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精要.docx
《申论热点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热点精要.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热点精要
2012年公务员录用考试最新热点精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基本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浙江省完成富民强省、社会和谐这一根本目标也同样具有引导作用。
存在问题: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服务业比重提高不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需要正确把握的关系:
“大”与“小”的关系:
既要充分激发民营中小企业的活力,又要扎实推动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力求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
“新”与“旧”的关系:
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要积极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力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引进”与“研发”的关系:
既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管理和人才,又要大力支持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力求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山”与“海”的关系:
既要充分发挥海的优势、加快建设“海上浙江”,又要充分挖掘山的潜力、加快建设“山上浙江”,力求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取得新突破。
“破”与“立”的关系:
既要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又要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力求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内”与“外”的关系:
既要加强国内区域合作与交流,又要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求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城”与“乡”的关系:
既要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又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力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
“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既要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又要加强生态环保,力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
“共建”与“共享”的关系:
既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力求全面改善民生取得新突破。
扩大内需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中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重要意义: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是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主要障碍:
有效需求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投资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
基本原则:
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
保持增长与调整结构相结合。
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
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消费升级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
一是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要着力点,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扩大社会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此建立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是大力拓展内需市场。
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加快建立完善的产品营销体系,优化商贸业态和网点布局,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保障农民生产性收入,健全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培育旅游、文化、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大社保体系。
三是稳定价格总水平。
切实做好重点商品生产和供应工作,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加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进一步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一是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等领域倾斜,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重点建设项目与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的联动机制,强化重点项目实施保障,健全重点项目投资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体系。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我国的三大产业: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三大产业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第二、三产业又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
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
第一,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第二,工业规模大,但水平不高,低端制造业占主体,产业和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生产能耗大,不具有可持续性;第三,服务业发展滞后,占比太低,而且发展水平较低,质量不高。
原因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的特殊背景;传统产业结构的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误区,如“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农业劳动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正常转移和产业结构“自然”升级的正常通道。
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工业做强,实现一、二产业的有效对接,从而达到工农互动、产业互补的效应。
以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使工业经济向着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方向发展,以工业发展带动产业整体发展,从而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促进三产协调,推进三产互动的格局。
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优化结构、扩大供给、增加就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着力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完善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增强第三产业对一、二产业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拉动力。
科技进步与创新
重要性: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科技创新特点:
科技创新体系相对完善,科技创新集中突破能力强。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快、潜力大。
科技创新投入增长迅速,拥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和巨大的创新市场需求,具有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的配套产业支撑,使自主创新在经济上可行,产品和服务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
存在问题:
投入水平偏低,研究开发能力不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够;科技创新体制和环境不健全。
“十二五”规划:
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
解决对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对民生、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创新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发展现代农业
重要性: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现代农业的三个提高: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现代农业的两个过程: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面临挑战:
农业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格局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滞后应用科技研发滞后。
解决对策:
第一,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改善耕地质量条件,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第二,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
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升壮大茶叶、蚕桑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第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
加强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
第四,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建立完善县乡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支持农业企业等各类专业化服务。
发展现代交易方式。
组建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存在问题:
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对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部分领域外资控制程度较高;重增长速度,轻结构效益;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要素投入,轻资源环境。
“十二五”时期,制造业发展要着重于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双重提升,指导思想应突出产业升级、竞争力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具体要加快“六个方面转变”:
引导和促进制造业发展由技术跟随型向技术领先型、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由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为支撑向依靠知识、技术进步、人力资源提高和全方位创新为支撑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以主要依靠内需、出口和投资共同拉动转变;从传统生产方式、产业集中度低向现代化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产业集中度高转变;从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产业污染控制从重视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并重的全过程治理转变。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汽车、装备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石化、船舶等现代临港工业,有选择地改造提升纺织、轻工等传统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
深入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六六工程”,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加快完善研发、物流、检测等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完善创新体系,提升集群品牌。
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实施龙头企业百强工程,鼓励企业在国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购并或跨区域联合重组,积极推进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央企和省外大型企业等的对接合作,引进发展一批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项目。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百千万工程”,扶持发展微型企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要性: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
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
浙江省“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
存在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
解决措施:
第一,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
第二,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
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强重点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设立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
构建民营企业公平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
发展现代服务业
影响因素:
第一,市场需求因素。
市场需求直接引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变化,人类的需求有向个性化、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形成对现代服务业旺盛的消费需求。
第二,企业的要素与组织建设。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和知识人才密不可分。
企业中的知识、人才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
企业组织建设、品牌战略管理、人性化服务是现代服务业企业组织的核心。
第三,政府的制度与政策因素。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与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要做的主要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放松对现代服务业的管制和建设服务业发展的信息与技术支持平台。
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业层级较低,产业主体依然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少;第二,产业发展的思路不够明确,存在着片面追求产业升级,脱离现实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倾向;第三,旅游业发展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有特色的旅游项目策划,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第四,交通运输业发展整体不足,部分地方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足;第五,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物流成本过高,阻碍了产业发展;
第六,金融业发展水平低,监管不科学,民间信贷存在身份不合法问题,但地下运作泛滥。
解决措施:
第一,科学规划,有针对性地促进服务业整体转型升级,兼顾产业层级的提升和就业等其他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第二,依托本地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发挥地方特色,并且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科学规划交通运输业的适度发展,着力构建海、陆、空立体联动的综合交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第四,破除物流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降低物流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持;第五,健全金融管理,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多主体共同依法协同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挥金融业资金融通,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撑。
发展海洋经济
基本目标:
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总体布局:
打造“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着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引导发展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增值服务,带动物流金融、现货即期交易、期货合约交易等业务发展。
同时,优化完善集疏运网络。
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存在问题:
海洋渔业资源捕捞强度过大,阻碍和损害资源的再生能力和过程,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竭;海洋滨海开发管理混乱,海域污染严重;部分沿海地区出现地面下沉和海水入侵现象,导致地下水质恶化、土地资源退化、工业设备损坏和饮用水紧张等问题;海洋灾害日趋频繁。
坚持陆海统筹,做好陆海资源的整理利用。
要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要协调发展,努力促进海洋三次产业相互协调,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发展相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海洋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相协调,努力发展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
完善立法工作,切实提高海洋的保障能力。
从立法着手,以法管海;夯实海洋综合管理基础;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加强执法力度;推动海洋工程环评审批管理工作;提高海洋事故和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
科学布局,做好海洋的使用与管理工作。
要规范海域使用管理,实现集约、节约、科学用海。
要明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不断提高海域和海岸线的集约化、科学化利用效率和水平。
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
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海洋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以高新技术支撑、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和易于吸纳高素质劳动力等优势。
加大保护力度,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要树立保护意识,加大投入,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财力保障;要切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建立沿海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推进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治理;要坚持海陆联动,依法从严查处陆源污染,加强入海排污口检查,坚决关停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污染企业。
统筹城乡发展
内涵:
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要性:
第一,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已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条件。
第二,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看,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
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文化、人员、信息交流,经济、教育与科技合作,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主要内容: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第一,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
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大力发展乡村精品农业,推进特色专业村建设。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
第二,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
培育建设2500个左右的中心村。
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连线成片村庄整治建设,力争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绿化等整治建设覆盖全省村庄。
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乡镇、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支持供销社、信用社等机构在中心村建立网点,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农村地区延伸服务,加快“千村千社便民工程”建设。
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广电惠民工程,继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广电站和邮政所建设。
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提升都市区和城市群功能。
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杭、甬、温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
杭州要充分发挥科教文化和休闲旅游等综合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
宁波要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
温州要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成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
金华—义乌要发挥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优势,聚合发展主轴线,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推动浙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动浙西南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
做强省域中心城市。
加快省域中心城市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优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区域中心城市培育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形成城市集群化发展的格局。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培育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湖州要发挥临湖和生态优势,加快南太湖区域综合开发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嘉兴要发挥近沪和临湖、沿湾优势,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打造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绍兴要发挥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建设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打造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宜居城市。
衢州要发挥对内开放门户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舟山要发挥海洋和港口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打造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
台州要发挥民营经济和沿海港口优势,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长三角南翼节点城市。
丽水要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绿色农产品、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浙西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提高县城集聚能力。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及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县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强县(市)政府的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
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提高县城集聚和辐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发展的原则,分类引导和培育现代小城市、都市卫星城、专业特色镇和综合小城镇。
突出中心镇的片区中心作用,引导周边乡镇组团式发展,促进中心镇的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提升中心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功能。
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全面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成一批管理水平高、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的现代小城市。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土地,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省域城际轨道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整治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全面推行“数字城管”和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健全城市公共服务。
弘扬独具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市民素质。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面临问题:
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问题,维权法制不健全,农民工很难正常行使民主权利;农民工社保存在问题,导致农民工权益难以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基本享受不到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原因分析: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种种不平等;现行相关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制度缺陷;政府管理和职能转变不到位,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机制障碍;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低也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因素。
解决措施:
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坚持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坚持公平对待农民工,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代农民工是年龄在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
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一类群体。
解决二代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
随着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日益庞大,社会亟须对他们在城市面临迫切的婚姻、身份认同等问题予以关注。
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
第二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
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就业十分困难;缺少社会保障;城乡阶层差异带来负面影响;成为刑事犯罪高发人群,带有仇视和报复社会心理。
解决二代农民工问题的措施:
解决好二代农民工的教育、就业、社保和居住等问题;建立移民管理机构,统筹解决二代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