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9049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全面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与政治体制的变革。

重点:

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中取得的成就、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存在的问题,南南合作、南北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授课时间:

4学时

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一、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1.第三世界的概念。

第三世界泛指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目前,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4/5,世界上土地面积的2/3强,共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世界国家也称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民族独立国家等,“第三世界”是1952年法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在《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

由于这个概念反映了二战后国际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1955年亚非会议以后,逐渐被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所接受,联合国也在这年正式使用这一概念,1974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发展会议首次用发展中国家来指代这个国家群体,发展中国家反映的是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因而,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更具有浓重的经济概念的色彩。

南方国家指的是其与北方国家的关系,表明的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因而具有经济地理概念的色彩。

民族独立国家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战争或革命手段,摆脱殖民体系或殖民主义威胁的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目前,这几个概念已经互相借用,使用发展中国家概念的更多一些。

2.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社会主义的鼓舞,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取得民族独立,宣告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兴起时期。

亚洲首先成为民族民主运动的中心,然后从东向西,逐渐扩展到西亚、北非。

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即蓬勃发展时期。

突出表现为非洲诸国掀起独立高潮,并主要以和平方式取得独立。

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仅有6个民族独立国家,到60年代,共有32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即深入发展时期。

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斗争的重点,从争取政治独立转向发展民族经济,用经济发展巩固政治独立;斗争的对象从反对美帝国主义转向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1990年,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

至此,殖民主义历史彻底结束。

3.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

第三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战后亚非拉国家不断团结与合作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20世纪50年代的亚非会议的召开、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

万隆会议的召开是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个标志。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29个亚非国家。

大会通过了内容广泛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原则;会议公报中在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国际舞台、联合起来发挥独立作用的一个起点,亚非会议所体现的团结反帝与和平友好的“万隆精神”,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亚非拉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并为亚非拉国家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友好合作关系指明了方向,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

不结盟运动由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起,于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25个国家出席。

到2003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已发展到116个。

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

不结盟运动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召开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从1961年至2003年为止,不结盟运动共召开了13次首脑会议。

不结盟运动诞生后,在反帝、反殖、反对集团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广大中小国家权利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及时调整运动重点,在继续坚持原有的原则、宗旨和内容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给不结盟运动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动力。

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第三世界崛起的又一标志。

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持自己的经济权益,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反对西方大国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而建立的一个国家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形成于1963年。

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七十七国集团因此而得名,到今天成员国已扩大到132个。

七十七国集团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每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协调立场,研究对策,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做准备。

七十七国集团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推动了南北对话,缓和了南北关系。

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第三世界的崛起,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新兴的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不断冲击着两极格局。

促进了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第三世界国家提出、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和行动有力地限制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世界上的为所欲为。

不参加任何大国的军事集团,不准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提倡建立和平区和无核区等。

第三世界从万隆会议到历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都把争取世界和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都把反对战争、反对军备竞赛、主张和平共处、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写进会议公报或宣言中;它们支持美苏的核裁军谈判,支持欧洲和全世界人民反对在欧洲布置各种导弹的和平斗争等,这些都是长期世界和平得以维护的重要因素。

3.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

第三世界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及其机构中的代表名额不断增加。

对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主持公道,伸张正义,通过联合国大会多数表决,做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反映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愿望的决议。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合法席位就是主要的例证。

通过发展中国家的斗争,《联合国宪章》的某些条款得到修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地位得到保障。

在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联合国在维护和平、推动裁军、促进发展,以及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上升。

从总体上来看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它们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着世界经济的面貌。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能够获得巨大发展,离不开第三世界国家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

而且第三世界本身的经济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第三世界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等问题,也会影响和制约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要解决关系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难民问题、禁毒问题、艾滋病问题等等,如果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5.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力量。

第三世界从登上世界舞台起,就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

它们运用自己的资源、市场优势,创造了石油战、资源战、海洋战等,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促使联合国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使发达国家开始重视改善南北关系。

与欧共体签订了四个《洛美协定》,成功召开了多次“亚欧会议”、“非欧会议”,加强了南南合作。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国内是在殖民主义者留下的低级的产业结构、二元制的经济结构、弱小的民族资本和严重的对外依赖的畸形经济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国际上是在已经形成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求得发展的。

在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后,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经济、以经济独立巩固政治独立,探索和制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得了一些成就。

1.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5年为准备阶段。

此时新独立的国家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但采取了一些正确的战略、政策和措施,如收回经济主权、进行土地改革、采取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等,为后来的经济发展作了必要的准备。

第二阶段,1956-1965年为起飞阶段。

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少数国家开始实行出口替代战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5.1%。

第三阶段,1966-1980年为高速增长阶段。

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6%,高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也高于发达国家同时期的4.7%的增长率。

主要原因为:

一些国家逐步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替代战略;石油输出国两次提高油价;发展中国家开始了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等。

第四阶段,1980-1993年为停滞阶段。

整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5%,被称为“失去的十年”,与发达国家已经缩小的差距又开始拉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经济调整和经济改革。

第五阶段,1993-2003年经济逐步好转,但发展不平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亚经济高速增长,非洲经济走出泥潭,改变了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的奇怪现象,出现增长的好势头,拉美经济走出阴影,中速增长。

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步好转。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影响,又转入低速状态,但非洲经济所受影响较小。

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国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

其主要发展战略有:

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经济社会综合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

这是一种内向型的发展战略,也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必由之路。

这种战略,要求发展中国家尽可能地依靠自己的劳动力、原材料和技术,生产本国市场所需要的产品。

通过保护政策,发展满足本国市场所需要的制造业,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替代原来需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

一些拉美国家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独立后就开始实行这种战略。

在20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就是在实行这一战略中发展起来的。

实行这种战略,有利于单一经济结构的改造和经济的多元化,减少对外国工业品的依赖,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但是这种战略也有弊端:

过度的保护政策,使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益不佳;忽视国外市场的开拓,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短缺,贸易状况恶化。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这是一种外向型的发展战略。

该战略以比较利益为原则,充分发挥本国自然资源、劳动力丰富而且廉价的优势,借助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力量,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出口工业,以工业制成品替代农矿初级产品的出口,争取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加速工业化的实现。

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行这一发展战略,如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墨西哥、阿根廷、科特迪瓦等。

亚洲“四小龙”实行出口导向战略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这种战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市场,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有利于资本、劳动力、商品等在国际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出口导向战略也有其不足,因为它主要是着眼于出口、面向世界市场,所以容易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加重依赖世界市场,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同时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的综合治理和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农业,谋求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强调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机制,强调人民参与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调动他们参加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该战略改变了过去发展战略中的一些观念,如简单地把发展归结为经济问题,而忽视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影响发展的诸多因素;片面强调物质资本而忽视人力资源;片面追求工业发展而忽视农业发展;片面依赖政府干预而忽视市场调节等等。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探索与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出现了5种不同类型:

第一,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主要指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约20个石油输出国。

这些国家人均收入高,但它们的经济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不强。

第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主要指东南亚和拉美的约10个国家和地区。

如亚洲“四小龙”,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

这些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收入处于中上等水平,有些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一至二万多美元。

第三,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这种类型的国家占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它们大多处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过程中。

它们的产业结构大多还没有根本的变化,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是其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四,某些大国。

如中国、印度等在加快发展,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与某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一起被美国称为“未来世界的十大新兴市场”。

但由于人口多,人均仍处在低收入的行列中。

第五,最不发达国家。

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南亚和中美洲。

这类国家有49个,站发展中国家1/3以上。

这些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增长过快,政局不够稳定。

其中不少国家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4.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

从二战后至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今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是:

畸形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民族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经济自主性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第四,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

战后初期,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几乎为零,1994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已达到20.1%。

21世纪初已上升至29%。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所面临的困难更加严峻。

主要表现在:

1.债务负担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而自己内部积累又十分有限,因此,吸引外资和举借外债就成了获得资金的必然途径。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已有相当数量的外债。

到1980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从1970年的729亿美元猛增到6100亿美元。

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已达2.2万亿美元。

为了偿债,发展中国家需要支付大量资金,许多国家还债资金占了其出口收入的一半。

此外,由于旧债利息居高不下,许多国家的债务越还越多,1980-1989年的十年间,发展中国家对长期债务就支付了近5000亿美元的利息。

2.粮食短缺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落后,在加之产业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尤其是粮食生产增长不快;另外人口增长率高于粮食的增长率,结果粮食严重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中除少数国家外,大多数靠吃进口粮。

目前有88个低收入国家缺粮,粮食问题最严重的是49个最不发达国家。

3.人口压力问题。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了60亿,这60亿居民中,发展中国家占了47.4亿。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65.5%升至79%。

到2010年时,发展中国家人口将为87.4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9%,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仍将面临严峻的人口压力。

4.环境恶化问题。

环境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环境恶化问题主要是指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突出表现在森林的减少和土壤沙漠化。

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酸雨污染等,环境条件恶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严重。

5.信息、技术、知识“边缘化”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处在信息贫困之中和“数字鸿沟”的另一边,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战略调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上述种种困难和问题,以及世界经济改革浪潮的冲击,促使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1.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一,以强调发展工业为重点转向重视工业和农业相适应的发展,注意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四产业(科技、信息业),实现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金融、服务等各部门的均衡发展。

第二,促进产业多样化,降低工业的比重,提高农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步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和畸形发展的弊端。

第三,加强能源、交通运输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发展以电子等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技术和信息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2.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是采取国家干预为主的方式。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干预过多,管得过死,就会限制和制约经济的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正在实行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控制,重视经济杠杆作用和加强市场调节,努力将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摒弃传统的价格形成原则,建立合理的价格调节机制;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完善金融机制;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革外贸体制,实施贸易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3.微观经济的改革。

发展中国家在对宏观经济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对微观经济进行了改革,加强了培育市场型的经济基础,为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有利条件。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对国有企业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对保留的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减少国家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限制。

4.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发展中国家改变过去的闭关自守状态,并突破意识形态和政治关系的限制,在政治经济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在对外开放中,它们注重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多元性和全方位性,以经济利益为重,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并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颁布法令,保障外资利益,改善投资环境。

发展中国家经过经济的改革与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

其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向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初步完成了从国家干预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向减少国家干预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

不少发展中国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独立自主的进行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大为改善。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经验教训:

必须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必须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必须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必须把政治经济变革和政治社会稳定相统一。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始步入新的增长时期

主要表现是:

第一,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宏观经济趋于稳定,并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产品出口和竞争力明显加强。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整个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已由1974年的11%上升到1996年的32%。

第三,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1960年的15.6%增至25%,农业和采掘业产值则从36%降至29%。

第四,人均收入有所提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字,在1987-1996年的十年中,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发达国家的两倍,前者为3.6%,后者为1.6%。

其中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同期年均增长率超过了6%。

但由于地区和国家情况不同,一部分国家发展较快,而另一部分国家的发展困难更大,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趋势进一步扩大。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政治

一、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中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绝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极少数国家继续维持着封建的、前资本主义的制度,呈现出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特点。

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首先,从国际环境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使其无法再继续维持直接的殖民统治,但又不愿意完全丧失长期享有的殖民利益,所以它们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允许发展中国家独立,但又极力让这些国家留在资本主义体系中。

同时,欧美国家还给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经济援助,促使这些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的发展后来遇到挫折,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充分显示出来,而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这就促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

其次,从国内条件来看,有这样几个原因促成了发展中国家对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

第一,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里民族资产阶级占有优势,无产阶级的力量比较薄弱。

在民族解放运动中,领导权也大都掌握在民族资产阶级手中。

独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处于执政地位,必然选择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是那些国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殖、反封的要求,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能够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维护政治独立,反映本国人民的一些共同利益。

第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封建经济大量存在,相比之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先进的,是有潜力和广阔前景的。

基于以上因素,这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一种社会进步,是这些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然结果,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2.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虽然也受资本主义普遍规律的支配,但与西方正统的、原生的资本主义相比,有它独有的特点: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混杂。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是在经济基础发育不全的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

这种资本主义,与封建经济关系、部落经济关系等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混杂在一起,形成极为复杂的经济结构。

第二,国家垄断性与官僚性交织。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实行国家垄断,由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控制、干预和调节。

其目的是与外国垄断资本抗争,以民族垄断资本反对帝国主义资本,通过国家政权来扶植民族私人资本的发展。

国家垄断性,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总要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使其具有较强的官僚性,发展中国家的私人垄断多与本国当权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依杖权势,发展自己。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人民参政水平低下,极易产生任人惟亲、贪污腐败等现象。

第三,依附性与民族独立性共存。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产生于殖民统治时期。

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和技术,为加快经济发展必须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关系,吸取它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因而无力摆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依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