实改变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疲于奔命的被动局面,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

(四)细化征管业务流程。

1、完善岗责体系。

按照税源分类管理办法,我们对税收征管岗责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重新划分各税源管理部门的岗位及职责,调整了重点税源管理岗、日常检查及纳税评估岗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时限。

2、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

首先是合理划分岗位,不断完善制度,确保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落实。

各分局把税源监控岗位划分为信息采集、案头审核评析、调查核实、绩效考核四个岗位,做到权责分离、职能分解、相互制约。

制定了税源精细化管理办法,详细确定了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原则和职责,逐步探讨并构建以信息化加专业化为目标的控税新路子,全面推进税源管理精细化。

其次是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不断探索精细化管理的新途径。

一是分类管理,动态监控,高起点推进精细化管理。

各分局对税源实行精细化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经营规模、纳税信誉等级等客观因素,将纳税人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个体“双定户”等类型,进而按不同的经营特点细分为若干小类。

同时,针对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管理目标。

二是明确监控指标,实行动态监控,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根据行业类型特点,明确税源变化的各项监控指标。

通过开展“三个对比”,即纵向对比、横向对比、帐实对比,检验纳税人申报数据的真实程度。

如通过对砖瓦行业的调研,监控其用炸药数量等各项指标,使砖瓦行业税收收入有了成倍增长,成为税收增长的一个亮点。

三是实施动态监控,健全治税网络,确保临界起征点管理到位。

3、健全以流程为导向的征管机制。

各分局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进一步健全了以流程为导向的征管运行机制。

一是规范涉税事项受理、调查、核批节点的岗责配置,凡是由纳税人提起的各种申请事项一律由办税服务厅集中受理,要求对纳税人办税事项实现“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闭环运行模式。

二是涉税事项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的管理人员,即受理、调查、核批严格三分离,做到受理人员不调查,调查人员不受理。

三是推行全职能窗口,综合受理纳税人提交的各项涉税事宜,最大程度地向纳税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五)完善征管配套措施。

1、建立税源管理信息平台。

落实“信息管税”,重视人机结合和税收风险管理,以信息系统为依托,加快征管应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的建设。

关注征管数据库建设及征管数据质量、行业税收分析尤其是税收预警分析和税务机关以外相关部门第三方信息的获取等三项重要工作内容,为持续推进专业化分类的税源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1)通过采集纳税人信息、内部信息、第三方信息、上级发布信息等,利用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和预警模型对分户信息进行提炼比对,针对性实施管理和评估。

(2)将日常检查过程纳入信息平台,包括日常检查对象确定、日常检查实施、日常检查审理、移送执行、结果录入,解决综合征管软件不支持操作问题。

(3)建立税源信息发布平台,按月公布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变动情况、纳税人零负申报情况、停歇业情况和税负排名。

要求税收管理员不仅要注重对纳税人申报的静态信息的审核,还要了解纳税人的经营规模、生产工艺、原材料耗用、资金流转等各方面的涉税动态信息。

(4)编制“岗位工作手册”,对各岗位业务因何发起,怎样进行操作,向哪些部门或环节反馈信息或结果,都作出明确规定,引导税收管理员按程序规范操作,高质、高效完成本职工作。

(5)将工作标准能量化的全部量化,工作时限能明确的均予明确,对新办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和办税规程等事项,要求税收管理员在规定工作日内逐项辅导到位,对普遍性税收政策每月集中辅导,对行业性特殊政策上门辅导,从而做到管理到户,责任到人,又做到人机结合,管事到位。

 

2、加速评估模型的开发和应用。

开展纳税评估是新时期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以全面开展纳税评估为核心,不断挖掘税源管理的深度,减少漏征漏管,增加税收收入,有效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降低征纳成本,提高稽查部门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推动建设纳税信用体系乃至诚信社会进程。

同时,通过持续提升纳税评估质效,强化对纳税人纳税申报质量的监控,避免在推行分类管理的进程中出现管征盲区和征管质量弱化现象。

(1)积极开展行业税源预警分析。

①选择国民经济和税源相关度较高或者税收风险较大的行业建立评估模型。

以联合建模形式,组织开展行业建模工作,确保模型质量。

我局今年对已开展的灯具生产行业、服装生产行业、喷涂加工行业、钢材经销行业等行业开展了联合建模和评后分析,着重对四个行业的征管现状、行业特点、评估发现的问题等方面开展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今后改进税源管理工作的建议,既巩固了评估成果,又建立了以评估模型为核心的税源监控长效机制。

②充分运用行业评估模型开展行业税源预警分析和纳税评估,不断提高纳入模型预警分析的纳税人户数和税收比重,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和效率。

行业评估模型、行业税源预警分析、行业纳税评估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通过行业税源预警分析找到税收风险点,为行业评估模型的建立提供方向,为纳税评估确定对象、疑点;通过行业纳税评估,摸清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和核算特点,为建立行业评估模型提供方法和规律,为行业税源预警分析提供分析模型,给纳税人一个柔性管理的渠道;通过对行业税源预警分析、行业纳税评估反映的问题和提供的方法、规律的汇总归纳,进一步完善行业评估模型。

(2)坚持以行业评估为主线。

①积极应用评估模型,大力开展行业评估。

一方面,我们不断完善已有评估模型,并运用评估模型对一些行业实施纳税评估。

另一方面结合行业建模工作对未建模行业开展纳税评估,按先建立初步模型,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实施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修正模型的工作流程进行,提高模型评估的实效性。

②按照行业税源预警分析结果,将有税收风险的企业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分别实施专业评估、日常评估和提醒服务,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引导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

同时,坚持各税种综合评估模式,并加强与税务稽查、涉外税务审计部门联系,除特殊情况外,同一年度内不得对同一纳税人重复进行税务稽查、涉外税务审计、纳税评估。

(3)建立横向联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税源管理,有效堵塞税收征管漏洞,我们建立了以征管(税源管理)为龙头,计会征收、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等部门横向联动的机制,将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各环节有机衔接,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整合联动机制,使税源管理体制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了“四位一体”互动机制有效开展和税源的有效监控。

(4)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税源分类管理真正取得实效,我们结合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制定了《余姚市国税局优秀税收管理员考评办法》、《余姚市国税局税收管理员述职述廉制度》,建立加分与得分、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并辅助计算机考核、案头考核、实地考核及与其它考核相关联的考核方法等,进一步强化对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质量、控管能力的管理和考核。

在日常工作中,实行“周安排、日督查、月申报、季考核”的工作制度,建立三级考核、三级点评工作机制。

三级考核即:

税收管理员自报自考、税务分局考核验收、市局税源管理科重点考核三级考核办法;三级点评即:

每月领导对工作进行点评,分局长点评税收管理员、分管领导点评分管科室、一把手点评全局,使税源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监督指导中。

三、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取得的成效

税源分类管理的推进,有效解决了征管力量不足、征管资源配置不合理、税源底数不清以及收入任务压力大小影响税收征管质量等问题,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工作的核心环节,其专业化变革必将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因此,尽管税源分类管理新模式运行时间不长,但它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一)分类管理逐渐发挥在税源管理机制中的抓手作用。

税源分类管理虽然在我局推行的时间还不长,但它所带来的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方法的改进、管理成效的提高是积极和明显的,初步实现了税源管理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转变,促进了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分类管理在税源管理机制中的抓手作用逐渐发挥出来。

    1、税收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过去,我局所属四个分局均按属地管理、各类统管的模式进行日常管理和评估检查,造成了管理部门管理范围宽,承担事务杂,突击性工作多,许多工作疲于应付,对税源、税户、税收的管理不精不细,明显影响管理效果;纳税评估工作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真正起到深入分析判断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和政策执行效应的作用。

税源管理职能转变后,各分局税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按照各自的职能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了以前大项工作安排后,四个分局的税收管理员都在同一时间忙同一项业务,工作质量与效果均不明显的局面大有改变,税收管理员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主要业务和专业工作,税源管理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纳税评估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纳税评估检查与日常管理工作职能分离,有效促进了评估检查工作的开展。

今年1—6月份,我们共对368户纳税人开展了评估约谈,共自查补缴税款、滞金2075.9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2.73%。

我们重点安排了电线生产制造行业和消防器材生产制造行业这二个行业专项评估,通过典型调查,建立评估分析模型,及时开展行业评估。

据统计,电线生产制造行业列入评估120户,补交税款609万元。

消防器材生产制造行业列入评估69户,已完成14户,合计补交税款221.54万元。

二是评估检查部门有精力、时间根据所辖纳税人的行业、特点探索规律,不同的行业建立不同的纳税评估模型。

今年上半年我们已初步完成浇铸行业、卷尺行业、紧固件行业等8个行业的调查建模工作,并形成了初步的评估模型。

同时,我们针对行业管理的需要,对以前年度的21个评估模型进行整理完善,为行业评估提供分析手段,为行业税收管理提供管理手段。

 3、日常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通过采取逐日巡查巡管,进一步规范个体户管理。

管户调整到位后,税收管理人员在下户熟悉管户的同时开展漏管户清查工作,并严格督促其办理相关证件。

二是管户巡查工作力度大大加强。

税源分类管理使日常管理工作趋于专业化,使税收管理员能专心于某类纳税人的管理,避免了多头应付的局面。

在管户巡查中更能通过对某类或某个行业纳税人信息的收集分析,总结行业规律探索管理方法。

三是定期定额调整到位,通过采取税收管理员逐月进行综合征管软件查询、业务部门联动监控,对连续三个月申报开票超过定额的纳税人全部按期进行了调整。

(二)进一步促进税源管理精细化。

专业化设置税务管理责任区,赋予税收管理员足够的时间进行下户调查,及时掌控企业的税源存量和变化发展的信息,一是有利于堵塞税源流失的漏洞,增加税收收入,并使同类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大致趋于平衡,避免畸轻畸重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征纳双方的信息对称度;二是国税机关更容易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服务需求,便于政策执行,从个别企业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让同类型的纳税人进行自查完善,变事后查处为事前服务,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拓展了纳税服务渠道;三是税源管理模式由分户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根据同类型纳税人的特点,摸索管理规律,建立数据模型和指标参数,一个责任区的经验全局共享,提高了管理经验的应用价值,减少了重复劳动,节约了管理力量,降低了征收成本,形成了“链条式”管理机制。

(三)纳税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

1、纳税人办税无需“多头跑、多处找”。

(1)税源分类管理体系实施后,办税服务厅成为纳税人与各专业部门联系的枢纽,负责集中受理纳税人主动发起的涉税事项,并统一将办理结果反馈给纳税人。

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厅的咨询、发票、综合三类业务窗口及自助办税终端即可办理涉税业务。

纳税人通过咨询窗口可以进行涉税问题咨询,通过发票窗口可以办理发票类事宜,通过综合窗口可以办理纳税申报、涉税文书和其他涉税事宜。

自实行“一站式”服务以后,实现了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税务登记、报税、认证、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等各项业务,不仅在较大程度上节省了人手,缓解了基层人手不足的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纳税人,切实减轻了纳税人办税负担。

(2)纳税人所有依申请的涉税事宜,均在办税服务厅受理,受理时一次性告知资料要求,避免了纳税人多次跑、多头跑。

受理后,凡属办税服务厅有权核批的或不需要流转的,当场办结;凡属分局核批或市局核批的,打印受理通知书告知纳税人预计办结时间和联系电话。

流程流转后,受理岗制作内部传递单,将纸质资料传递给税源管理股,税源管理股完成调查流程后将纸质资料传递给核批岗位,核批环节完成后再将资料传递给办税服务厅受理环节,受理环节出具文书,通知纳税人领取批件,并将核批后的资料整理归档,资料沉淀大厅备查。

这种模式与ctais2.0系统流程相匹配,既强化了办税服务厅功能,方便了纳税人,同时也制约了管理员的权力。

纳税人完全可以根据受理通知书,要求税务机关到期做出同意或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