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古运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0034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渠古运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灵渠古运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灵渠古运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灵渠古运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灵渠古运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灵渠古运河.docx

《灵渠古运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渠古运河.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灵渠古运河.docx

灵渠古运河

灵渠古运河

灵渠古运河

灵渠的所在地—兴安,是个不大的县城,距桂林市区

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是北上猫儿山的必经之路。

不到灵渠岸,无由识始皇”是史学者翦伯赞对灵渠的

由衷评价。

说起灵渠,就不能不提到2000年前那个泱泱秦国。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又挥师50万,南

百越。

为尽速征服“南蛮”,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将湘江之水引入漓江。

或许连秦始皇本人也没想到,此举在不经意之间,造就了一个与郑国渠、都江堰并举的水利奇迹。

幽幽古渠诉说着历史,如今的兴安却只是个安静的小

城,它的宁静偶尔被四面八方来的游客所打破。

说来也巧,笔者游兴安好几次都恰逢雨天。

雨水过后,

清流潺潺,垂柳幽幽,洗刷过的小城也显得格外的恬静幽雅。

在古渠伴随下,踏着石板路步入街市,首先感觉到的是小城

那份古朴与自然。

古老的运河,古老的街道,还有古香古色的建筑,上面

斑斑印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在这里,古朴的美与自然之美浑然一体,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古雅而秀丽的风景画中

灵渠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南渠一段流经县城,当地人

称之为“水街”。

“水街”如其名,街道依水而建,历史上这

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浆棹挥波易,篷窗买酒便”便是清代诗

人对当时情景的生动描述。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繁华早已不复,但渠中的碧水

并排两艘小船行驶,流水之上,几座青石小桥横架两岸;人在

桥上走,船在水上行。

在桥下石阶处,当地人仍旧像百年前

样,从这里取水洗衣、洗菜,頗有几分江南水乡风韵。

穿过长长的林道,就到了“水街”的尽头,在这里有

座公园,渠水从此流入园内。

步入公园,里面风景如画,特别是位于岸边的一块巨石,尤为引人注目,名曰“飞来石”此石有两人高,大约20米长。

它无倚无根,独自耸立于秦堤之上,令人们遐想无限。

围绕这巨石的来历,有着种种有

趣的传说。

其中最有名的一说,是当年秦始皇修筑灵渠时留

便天降巨石,这便是其中的一块。

据当地人传说正因为有此

石僻佑,灵渠才得以长存,永不干枯。

沿渠而上,离巨石不远处,一条巨大的石坎突然拦在面

前。

这便是湘江和漓江之水的分离处,也是整条灵渠的中心枢纽——分水塘。

分水塘由铧嘴和大、小天平,三部分构成。

在这个地方,古人用浓墨重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石坎前面的铧嘴,就犹如一把巨大铧犁,将奔涌而来的江水劈成两半,从这里七分水注入湘江,三分水流入了漓江。

巧妙的设计,不但有效,且坚固耐用,一直到今天,它仍在发挥着调节水位、防洪排涝的作用

灵渠,秦始皇时代修建的一条运河,位于广西桂林兴安

县境内。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与四

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它设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

与同期建于秦代的郑国渠不同的是,秦始皇修建灵渠的

目的不是用于农业灌溉,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

灵渠是一项为军事行动服务的后勤设施军事工程,其目的在于运兵运粮。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后,随即进行大规模征服岭南的军事

行动,据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

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

军塞坛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持饷。

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人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

由此可以看出秦军达南岭后,遭到了南越和西瓯的顽强抵抗。

越人利用对地形熟悉的优势,逃入林中,与秦军周旋,秦军习惯于在中原开阔地区作战,不习惯于在密林中作战,因而伤亡较大。

比这更严重的是秦军的后勤补给难以供应。

南方河流纵横交错,秦军面对这种情况,不知所措,这给粮草供应造成了极大困难。

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派监御史禄负责开凿灵渠,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

史禄历3年艰辛,这条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

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

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

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

灵渠凿成以后,秦军有了充足的粮饷,一鼓作气,勇往

直前,统一了岭南。

通过灵渠,秦代还由中原往岭南大量移民,加快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岭南经济的开发,加强了

文化的交流,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祖国的边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后人说灵渠“通三江,贯五岭”,意义之重大,对后世功用之奇伟,是不言而喻的。

除此之外,单就水利建筑上的辉煌成就,时至今日,仍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它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条运河,它的水利工程建筑,创造了古代几个世界之最,具有很高的科学内涵,让我们感到自豪。

面我们就将它的重要建筑,逐一作介绍。

1、最理想的选址

灵渠是在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凿的运河。

综观古今

中外,世界上没有哪条运河比灵渠修得更早了。

位于桂北地区的兴安县,层峦叠嶂,河川纵横。

在兴安

县东南,耸峙着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山岭庞大而陡峭,断崖重重;其南部则蜿蜒着海洋山,当地有一句民谣形容它的高峻——“兴安高万丈,海洋在天上”。

兴安县的西北部,雄

踞着五岭的又一山脉——越城岭。

因此,兴安地形就形成了在兴安县腰部,形成为一个海拔仅二百米左右的低地,这就是有名的湘桂走廊。

这里历来为湖南进入广西的一条交通要道。

由于兴安地形上的这一特点,自然形成了水系上的特征。

北去的湘江,发源于海洋山,从南往北流至兴安县城附近,沿湘桂走廊,经全州进入湖南,注入洞庭湖。

著名的漓江,发源于越城岭主峰猫儿山,往南流至兴安溶江,经灵川、桂林、在梧州汇人西江.至广东注入南海。

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两江流向相反,故而兴安谚云:

“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非常形象地概括厂兴安地形和水系特点。

两河相距最近处只有2公里左右,水位差不过数米,中

间的分水岭是相对高度为20〜30米的山岗,对劈开分水岭,

沟通两个水系十分有利。

灵渠就是利用这个有利地形开凿而成的。

2、最科学的大坝

大小天平是指建筑在兴安县城东1.5公里海洋河上的

道“人”字形分水坝。

它一南一北分叉在海洋河上。

的一段,靠近通往湘江的河道,长约380米,南侧的一段,

靠近通往漓江的水渠,长约120米,其比例,恰好是是三七漫过坝顶泄入湘江故道,枯水时使海洋河的全部来水进入南北二渠,保持通航水深。

由于它有平衡水量的巧妙作用,故名“天平”。

它是灵渠的枢纽工程。

这种分水态势,后来被人称为“三漓七湘”,这个规律一直保留至今。

大小天平坝的建造非常独特。

大坝迎水面承受河水冲击

力较大,采用大块的方块石平铺排列。

当年建坝的时候,没有水泥之类的建筑材料,石料之间的连接问题就非常困难。

我们的祖先在石块间开凿了一个个燕尾槽,然后用生铁铸造大小与之相符的铁码子,再将铁码子打人槽中,石块与石块就连接起来了。

这种将木工中打榫的原理用于水利建设上是我们祖先的杰出创造。

大坝的坡面用一块块薄石块竖直插列构成。

这种坝面从远处看形似鱼鳞,叫鱼鳞坝。

它的原理是利用大坝的阻挡将河水携带的泥沙杂物填塞坝面,同时减杀河水对大坝的冲击力,起到加固大坝的作用。

大坝的基础是松木结构。

因为有松油的关系,松木特别耐水泡,民间有“水泡万年松”的说法。

因此用松木在河床上打成排桩,从而构成大坝的基础。

大小天平“人”字堤在具有三七分流功能的同时,更蕴

涵着中国哲学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人字的造型分流湘水,非常奇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最精当的铧嘴

铧嘴是指建在大小天平顶端向江中延伸的一道石堤。

基础也是用松木打桩,外围用条石砌筑,中填砾石和泥沙。

因为它前锐后钝,形似犁铧而得名铧嘴。

铧嘴的作用有三个:

是为了分洪,它可以减轻洪水对大小天平的冲击力,洪水通过铧嘴向两侧分流,压力也分向两岸,然后顺着大小天平斜流入南北两渠,两渠不能容纳的水量则溢过大小天平回流到湘江,这样就减轻了洪水的冲击力,有效地的保护了大小天平。

第二是实现了“三七分水”,由于设计师精巧的设计,湘江的来水通过铧嘴的分流和大小天平的溢水,基本上保持了百分之七十的水量随北渠流回湘江,而百分之三十的水量随南渠进入漓江,这就是所谓的“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

第三是导航,由于铧嘴的作用在其两侧形成了一片相对宽阔静水区,所以这里也叫分水塘。

4、最灵巧的南北渠

南渠南渠为引湘人漓的一条渠道,从小天平尾部的南陡起,

至溶江镇汇人大溶江的灵河口止,全长33.15公里。

落差

30.26米,平均坡度为千分之0.91米。

南渠渠道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渼潭起至铁炉村止,长4.215公里。

这段渠

道为全部人工开挖,水流平缓,落差1.08米,平均坡度为

基本

干分之0.26米。

这段渠道开始一段沿全义岭山脚开挖,

靠一道石堤与湘江隔开,为灵渠险工。

至大湾陡止,为越城峤(今称太史庙山)所阻。

越城峤宽350米,高约20米,全为

人工劈开,工程相当艰巨。

这段渠道的宽度为8--15米,水深为1.8米。

第二段从始安水4.215公里起至灵山庙10.313公里始安

水汇人清水江止长6.098公里。

这段渠道为半人工开挖改造而成。

第三段,从清水江10.313公里至18.935公里零西村

马尿河汇人处止,长8.624公里。

这段渠道绝大部分利用天然河道,宽15至30米,深1至2米,落差7.94米,平均

坡度为0.92米。

第四段从18.935公里至33.15公里灵渠汇人大溶江

止,长14.215公里。

这段全部利用灵河天然河道,河宽20

至50米,水深1至3米,落差15.85米:

平均坡降1.1l米。

北渠北渠由大天平尾部北陡门起,往北迂回於平畴沃野间,

流程4公里,再回到湘江。

论长度,北渠只有南渠的七分之

,论作用,北渠相当于一个引航道。

因为大小天平把湘江拦腰斩断,南渠把湘水引入漓江,北上的船可以从溶江由南渠达到大小天平,但无法下坝到湘江,因为从大小天平的水面距离坝下的湘江河面将近2米。

同样从湘江南下的商船只能由湘江到达大小天平之下,却无法上坝。

在今天也许只要

像桂林两江四湖一样在大小天平之间建设一道船闸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无法做到。

在两千前的秦朝,设计师们开凿了北渠这个引航道既解决了南来北往的船支顺利通过大小天平这个问题,又保护了大小天平。

整个北渠分东西两条支渠。

东西支渠形成了一个圆圈,

为什么这样呢?

有趣的是北渠在平畴沃野中走了两个大湾,为什么不把北渠挖成一条直线呢?

是聪明的设计师们有意延长流程,原来是北渠的大天平与北渠的入湘口落差达米多,虽然两者的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却挖成3.25公里,减少了落差,水流缓慢。

这样第一是有利于船支的安全航行;第二是保护了北渠的堤坝的安全;第三,在旱季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

所以说两者不可偏废。

5、最微妙的泄水天平

泄水天平是灵渠的排洪道。

它的原理是在南北渠道沿途

留下一些缺口,在大小天平不能充分排洪的时候起到增加排洪量的作用。

这时涌进南北渠道的洪水会经泄水天平排入湘江故道,它保证两个渠道的水位限制在1.7米以下,也因此保证了堤岸的巩固。

泄水天平一共三处,北渠一处,南渠

两处。

它的建筑原理与大小天平坝是相似的,只是规模要小些。

南渠泄水天平,第一处位于南陡以下892米处的秦堤

第二处泄水天平位于南陡以下1953米处,称马氏桥泄

水天平。

立方/秒以下的洪水,可通过第一处泄水天平将进入南渠的洪水排回湘江,确保县城和灵渠下游的安全。

第三处泄水天平位于北渠北陡2334米处的水泊村西。

为清代雍正八年(1730)两广总督鄂尔泰创建。

6、最牢固的秦堤

秦堤是筑于南渠与湘江之间的一道石堤,从南陡阁起至

大湾陡止,全长3.15公里。

平均宽窄8米左右。

用经过加工的大条石砌就。

它下临湘江,上承灵渠,工程很艰巨。

因为这道堤筑于秦代,因此称为秦堤。

其中由南陡至泄水天平

段,长892米,称为公堤。

为秦堤最险要一段。

历史上这段堤常被洪水冲坏。

堤坏则渠亡,因而这段堤修得很宏伟。

由泄水天平至接龙桥,长1708米,这段堤经过城区,堤宽达数百米。

接龙桥至大湾陡,长2792米,灵渠南临山脚,北为渠田,渠比田高,堤只做拦阻渠水的作用。

因而堤高只

有1米,宽只1.6米左右。

这段堤虽很转小,但若没有堤,水往旁流,渠也就不存在了。

有了这道堤,渠高田低,为灌溉提供了方便。

秦堤外墙均用条石砌建,全长3.1公里,远望就像

道城墙,修得很宏伟。

从古以来,秦堤截植桃柳,春来桃花

满路,杨柳飘丝,尚为人们游春之所。

明初工部尚书严震直

7、最古老的船闸

陡门是建筑在灵渠的南北渠中的一种通航设施。

它的作

用类似于现代的船闸,只是比现代船闸建造简陋,但操作则相当简便灵活。

由于枯水季节灵渠的水位低,不能保证正常航行。

解决枯水季节通航,我们的祖先创制了这种古朴的堵水装置:

用竹木堵水。

船闸设置在有些坡度的河段,形似大门,得名陡门。

陡门起到关闸蓄水,提高水位的作用,是现代电闸的鼻祖。

宋代,灵渠陡门最多达36处,因此灵渠有“陡河”的别称。

按唐人鱼孟威的《灵渠记》记载,系桂管观察使李渤创

建于宝历元年(825年)。

李渤当时创建的陡门有多少?

史无

记载。

总之,没有超过18座。

至咸通九年(868年),也就是

说43年后,鱼孟威重修灵渠时,才将陡门增至18座。

北宋

嘉祐四年(1059)始增至36座。

李渤初创的陡门,非常简陋。

杂束筱为堰,间散木为门”,用不了几年就坏。

鱼孟威稍有改进,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切禁用散材。

但木做的陡门,不管用多坚硬的木材,也易损坏。

因而后代修建的陡门,悉用石建,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陡门,当然现存的陡门,已大部经过清代重修或重建,但其形式,与唐代系一脉相承。

在国外,最早的船闸直到1375年才在欧洲的荷兰出现,而这时我国已经是明朝了。

所以,专家们认为:

陡门是历史上最早的船闸,是现代电动闸门的鼻祖,堪称“世界船闸之父”

综观古往今来.全世界的运河,没有一条像灵渠那样,在这样恶劣条件的下开挖的。

而灵渠挖成了,而且航行了二千余年,这就是奇迹。

国务院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灵渠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