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8405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精准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模拟卷(三)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

1.在先秦的地名来历中,因方国、部族对口有地名的沿袭而出现过“异地同名”的现象。

如西周懿王曾一度都于犬丘(今甘肃天水境内),后来的卫国和宋国均有地名犬丘。

秦先祖非子居地远在陇西,却也把其居住地命名为火丘。

这些史实表明,探寻“异地同名”现象有助于了解

A.自然环境的演变B.朝代更迭的状况

C.疆土扩展的情形D.移民迁徙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方国、部族对口有地名的沿袭”可知,根据“异地同名”能够探寻方国、部族的迁移和沿袭,故D项符合题意;地名的变化并不一定能够了解自然环境演变、朝代更迭和疆土的扩展,排除ABC项。

故选D。

2.西汉建立之初,秦始皇以来的不死成仙热度逐渐消退,与治病、养生、健体相关的医学著作大量问世。

汉武帝时求仙热潮再次兴起,除《淮南子》综合此前各家医学理论外,医学成就寥寥,即使有养生医学理论,也归结到修仙上。

这一现象说明

A.汉初医学成就最为集中B.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发展

C.黄老之学为儒学所取代D.中国传统医学注重理论的总结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汉初不死成仙热度消退而出现大量医学著作,武帝时求仙热再次兴起而医学成就寥寥,表明不死成仙信仰与医学成就密切相关,故选B;A项“最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淮南子》是总结性质著作,不能反映整个传统医学,D项以偏概全,排除。

3.汉代“察举孝廉,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唐代“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明清“唯经义、尚八股,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材料表明汉至明清选官任官制度的变革

A.开始由贵族政体向官僚政体转变B.实现了文化素养与治世才干的结合

C.反映了专制皇权对思想控制的加强D.体现了选贤与公平的人才选拔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唯经义、尚八股,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可知,科举制逐步走向了僵化,专制皇权对思想逐步加强了控制,故选C;A项指的是郡县制的推行,而非科举制,排除;八股取士的制度不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选拔出的官员不一定有治世才干,不一定是有贤能的人,无法得出BD两项结论,排除。

4.满蒙联姻是清朝皇族的传统,据清皇家族谱《玉牒》记载,有清一代,满蒙联姻超过500次;《宗人府则例》载,满蒙贵族需定时上报符合条件的子弟信息,面呈皇帝指婚。

这说明清朝

A.满蒙子弟婚姻需经宗人府批准B.延续前代民族和亲政策

C.以联姻方式促进各民族的融合D.通过联姻加强政权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满蒙联姻时间长,次数多,而且写入《宗人府则例》,说明满蒙联姻制度已经成为清朝的定制。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通过频繁的婚姻关系加强蒙古贵族对清王朝的认同与拥护,故选D;满蒙联姻的范围主要是贵族子弟,不是所有的满蒙子弟,排除A;和亲政策与满蒙联姻属于不同性质,排除B;材料仅仅涉及满蒙两个少数民族,与各民族的融合不符合,排除C。

5.1863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这是一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为主的学校。

随后两年,上海、广州先后成立了性质相类的广方言馆。

当时这种“同文”“广方言”的命名方式

A.蕴含了传统观念的影响B.改变了中国的主流文化

C.体现了民族危机

加剧D.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同文”“广方言”的命名带有同化其他国家语言为本国地方方言的意思,体现了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故选A;“同文”“广方言”的命名方式不能起到改变了中国的主流文化的作用,排除B;“同文”“广方言”的命名方式无法体现民族危机的加剧,排除C;“同文”“广方言”的命名方式与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无关,排除D。

6.抗战时期,根据地所有政权均以自然村为基础,部分恢复了乡里商议的古风,还创作了一批颂扬正直、勤劳、廉洁等传统美德的文艺作品。

这些举措

A.旨在增强民族凝聚力B.缓和了根据地的阶级矛盾

C.是对民主的成功探索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根据地政权的形成基础及议事形式,其目的是加强团结根据地的各种农力量,旨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7.如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

该漫画

A.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B.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C

号召群众积极参加工业化建设D.反映了作者认同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1953年用“看鸭船”比喻小农经济的不堪一击,用来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B项正确;1953年土改已经完成,揭露“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工业化建设的目标,C项错误;小农经济像“看鸭船”一样一碰就翻,分析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建立起来的小农经济的弊端,D项错误。

8.近年来,各地村委会换届

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选拔国家公务员

有效途径B.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的广泛性D.培养了农民行使国家权力的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年来我国各地保证了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在90%以上,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C项正确;“村委会”不属于国家机关,选举村干部不是选拔国家公务员,A项错误;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已经明确了农民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项错误;农民参加基层管理与“行使国家权力”不符,D项错误。

9.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

此处,罗马法分类的依据是

A.成文法和习惯法

B.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C.万民法和公民法

D.稳定统治和惠及后世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可知,这里罗马法分类的依据是国家或个人的利益,B项正确;成文法和习惯法是法律的呈现形式,与“公法”、“私法”的分类不对应,A项错误;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以法律的适用范围来分类的,C项不符合题意;稳定统治和惠及后世说的是罗马法的影响,不是分类,D项错误。

10.有学者认为,美国建国后建立的制度,既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又可以看到美国自己的创造。

其中英国的“影子”和美国的“创造”分别是

A.议会政治、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联邦制度

C.君主立宪、参众两院

D.责任内阁、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建国后建立了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不同,故B和C不符合题目意思,排除。

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而美国没有实行,故排除D。

英美代议制的共同点是议会拥有立法权,说明美国的制度“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1787年宪法中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这是美国的“创造”,故选A。

11.生活在1925年的苏联普通农民,在他们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

“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会不会从贫农队伍中被除名,转而被贴上富农的标签,被人当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这反映了当时

A.农民对集体农庄抵制抗拒B.粮食税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工业化政策引起农民不满D.新经济政策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民担心自己经营改善后的身份问题,反映出新经济政策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还无法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故D项正确;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农民,与工业无关,排除C项。

12.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在少数国家呈现;到六七十年代,更多的拉美国家开启国有化运动。

根据统计,1961—1977年,拉美国家将18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运动的浪潮。

国有化运动在当时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B.利于减少拉美对西方大国的依赖

C.迥异于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变化D.推动拉美国家迅速实现了现代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二战后,拉美众多国家同西欧国家一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做法,陆续推行国有化运动,并将大量的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赖,B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标志不是拉美国家在经济上推行“国有化运动”,A项错误;拉美国家的国有化运动与战后西方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做法相似,C项错误;国有化运动并没有推动拉美国家“迅速实现了现代化”,D项错误。

第Ⅱ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盛行学徒拜师、“寓教于产”的艺徒制技能传授方式。

随着近代机器生产兴起,洋务运动进行了以特定教育机关开展近代技术教育培养的早期实践。

王韬等改革派主张发展实业教育以振兴实业、救亡图存。

1903年清廷颁行“癸卯学制”,专门设置了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实业学堂,晚清实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读书做官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和选择。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等实利主义教育理念传入,影响深远。

黄炎培等教育家认为当时的实业教育其设置拘统系而忽供求也;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习也;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也”,提出要改良实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

1917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设,希望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1922年“壬戌学制”中正式以“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段蓝宇《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嬗变》

材料二德国早在1768年就组织了职业学校,1869年制定了关于职业培训的最低法律要求,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明确界定了政府、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的职责和义务。

逐渐形成了“不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难找工作、而且工资低、失业概率大”的社会氛围,职教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长。

在德国,小学5~6年级就开设“职业认知课程”,并要求填写职业选择意向书,毕业后可选择主体中学(毕业合格直接升大学)或实科中学(毕业后向技术工人发展)等,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转换。

除全日制和特殊职业教育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最突出的一种,学生约占70%以上。

他们每周在校学习2~3天,其余2~3天到企业实习并领取报酬;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

学习效果由行业协会在严格规范的背景下组织考评,合格者方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成为德国“经济稳定的保障”,德国的“工匠精神”以及“德国制造”也闻名全球。

——夏姝彦、王玮《德国职业教育的示范效应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哪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综上所述,简析中德近现代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

(1)原因:

①历史传统:

“寓教于产”的艺徒制技能传授方式长期盛行。

②政治方面:

西方列强入侵,激发国人通过教育“救亡图存”;政府制定多个学制,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科举制的废除,使得读书做官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和选择。

③经济方面:

近代机器生产兴起,对技术型人才需求进一步提高;洋务运动等的推动。

④思想方面:

中国近代“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潮的兴起;杜威实利主义教育理念影响。

⑤个人因素:

黄炎培等爱国教育家的努力。

(2)可借鉴的措施:

①保障:

政府重视立法保障和经济保障;②参与主体:

政府、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参与面广;③社会氛围:

形成了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社会认可度高;④体系:

职业教育从小学开始,起步早、转换灵活,体系健全;⑤模式:

模式多样,双元制为主要模式,教育同生产紧密结合,培训与考核分离。

积极影响:

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体系的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保障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

【解析】

【详解】

(1)原因:

①历史传统:

根据“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盛行学徒拜师、‘寓教于产’的艺徒制技能传授方式”得出“寓教于产”的艺徒制技能传授方式长期盛行。

②政治方面:

根据“王韬等改革派主张发展实业教育以振兴实业、救亡图存”得出西方列强入侵,激发国人通过教育“救亡图存”;根据“专门设置了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实业学堂,晚清实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得出政府制定多个学制,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根据“科举制的废除,使得读书做官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和选择”得出科举制的废除,使得读书做官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和选择。

③经济方面:

根据“随着近代机器生产兴起,洋务运动进行了以特定教育机关开展近代技术教育培养的早期实践”得出近代机器生产兴起,对技术型人才需求进一步提高、洋务运动等的推动。

④思想方面:

根据“实业教育以振兴实业、救亡图存”得出中国近代“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潮的兴起;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等实利主义教育理念传入”得出杜威实利主义教育理念影响。

⑤个人因素:

根据“黄炎培等……提出要改良实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得出黄炎培等爱国教育家的努力。

(2)可借鉴的措施:

①保障:

根据“制定了关于职业培训的最低法律要求”“职教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长”得出政府重视立法保障和经济保障;②参与主体:

根据“界定了政府、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的职责和义务”得出政府、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参与面广;③社会氛围:

根据“形成了‘不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难找工作、而且工资低、失业概率大’的社会氛围”得出形成了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社会认可度高;④体系:

根据“小学5~6年级就开设‘职业认知课程’……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转换”得出职业教育从小学开始,起步早、转换灵活,体系健全;⑤模式:

根据“除全日制和特殊职业教育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最突出的一种”“合格者方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得出模式多样,双元制为主要模式,教育同生产紧密结合,培训与考核分离。

积极影响:

综合材料二得出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体系的完善;根据“职业教育成为德国‘经济稳定的保障’”得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保障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德国的‘工匠精神’以及‘德国制造’也闻名全球”得出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

【点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

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

清末

1902年清廷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仿德、日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

但随着王朝终结,未及颁行

民国

北洋政府以大清民律草案为蓝本,完成民国民律草案。

因时局多变,未能完成立法程序。

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

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20世纪五

六十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因政治运动等被迫中断。

初成的两部草案与苏联民法典一脉相承,如“财产流转”便将继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预算、税收等计划经济方面的内容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

但立法机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故决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单行本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备受推崇。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

2020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体制因素是影响《民法典》编纂的关键因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编纂,表面上是因为1956年“整风反右”、1964年“四清”运动而被迫中断,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下社会生活,尤其经济活动基本被纳入行政权力的控制范围,因此不需要民法协调。

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的编纂时,当时农村刚启动包产到户等,国企改革还没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也不明确,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影响到了《民法典》的编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堡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确定,市场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部系统完善的民法典,才有了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总之,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其产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紧密关联。

其他参考论题: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助推《民法典》的编纂实施

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的编纂实施历程曲折

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的编纂实施受世界他国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的编纂实施影响社会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旨在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中国近现代民法典历史演变的年表,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独立提出观点,进行简要阐述。

民法典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环境、思想观念,甚至国际关系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归纳主题时,可以从原因条件、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等角度切入。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初年,赋税以征收实物为主,但民间白银的使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京师百官月俸,皆持俸帖(领取俸禄的票据)赴领南京。

米贱时,俸帖七八石,仅易米一两”。

1433年,“江南巡抚周忱,请减重额官田极贫下户,两税准折金花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充俸,民出甚少,而官俸长足”。

“副都御史周铨建议于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不通舟楫处,将税粮折收布绢白银,解京充俸。

”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

帝以问行在户部尚书胡濙,濙对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

遂仿其制。

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

“其后概行于天下,遂以银为正赋矣。

”金花银送往内库,一部分用于发放官俸,一部分供皇帝赏赐和挥霍。

金花银给明代财政制度及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变化。

——摘编自《明史·周忱传》《续文献通考·卷二·田赋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花银制度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金花银制度带来的影响。

【答案】

(1)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政治中心转移后“北俸南支”损害了官员的切身利益;官田赋税重,农民贫困;国家其他方面的折银举措有先例可循;官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2)改革了赋税制度,推动了田赋货币化(成为白银为正赋的开始,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京官异地兑俸的弊端,并缓解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送往内库,公私并用,助长了宫廷用度奢靡之风,加重了百姓负担

【解析】

【详解】

(1)根据“民间白银的使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根据“京师百官月俸,皆持俸帖(领取俸禄的票据)赴领南京。

米贱时,俸帖七八石,仅易米一两”得出政治中心转移后“北俸南支”损害了官员的切身利益;根据“请减重额官田极贫下户”得出官田赋税重,农民贫困;根据“江南巡抚周忱,请减重额官田极贫下户,两税准折金花银,……而官俸长足”得出国家其他方面的折银举措有先例可循;根据“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得出官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2)根据“遂以银为正赋矣”得出改革了赋税制度,推动了田赋货币化;根据“金花银给明代财政制度及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变化”得出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金花银送往内库,一部分用于发放官俸”得出解决了京官异地兑俸的弊端,并缓解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一部分用于发放官俸,一部分供皇帝赏赐和挥霍”得出送往内库,公私并用,助长了宫廷用度奢靡之风,加重了百姓负担。

【点睛】

16.材料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惨败,日军虽失去了战争初期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但仍决定继续进逼澳大利亚,以此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

而美军虽然在中太平洋地区的局面趋于稳定,但在南太平洋,仍比较被动。

于是罗斯福总统批准了海军计划,阻止日军的推进,保护美国至澳大利亚之间的海上交通。

1942年8月——1943年2月,美日双方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进行持续半年多的搏杀。

战役是以美军小型登陆战为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

最终,日本因无力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撒军。

美军最终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是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美军因此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摘编自《XX百科·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战役规模逐步扩大;双方厮杀持续时间较长;海陆空全方位展开;以消耗战为主;最终以日本撤军而告终。

(2)意义:

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结束了日军在太平洋护张企图,沉重打击了日军战略部署;美军掌握了太平洋地区主动权,并转入战略反攻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战役是以美军小型登陆战为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

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

最终,日本因无力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撒军。

美军最终完全占据瓜岛”结合所学从战役规模逐步扩大;双方厮杀持续时间较长;海陆空全方位展开;以消耗战为主;最终以日本撤军而告终分析回答。

(2)根据材料“美军最终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是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美军因此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结合所学可以从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结束了日军在太平洋护张企图,沉重打击了日军战略部署;美军掌握了太平洋地区主动权,并转入战略反攻进行分析回答。

17.材料章太炎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出身世医之家,他曾自谓“吾家三世皆知医”。

章太炎自幼聪慧,启蒙老师朱有虔在民族主义思想方面对其影响极深,他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亦吾人之志也”。

1906年,章太炎东渡日本,亲见老医治肠僻,十六岁时,尝见“老医以四逆汤与之,亦十活八九”。

1910年,写成并发表《医术评议》,1924年著成医学论文集《时病新论》,1926年,在《张仲景事状考》中考证张仲景事状。

章太炎对中医学术问题还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经脉属西医所论血管,“中医诚有缺陷,遽以为可废,则非也”。

他冷静剖析中医、西医各自利弊,融汇中西,有学者评论“若论近代中西医结合学科之始,当自章太炎始”。

——摘编自段晓华《章太炎医学思想渊源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章太炎对近代国医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章太炎在近代国医发展方面作出贡献的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