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0309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docx

《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docx

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摘要具备人文科学、专业知识修养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美术基础(含动手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培养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是设计类学生需要的基础。

而创造思维的培养完全有赖于各种综合知识的积累而产生的思想火花。

艺术设计教育要与社会的结合,走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是教改重要的径途。

  关健词广泛的修养;完整的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综合素质;创造意识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09)10-0116-04

  

  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很快,不但原有的艺术院校设置艺术设计类专业,而且相当多的工科及综合大学也纷纷设置艺术设计专业。

艺术设计教育的大规模发展,给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短时间的过快澎胀,带来了不少问题。

一是大量扩招和师资的奇缺成了突出的矛盾。

一大批刚走出校门的年青人迅速成了这支庞大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虽然缓解了师资奇缺的矛盾,但由于缺失了教师的成长期,也带来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观念上产生了一些错位;二是学生也因此在学习上受这种思想和社会的因素影响下,专业偏窄,不注重通识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大打折扣,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本文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做了一些思考,并谈些个人的认识。

  什么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设计类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艺术设计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学科,首先,良好的知识结构应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要有广泛的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才能形成科学的设计理念,形成理性和感性、逻辑和意象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自然科学为设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现手段,改变了设计的方法和观念。

政治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法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为设计师理解客户的需求、情感、价值体系等提供了知识资源。

帮助正确判断和预测消费的趋势,进而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和创造新的消费潮流。

懂得了法学、伦理学的基础知识,能保障设计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健康的发展,并且有助于设计者遵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设计风气。

  人文科学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因此,要加强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分量,完善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使设计者形成良好的洞察力、创造力以及多方面的能力的基础。

这些知识的价值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真正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

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

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要特别重视文学课程。

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

  1培养过硬的业务素质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

  专业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修养和技能。

专业知识素养包含艺术史、设计史、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

它使学生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传统、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开阔眼界,汲取精华并进一步发展和重构传统。

专业知识素养的高低是设计师与操作工的一大区别,它决定了一个设计师是否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关键。

  实际制作和动手能力是设计师的技能的最直观的体现。

现代设计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宽泛,它不仅需要深入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涉猎多种其他学科。

由于现代设计是构建在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之上的,因此,良好的综合文化素养是保证设计创造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

整体艺术修养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学生作品品位的高低。

艺术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应有选择地开设美术史、文学史、哲学、宗教、民俗、经济、社会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一些相关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笔者任教的高校,曾有部份学生对开设这一类的课程提出异议,认为美术史、素描等课程没用,甚至不上课,到系里要改课程,提出和关心的是多点学一些设计技巧、电脑设计的课程。

为此,我们邀请了一些设计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设计师问学生,如果不开设这类课程,你们知道该如何设计一个具有唐代风格的案例吗?

结果学生回答不上来。

因此,学生有时对自身的定位还未清楚的时侯,对学生的引导和克服急功近利的学风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设计教育要教会学生一种艺术思考能力,教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反应的敏感力、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

推动的不是某一层面的技术载体,而是思想上的变化,这比教技法更重要。

  2美术基础是设计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创新教育的必要基础

  设计离不开审美,具备最基本的美学修养是对现代设计人才的客观要求。

艺术设计的宗旨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赋予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因此,优秀的设计同时也是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美术理论是对前人的成果和经验总结。

教学中开设的一些美术理论课,如艺术概论、构成学理论等,都是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服务的。

通过对基础美术理论的掌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

  美术固然不能说是唯一基础,但是重要的基础。

设计人才最基本的素质离不开绘画基础,离不开艺术修养。

绘画基础学习是对造型能力和色彩认识的培养。

“素描”和“色彩”是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必修课。

美术基础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对形体感知理解能力以及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色彩表现形体的能力。

提高对造型、色彩的美学修养,对造型和色彩的认识是艺术类专业学习中基础的基础。

有好的造型和色彩理解能力,才能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经过绘画基础的训练,则可以培养他们的整体观念,这完全有利于他们将来在设计上整体、大局的把握。

一幅美术作品的完成过程,往往也是一个审美思想完善的过程,如果不去画,去寻找去表现,不可能认识美的色彩与造型。

多方面的素质都是在过程中得以完善。

在这方面绘画功劳不可磨灭。

  现代设计离不开造型,无论我们的思维观念多富有创造性。

最后终究以造型的形式来表现。

离开美术基础谈设计,就等于空中建楼阁。

设计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从绘画基础中得来的,提高设计人才的艺术修养离不开美术基碍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边沿学科的渗透、科学化程度的普及与提高,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富有创造性的设计都必然渗透、交织和表现着美。

因此,设计中的审美、直觉和想象等思维特征都孕育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设计与艺术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

没有深厚的美术基础,纯公式化的设计不会成为真正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设计创造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想象力,美术基础对设计创造作用和影响是宏观的、整体的、广博的。

  再者很多设计离不开绘画技巧的表现,如动漫设计、纺织品设计、装璜设计、广告设计、环艺设计等。

没有思想上的想象翅膀,没有丰富的艺术想象与情感何能在设计上来一个飞跃。

香港著名设计家靳埭强说他的不少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的山水画的意境、道家的哲学理念。

法国作家福楼拜将科技和文艺比作两座“塔”,它们在“塔底”分手,在“塔顶”牵手。

这个比喻既道出了两者的不同,也道出了两者可以融合也必须融合的真理。

文艺为人们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不同的角度,以使人们去观察和感悟社会人生,这种艺术想象的作用完全可以平移和借用于科学思维中。

  3要把握好电脑科技与设计手段的关系,加强手上的功夫训练

  当今的艺术系学生不具备扎实的手上功夫,特别是手绘能力。

电脑已无孔不入,占据了教育的中心位置。

一些年轻的教师甚至离开了电脑则不知如何。

一些课程,如动手能力的包装、装饰雕塑等竟然全部在电脑完成。

学生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这也是不太正常的事情。

  “自由地画,通过线条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构造表面形态……首先要用眼睛看,仔细观察,你将有所发现……最终灵感降临”(勒?

柯布西埃语)。

  20世纪末电脑设计软件飞速发展。

设计艺术加强了与电脑工具的联系更强调观念性。

如今,我们举目可及的艺术作品都可以由电脑来完成的,电脑也给教学带来了冲击,带来了一些较负面的影响。

原先用画笔描绘或用其它特殊技法完成的设计作品,现在只需用一台硬件配置很好的电脑和一些专业软件相配合。

便可以完成设计作品。

这对设计及其教育体系是革命性的冲击。

因此,电脑与设计软件的发达往往会给学生一种误解。

只要把电脑软件学好就能搞设计,可以完全不需要学习美术基础;在艺术教学中,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现代艺术的设计与美术基础还存在多大的联系?

而有的教师甚至认为:

把素描、色彩作为设计的基础是荒谬的,有的提出既然美术不是设计的基础,就象建不同的大楼就不需要不同的基础一样。

这些年来,笔者带学生到外面采风,一些学生不愿画画,认为将来是用电脑来设计,不需要画画;在图像世界中,作为设计成品的图像,由于学生们读书越来越少,想象力和创造力便随之萎缩了。

无尽地、周而复始地“拷贝”那些现成的东西,但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径是一种犯罪。

拷贝就是“剽窃”,实质上就是窃取他人的精神财产。

如此种种,其实这种观点是把对工具的掌握和设计行为混为一谈。

对于设计者来说不是考虑怎样使用工具,而是要知道利用工具来做什么,达到某种目的和意图。

  高技术的确给设计及设计教学带来了许多帮助,电脑技术带给设计的变革也勿庸置疑。

但电脑无法替代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设计教学中,加强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通过脑-眼-手-图形的有机的、不断的形象化思考和再观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的设计修养,能使设计者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创意。

  从事电脑艺术设计工作者往往相互问:

“你用的是什么软件?

”“用什么软件制作电脑效果图最好?

”等等。

其实用什么软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的质量如何。

虽然好的软件工具也是不可缺少,合理运用能事半功倍,但人的创意思想、人的艺术素养、人运用软件工具的水平,即人的综合素质是制作成功作品的关键。

离开了具备较好的素质的思想,再好的软件也创作不出高挡次作品。

因此,良好的素质才是最根本的根本。

香港的不少设计家更是多面手,不少设计师从产品设计、包装、销售环境设计上能游刃有余。

因此,在设计教学上也应有其通识部分的教学内容与课程。

  设计不排斥美术,它利用美术,也利用美术以外的其它艺术。

设计除了采用美术的知识技能作品以外,还要用到音乐、戏剧、诗、电影和舞蹈的知识技能和作品,并且一定要研究观赏之外的听觉和触觉等其它感觉规律。

  因此,具备人文科学、专业知识修养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美术基础(含动手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设计类学生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而创造思维的培养完全有赖于各种综合知识的积累而产生的思想火花。

  我也在教学上不断要求学生们不但要多读书,而且要读所谓自已认为“无用的书”,事实上,许多所谓“无用”的知识恰恰是非常有用的素质基础,强调知识的全面修养。

但是在当今的急功近利的时期,收效可能较微薄。

要引导学生和青年教师认识这一点也非一日之功。

青年教师也要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本身的知识修养和水平。

  4艺术设计教育要与社会结合,走产学研一体化径途

  教育部对21世纪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于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办学思路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创建社会真正需要的学科。

  艺术设计学科是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学科,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技能性、技艺性、表现性、实践性课程较多,大多为单元式授课,与文理科课程安排相比,时间较为集中、适宜户外、参与社会或直接进入企业的课程也较多。

因此,围绕设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承、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极为必要的。

  目前,国际教学的潮流都注重和强调通识教育,我国教育界不少有识之士都认为本科教育是国民素质的教育。

如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说:

“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

所以,耶鲁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

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4年的毕业生,如果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4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

‘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有头脑’。

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带来的可能不是社会科技和生产效益的全面提高,而是社会性的过量教育和就业困难。

我对于高校的教育改革的建议就是:

‘做中学’产学合作和‘国际化’。

设计一定要进入社会,设计教育一定要进入社会。

  清华美院柳冠中教授认为:

“设计是一个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它需要各种知识,所以它不是一个纵向的专业,学了机械,学了美术,学了市场学就是设计师?

那么你学一辈子也学不完,设计恰恰是一个横向学科,它恰恰的学习方法不是知识的积累性,它是个思考型,是个方法型,去观察生活,从生活当中去理解事物,是设计师最重要的一个看家本领,设计的特点就是它是个横向的,它在用的过程当中跟别人合作,它的教育方法应该跟别的学科完全不一样的。

设计是选择,关键是了解认识生活,发现生活当中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思考思路,所以它典型的是一个人文学科,它需要技术知识,需要营销知识,需要管理知识,需要造型知识,但是都是拿来用的,来解决老百姓生活当中的问题……设计就是从观察生活,老老实实观察生活去认识生活,从生活当中去挖掘。

就是去找问题,这是真正的能力型和素质型,潜在的创意就在这里。

平凡的东西去挖掘闪光的东西,而不要在闪光的东西再给他去贴金,这才是真正的做事……平凡当中有伟大的东西,你能从平凡中找出来,那才是不简单。

  川音成都美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周靖明教授也认为:

“设计艺术是一个应用学科,应该适应学科前沿,适应市场,适应社会。

要善于解决和化解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矛盾,这才能更加成熟起来。

作为设计艺术人才,就应该具备驾驭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

要多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参与意识。

加强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与社会、与企业的合作和接触,逐步培养自己的综合创新能力……设计的目的不是为设计者,而是为了社会,就必须要求学生们了解、亲近和融入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