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docx
《如何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
广西武鸣县城厢镇第一小学覃凤玲
自觉是成功的引擎,是成就的需要。
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素质教育体现了学生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思想。
但我们现行的教育思想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至我们的学生仍旧是拼命读书,听从老师教诲,其他都不重要。
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听老师话;在家里,听父母话。
不管什么事,只要老师说了才肯做,只有老师讲了才肯听,没有主动性,没有自觉性。
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常常犯错,违反纪律,还有些同学没有卫生习惯,随地乱扔垃圾,如此种种现象,每个学校都有。
而只有当老师提出来了,批评了,教育了,他们才会意识到,才会改正。
然而一转身,他们又会照旧。
我们不能只怪学生,不能等到学生违反了,才去教育。
但老师也不可能每天对着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或者采用惩罚的手段,毕竟这是治标不治本的。
如何能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不需要老师教育,就能自律呢?
在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生主动性,自觉性较差。
一开始,我常采用惩罚措施,如罚抄书等,但效果总是不好,违反纪律的同学还是照样违反纪律;乱扔垃圾的同学还是乱扔垃圾。
怎么办呢?
难道我们教育就是靠老师来看管,靠班干部监督吗?
那样我们的学生不是成了犯人。
我想到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应该多采用鼓励、肯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首先要培养孩子专心听讲,学会听讲,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问题掌握思考方法。
例如掌握思考的线索,明确题目。
问题是什么,已知条件有几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根据已知怎样解决问题。
为什么这样解决?
怎样解决更快更好?
把培养自觉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作为抓孩子学习的根本。
其次,老师和家长保持经常联系,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配合,形成家教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就一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
一、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高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
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
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
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课堂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了二十条“天天行为规范”,同时开展“给自己打分”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
教室的门上贴着“给自己打分”表,每个同学每天放学时根据“天天行为规范”,给自己打分(违反一条行为扣5分,做了一件好事可以另加10分)。
每周周末反馈,算出一周得分情况,进行表扬。
打分表同时也是期末评三好生和各项积极的重要依据。
这样,学生每天都有了行为准则,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便提高。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许多学生每天都能达到100分,而且经常超过100分。
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
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二、 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
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
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
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怎么办呢?
我采用多种方法结合。
学校的四项竞赛,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
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
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
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
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写反思,提目标,促提高
我的另一个数学管理改革就是让学生写“数学反思”周记。
每一周末,都要布置学生总结一周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做得好的与不好的地方,提出学习困惑,然后我与他们在本子上进行交流,家长也要写上孩子在家的表现。
我想通过这样三方面的沟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更多的信心,也培养他们对学习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数学回归生活,使我在与学生互动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我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愉快而富有魅力的课堂。
我与我的学生一起行走在数学的田埂上,欣赏一路风景,采摘智慧果实。
我与学生在课堂中共成长!
一、形成良好的班风、班集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要培养具有良好班风的班级,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耐心诱导,严格要求。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纪律观念,特别是课堂纪律。
小学低年级学生从比较任性的孩子一下子要适应受纪律约束,对有组织的学习和活动的集体生活是不那么容易接受的。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课堂纪律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每当我接一年级新生时,都从抓好课堂纪律入手,让新生明确学习目的,自觉遵守纪律。
根据《小学生守则》,让他们努力做到:
一、上课预备铃一响,要赶快走进教室,把学习用具放在课桌上,安静等待老师来上课。
二、坐的姿势要端正,认真听老师讲课。
三、在课堂上要多动脑筋,回答问题要先举手,发言声音要响亮。
四、独立完成作业,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不抄别人的答案。
低年级学生一般都带有娇气、幼稚、任性的特点,自理能力不强,他们好学、天真、不带有什么框框,积极要求向上。
班主任就要像母亲那样,亲近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开导他们,使他们感到班级的温暖,这样,他们才会对学校生活发生兴趣,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学生在低年级树立了纪律观念,形成习惯,就为创建良好的班风作好了准备,打下了基础。
因此,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好好整顿班级的纪律,保证能将教学任务顺利地进行,在课堂上,尽量使用“你真棒!
”“你听课很认真!
”“你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
”等赞扬的语言,树立孩子较强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班风,争取人人都能做到课堂上遵守纪律,下课后不打闹、不吵架。
平时,多与其他任课教师多沟通、联系,对于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同任课教师联合起来一起进行教育,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其次,加强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班主任同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对孩子了解的情况也比较全面。
因此,我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就注意对他们加强检查次数,课堂提问以查效果。
有的孩子做作业喜欢讲话,我就尽量站在他们旁边,要求他们尽快完成作业,有的孩子做完作业后不检查,我就督促他们认真检查,克服粗心这个坏毛病。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自觉性较低,早上来得早,很少有人自觉读书,需要老师在旁边不停地督促、提醒。
针对这一情况,我先在班上选出若干名责任心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同学当班干,每天一名班干轮流值日。
早晨来到学校,待同学完成打扫任务后,值日班干就组织同学进入早读,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以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班干的组织下自觉进入早读。
总之,对于班上的每一名学生,针对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我都能在教育工作中逐一将他们改变并得到改进。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是集体的成员,他们是在集体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个人与集体荣誉息息相关的感情。
当集体荣誉感形成之后,它就会经常鼓励个人为增进集体荣誉而作更多的努力。
一个集体要能前进,团结是个重要因素。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认识水平不一,性格各异,相处在一起免不了产生矛盾。
我平时十分注意教育学生维护班级荣誉,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把班上每个学生的心凝聚起来,让大家拧成一股绳。
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各种评比活动,在学习、清洁卫生、文体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优良的成绩。
比如在学习方面:
我所带班级学习气氛很浓厚,学生竞争意识也很强,学习上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
每次期末考试,各学科都取得优秀的成绩。
在文明卫生方面:
学校每个学期都开展争“文明卫生流动红旗”活动,我班学生虽然是低年级,但是每学期在“文明卫生流动红旗”评比中,都是全校获得次数最多的班级。
那么,学生的卫生习惯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呢?
1、每周一我都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仪容仪表的检查,督促他们勤洗头发,勤剪指甲,常换衣服,做到干净整洁地来校上学。
现在,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对于讲究个人卫生已经成为习惯。
2、每天学生打扫室外清洁区需要用大扫把,但是学生人小力微,用起大扫把来力不从心,经常扫到上早读节了还未完成打扫任务。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坚持每天早到校,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
他们不会用大扫把,我就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大扫把的诀窍。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终于慢慢地进入了状况。
现在,即使我不在场,学生们也会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把清洁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文体活动方面:
我班学生也非常积极参加,2007年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拔河比赛,我组织本班学生参加,荣获低年级组第一名。
2007年10月26日学校举行第一届综合性运动会,我班有几个项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比如:
刘宁宁同学参加的200米男子跑步比赛,荣获中年级组第一名;韦佳元、刘桂典、李帅、刘锦智四个同学参加的4×50米男子接力赛,荣获中年级组第一名;更令全班同学感动的是李秋妹同学,那天她发高烧,我带她到附近的医疗诊所去看病,真不巧,医生去南宁出差。
我要送她回家休息,她说什么也不肯,硬要坚持参加女子乒乓球比赛,我也不得不同意她,结果她荣获女子乒乓球赛中年级组第一名。
由此可见,我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非常强的。
由于本班的班风、学风等各方面表现都是学校最好的班级,所以,连续两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班级,2007年还获得“南宁市优秀班集体”光荣称号,本人也多次被评为镇级、校级优秀班主任。
这些荣誉的取得,更加大大地推动了集体的进步,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一、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1、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什么是习惯?
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或逐渐适应的一时不容易改变,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
好的习惯有益于自己和社会;陋习,却要禁锢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手脚,成为人们心理上的枷锁。
拿我们中国人来说,习惯于四平八稳的生活,缓慢的工作节奏,一旦物价有波动,就会感到不习惯。
试想,这种习惯怎么能适应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
是啊,社会主义要飞速发展,不改变自身的习惯是不行的。
著名社会学家王润生曾说过:
“我们不能被习惯所奴隶,而是要去主宰习惯。
”主宰自己的习惯已经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那样才会使你受益终身,才会在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
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
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好坏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育。
根据有关专家对三好学生和被工读、少管的青年对比调查:
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都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而工读学校的学生和少管所的青年,则无一例外地带有不良的行为习惯。
儿童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今后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健康体魄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可能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状况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
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的中期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儿童处于心理发育初期,个性还没有真正形成,可塑性较强。
如果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3、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怎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呢?
抓好“习惯”这一核心最为关键。
过去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较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不够,忽略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却缺乏起码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基本生活能力,成年以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学习需要,成为社会生活中弱者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可见,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成为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因此,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行为习惯包括很多方面,有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等。
在培养学生这些习惯的时候,除了落实一日常规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及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这诸多习惯中,学习习惯的培养极其重要,抓好它可以促进学生其他习惯的养成。
下边,我就想重点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首先应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
学生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时间安排、考试复习安排和双休日、寒暑假安排。
计划要简明,什么时间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
每天的学习计划安排,星期一至五除了上课之外,要把早自习和放学回家以后的时间安排好。
早自习可以安排背诵、记忆基础知识、预习等内容,放学回家主要是复习、做作业和预习。
此外,还应该让学生有玩的时间和劳动的时间。
周六和周日应安排小结性复习、做作业、劳动、文体活动、课外兴趣活动和上网查阅资料等。
内容不可排得太满,否则影响效果。
寒暑假时间较长,除了完成假期作业之外,还要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和文体活动。
有的学生学习吃力,应利用假期补习一两门功课。
订计划要发挥学生积极性,我们不能代替,应该提出指导性意见。
计划定好后应督促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能订完计划放在一边,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另外,计划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了以前我教过的一个学生。
这个学生很调皮,父母又离异,一直跟着奶奶过,奶奶体弱多病,根本没有精力管教他,因此,他的家庭教育相当糟糕。
奶奶每次到学校来都是泪流满面地求我帮她管好孩子。
通过仔细询问该生在家的情况,和观察他在学校的表现,我发现他的学习和生活犹如一盘散沙,毫无秩序,他缺少的首先是一个计划。
于是,我找他谈了话,让他意识到如果每天能坚持按照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来学习,他一定能做得很好。
接下来,我们俩一起依照他的生活习惯为他度身制定了一个学习生活计划,详细到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为5:
00—5:
50,中间休息10分钟,然后预习新课的时间为6:
00—6:
30等等。
家里的墙上贴一张,教室的课桌里贴一张。
每天早上一起来就按计划实施,完成一条就用铅笔在那条的旁边打个“√”,到放学时,有几个“√”我就奖励给他几颗“★”,“★”存到多少个时可以兑换奖品。
刚开始时,他只能完成其中的几条,慢慢的,他越来越有兴趣、有毅力,逐渐能够把一天中所有的计划都完成,再加上老师家长的适时鼓励,时间一长,他便步入学习的正轨了,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奖品。
现在每次遇到他,他都会高兴地对我说:
“陈老师,多亏你以前帮我定了学习计划,让我改掉了许多坏习惯,现在没有奖品,我也会坚持定计划了。
”通过这个事例,不难看出,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确实能起到帮助学生培养自觉性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不少学生,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果不好。
其原因就是没有养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学生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一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学习任务。
这既要教师随时督促,更需要学生严格训练。
由于学生年龄不同、个性有异,每次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长短不一。
因此要因人而异,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
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每次学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以后逐渐延长。
开始,学生往往不会掌握时间,可以进行必要的督促。
使学生学要学个塌实,玩要玩个痛快。
平时,可以教学生给自己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
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及时总结。
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习惯。
记得有一次,我突发其想,一上课,就对学生说:
“今天老师不布置家庭作业,但明天早上一来,我就要听写今天新课的生词,所以希望这节课大家能够专心听讲,能够当堂记住生字新词。
”要求一提出,全班顿时欢呼起来,他们觉得,只要这节课认真上,就可以不做家庭作业,不就是记几个生词吗?
太划算了。
结果那节课上得出奇的好,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说,而且学生积极性一直持续到下课。
并且那天回家,大家也没有复习,第二天听写效果挺不错。
一时的急性发挥使我受到启发:
我们有的教师,只喜欢看见学生学习,恨不得能让学生老坐在书桌前看书、做作业,占完了他们休息与放松的时间。
这样,反而容易养成学生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毛病,反正做完了也玩不了,干脆慢慢做。
因此,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
3、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
怎样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呢?
方法一:
鼓励学生刨根问底。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许多问题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学生爱动脑子。
教师切切不可嫌学生嘴贫,冷漠对待。
最好跟学生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者阅资料解决。
方法二:
鼓励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由于学习任务多,学生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很少问几个“为什么”。
这时,不妨教给学生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一个、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方法三: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许多作业,常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往往只写一种。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
时间允许,可以写在另外的纸上或本上。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问问题的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4、培养学生善于请教的习惯
善于请教是一种好习惯。
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他人请教。
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
提问题总是要讲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
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有的学生上课不敢问,下课也不敢问。
对这样的学生,要鼓励他突破第一次,几次之后,就敢提问了。
5、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要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必须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利用工具书。
遇到生字、生词和不懂的问题,多多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
让学生把工具书当成良师益友,掌握查阅搜集资料的方法。
这方面习惯养成了,终生受益。
以上谈了几种学习习惯,仅供参考。
教师可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
那么,能不能给学生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要求,能不能认真地进行督促引导,能不能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是对教师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的一种考验了。
(二)发挥“三结合”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当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社会、学校、家庭也是儿童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
他们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者之间如果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这三者中,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有确定的教育内容,有一大批受过专门训练,懂教育、懂学生心理,知识丰富,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手段集中,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因此,家庭教育更有持续性与稳定性。
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优势,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则是通过新闻传媒、社会风尚、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各种形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实施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起着全面的影响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
要注意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加学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艰巨的工程,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一定要帮助他们打好地基,塑好骨架。
我们坚信,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即便不会建成摩天大厦,那也一定会是幢幢高楼。
为了明天更美好,让我们今朝奋斗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得好:
“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也有人说:
“行为养成了习惯,习惯造就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
这些话足以说明,学习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
因此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让孩子拥有最大的智慧——谈小学生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